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2002)

发布时间:2003-03-28 00:00浏览次数:

综 述

  2002年是实施环保“十五”计划的关键之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宏伟目标,牢牢抓住国家“十五”计划提出的三大环保任务,积极应对入世后的挑战,努力实施理念、体制、机制、制度和科技五大创新,继续加快污染源治理和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和环境优美乡镇等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稳步推进生态省建设,切实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得到控制,城乡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一、水环境

  (一)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2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43.2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3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0.9%;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6.9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9.1%。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78.4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为30.2万吨,占COD排放总量的38.5%;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为48.2万吨,占COD排放总量的61.5%。氨氮排放总量为7.8万吨,石油类排放总量为1831.53吨,挥发酚排放总量为69.15吨。

  2002年,我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9%,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二)城市饮用水源
  我省13个省辖市市区共有25个主要供水水厂,其中南京、常州、南通、镇江、泰州和扬州6市的11个水厂饮用水取自长江,2002年取水量合计占13个城市总供水量的47.8%。太湖、阳澄湖、京杭大运河等水体也是目前我省重要的城市饮用水源。
  2002年,我省连云港、南通和镇江三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其他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在92.5%~99.6%之间。
  (三)长江
  2002年我省长江干流水质总体较好,沿江南京、扬州、镇江和泰州段9个监测断面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II类标准,南通段小李港和姚港断面因受氨氮影响,水质处于Ⅲ类。
  (四)淮河流域
  2002年我省淮河干流水质总体处于III类,流域18个目标控制断面中有10个断面水质达标。奎河污染有所好转,水质达到国家“十五”计划要求(CODcr<70mg/l)。
  洪泽湖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拦洪蓄水湖泊,2002年洪泽湖湖体水质高锰酸盐指数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III类标准,受总磷和总氮影响,湖体呈富营养状态。
  (五)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在我省流经8个省辖市,受城市排污影响,水体有机污染较为严重。常州段、无锡段、苏州段及徐州段水质劣于V类标准;扬州段水质为V类;宿迁段、淮安段水质为IV类;镇江段水质为III类。
2002年12月8日~2003年1月22日,通过京杭大运河从长江向苏鲁边界的南四湖紧急生态补水 1.11亿立方米。
  (六)太湖流域
  2002年,太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平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III类标准,受总氮影响,湖体水质总体劣于Ⅴ类,其中东部沿岸区和湖心区水质相对较好,分别为IV类和V类。全湖富营养化平均程度为轻富营养,五里湖富营养化程度明显重于其它湖区,为重度富营养。
  根据《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2005年水质目标,9条主要入湖河流控制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达标率分别为44.4%、44.4%、77.8%。11个省界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达标率分别为63.6%、81.8%、100%。
  2002年夏季,太湖无锡饮用水源地平均藻类密度较上年同期明显下降,降幅达60%以上。

二、海洋环境

  2002年,我省近岸海域开展环境监测的8个海区中,连云港沙旺海区活性磷酸盐污染较为严重,水质为Ⅳ类;连云港临洪河口海区水质为Ⅲ类;其它海区水质均为Ⅱ类。我省海水水质总体比上年有所好转。

三、空气环境

  (一) 废气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2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4286亿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12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05.5万吨,占94.2%;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6.5万吨,占5.8%。烟尘排放总量38.6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37万吨,占95.9%;生活烟尘排放量1.6万吨,占4.1%。工业粉尘排放量22.6万吨。
  (二)城市空气
  2002年,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处于中污染级,其中,徐州市空气污染重于其他城市,属重污染级。除徐州市外,其余12个省辖市二氧化硫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3个省辖市二氧化氮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3个省辖市可吸入颗粒物均不能满足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
  (三)酸雨
  2002年,全省酸雨(pH<5.6)发生率为23.5% ,降水年均pH值为5.31,酸雨年均pH值为4.76。南通市酸雨发生率最高,达48.1%;无锡、常州和南京次之,在30%以上;淮安和宿迁两市未出现酸雨。酸雨污染中心区域位于南通——常州——南京一带,总体格局基本稳定,局部略有波动。全省酸雨污染较上年有所减轻。
  (四)沙尘暴
  2002年1月中旬至4月中旬,我省先后4次大范围受到西北沙尘暴影响,造成严重的尘污染。

四、声环境

  2002年无锡、徐州、南通、淮安、盐城和宿迁6个城市平均等效声级超过55分贝,属轻度污染,占46.2%;其它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影响城市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声源依然是生活噪声,所占比例达49%;交通噪声源所占比例为21%;施工噪声所占比例虽小,但极易引发扰民问题。
  13个省辖市主要交通干道平均车流量为1360辆/小时。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在65.1~69.4分贝之间,均低于70分贝的标准值。但各市都存在噪声污染较重的地段,超过70分贝的路段长度占监测道路总长的27.7%。

五、工业固体废物

  2002年,我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796.0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97.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317.2吨,其中危险废物排放量20.0吨。截止2002年底,全省有以焚烧处置工业危险废物为主的集中处置设施27台(套),形成年焚烧处置危险废物能力7.8万吨。加强进口类废物管理,全年无进口环节的违规事件和利用环节的污染事故发生。

六、辐射环境

  我省辐射环境状况较好,辐射环境质量处于天然本底水平。放射性污染源主要是伴生放射性矿物冶炼加工、纱罩生产行业和核技术应用部门。在营运企业周围地区,环境g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水、土壤、植物样品的放射性比活度和放射性核素浓度均在天然本底水平范围内。自来水中总a、总b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中有关规定。2002年,江苏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共接纳放射性废源147枚、放射性废物400公斤。
  我省电磁辐射环境质量较好,98%测点的电磁辐射场强满足国家标准,个别大城市大功率电视、电台发射设备附近局部区域有超标现象。
  我省连云港田湾核电站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正在抓紧建设,2003年下半年建成并参加核应急演习。

七、专栏
  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

  2002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自然保护区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2002年,我省又有14个县(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至此全省所有县(市)都已列入国家试点序列。我省积极开展国家、省、市三级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活动,常熟市海虞镇获得首批国家环境优美乡镇称号。截止2002年底,全省共建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0个,地市级4个,县级7个,总面积为66.9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5%。2002年新批建8个有机食品示范基地,使全省示范基地总数达到15个,有机食品基地发展规划总面积达到3万公顷,并制定了19个有机食品地方标准。

环境综合整治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防治进一步深化,完成了流域内126家单位的清洁生产审计,《盛泽地区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方案》和《盛泽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专家论证并组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进度加快,“十五” 计划建设的77座污水处理厂已有70座按要求建设或开展前期工作,建成11座,新增能力24.9万吨/日。调水导污工程全面实施,全年经望虞河向太湖引长江水7.9亿立方米,梅梁湖-五里湖-长江大循环调水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其核心工程——梅梁湖泵站建设已于11月开工,《望虞河西岸污染控制计划》出台并开始实施。生态清淤、湖滨防护带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船舶与水产养殖污染控制等工作稳步推进。
  淮河流域暨南水北调东线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新突破,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共出动53796人次,查处、关闭了一批环境违法企业和污染严重企业,有效遏制了污染反弹势头。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顺利,徐州、淮安、宿迁等市一大批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或完成阶段性工程。环境水利工程研究工作成果扎实,部分工程已发挥成效。扬州市古运河和瘦西湖综合整治工程已经完成,淮安市里运河、清安河综合整治工程已经启动,《新沂河北偏泓尾水处理及控制方案研究》中试工程已基本结束。生态保护工程与生态示范区建设全面展开,《扬州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一期工程》已经省计委立项。部分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2002年,扬州和海门两市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至此全省共有8个城市获此殊荣,占全国四分之一。我省还编制下发了《江苏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十五”实施计划》,进一步加大“创模”工作力度,各地形成高效顺畅的创建机制,不断巩固和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创建成果,有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国家环境保护“十五”重点工程建设。2002年,我省遵循“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继续实施《国家环境保护“十五”重点工程项目规划》即《中国绿色工程规划》(第二期)。全省竣工项目4个,占项目总数的6.7%;累计竣工项目6个,占项目总数的10%。竣工项目完成投资3.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1亿元,削减化学需氧量4839吨/年,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15339吨/年。在建项目34个,占项目总数的56.7%,在建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2.9亿元。

环境管理

  环境法制建设。2002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加强通榆河污染防治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了我省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对保护苏北地区饮用水源、促进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全面推行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座谈会,努力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环保执法问题,加强环保执法监督管理。加强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了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促进公众参与走上法制化轨道。一年来全省实施环保行政处罚案件共计5637件,罚款3500多万元。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2002年,我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以强调规范化和强化各类开发区、工业小区的环境管理为重点,编印了《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范》,对建设项目立项前的预审、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审批、施工期和试运行期的监督管理、环境保护验收等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内容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省环委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小区环境保护的通知》,要求理顺开发区的环境管理和执法体制,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区域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省环保厅全年预审建设项目890个,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148个,报告表138个,完成建设项目环保验收38个。
  环境监察工作。2002年,在巩固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我省积极开展监察队伍的现代化、监察装备的现代化、监察管理的科学化和监察工作的社会化等环境监察现代化建设,提高全省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和工作水平。2002年,我省征收排污费68823.42万元,比2001年增加5318万元,超额完成年征收目标6%,创历史最好水平,继续名列全国第一。全省各市、县(市)全面开通了12369环保热线,共受理举报40257件,与2001年相比增加7320件,增幅为22.2%。其中,立案33384件,办结32658件,结案率97.8%。有奖举报(不含区县)共奖励49件68人,奖励金额约4万元。
  环境科技工作。2002年,组织召开了全省环保科技工作会议,布置下达了科研课题88项,补助资金1500多万元。启动了《新沂河污染河水处理及控制方案研究》、《宜兴大浦港生态修复示范区水生蔬菜中试研究》、《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水污染控制规划研究》、《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研究》等重点研究课题;进一步抓好《江苏省水环境容量的研究》、《江苏省典型城市大气环境容量及污染控制对策研究》、《江苏省有机毒物水质标准和排放标准研究》、《江苏省有机有毒污染物控控制技术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完成了《太湖围网养殖遥感研究》、《奎河水质达标与资源化工程关键技术研究》、《望虞河西岸污染控制对策研究》、《江苏应对环保(绿色)贸易壁垒对策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为我省的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环境自动监测(控)系统建设和环境监测实验室认可工作。全省建有空气自动站100个,其中沙尘暴预警点、农村空气质量监测点及省级空气质量背景点8个。我省自行投资建设的水质自动站14个,国家在我省建设的主要河流省际交界自动站7个,水质自动站总数已达21个。我省还组织了徐州、常州、南通、连云港、淮安、扬州、镇江和泰州8个省辖市饮用水源及6个太湖出入湖河流水质自动站站房建设。2002年,全省376家重点污染源安装了COD、TOC大型监控仪器,实现重点污染源的在线实时监控。
  2002年8月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在全国环境监测系统率先一次性通过了ISO/IEC17025的现场评审。至2002年底全省有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一级站)、南京市、镇江市、淮安市、苏州市、常州市、连云港市、泰州市、无锡市、扬州市、南通市等10个省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二级站)和泰兴市、靖江市、张家港市等3个县级环境监测站(三级站)通过实验室认可委的现场评审,位居全国前列。

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ISO14000认证

  2002年,我省全面启动了“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课题研究工作。在全省省辖市、县级市和开发区等层面及一、二、三产等领域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包括张家港、常熟、昆山、无锡新区和苏州、扬州等市在内的共80家单位参加了试点。至2002年底,全省共下达了五批655家省级清洁生产试点企业,有397家通过了验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8亿元。完成了盛泽镇27家纺织印染企业的清洁生产审计工作,并向太湖流域印染行业进行推广。全省共有112个单位获得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证书,260台(套)治理设施实现了市场化运营。全省累计完成ISO14000认证的单位有475家,其中,苏州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中山陵园等5家单位被列为国家示范区。全省共有37家企事业单位的40多项产品通过了国家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宣传教育

  2002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紧紧围绕全省环保中心工作,着力宣传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在全省开展了环保进社区活动和创建“绿色人居环境社区”(简称“绿色社区”)活动,在14个省级试点社区中开展了建1块环境保护专用宣传橱窗、竖10块环保标语牌、发100本环保图书、送1000张环保宣传卡片的“个、十、百、千”工程,提高了环保宣教社会化、组织化程度和实际运作能力。紧密配合省人大的环保执法检查开展了“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组织11家省级新闻媒体记者分赴常州、无锡、苏州等地,对违法企业进行突击检查,壮大了打击环保违法行为专项斗争的声势。继续办好江苏电视台卫视频道的“绿色报告”和教育频道的“珍爱家园”栏目,在全省建立影视报告网络。组织了环保文艺巡回演出和全省村镇“环保标语上墙”竞赛活动,进一步加大了环境文化建设力度。首次评选全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先进单位(个人),完善环保宣教的激励机制。环境教育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02年底,全省已有绿色学校635家。

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2年我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进一步推进全省环保国际合作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致力实现工作重点向引进国外先进的环境管理体制和经验、技术、人才、资金方面转移。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一方面围绕循环经济、生态省建设、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先后邀请了日本、德国的环保专家来我省讲学、交流,另一方面组织多批我省管理和技术人员出国考察、研修,稳步推进与国外环保机构的友好合作。
世界银行贷款“太湖水质改善”项目、中日合作“太湖水环境修复”示范项目、中加合作“江苏中小企业环境管理应用”等项目顺利实施;中德合作“生态规划和管理”项目、中意合作“苏州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子项目全面启动。与美国贸易开发署合作开展“江苏省环境监测自动化项目”能力评估工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