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2003)
一、水环境
(一)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13个省辖市废水排放情况
2003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42.1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4.8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8.9%;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7.3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1.1%。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76.7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为28.1万吨,占COD排放总量的36.6%;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为48.6万吨,占COD排放总量的63.4%。氨氮排放总量为7.0万吨,石油类排放总量为1609.4吨,挥发酚排放总量为61.8吨。
2003年,我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7.7%,比上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
一、水环境
(一)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13个省辖市废水排放情况
2003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42.1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4.8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8.9%;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7.3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1.1%。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76.7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为28.1万吨,占COD排放总量的36.6%;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为48.6万吨,占COD排放总量的63.4%。氨氮排放总量为7.0万吨,石油类排放总量为1609.4吨,挥发酚排放总量为61.8吨。
2003年,我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7.7%,比上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
(二)城市饮用水源
我省13个省辖市市区共有25个主要供水水厂,其中南京、常州、南通、镇江、泰州和扬州6市的11个水厂饮用水取自长江,2003年取水量合计占13个城市总供水量的53.7%。太湖、阳澄湖、京杭大运河等水体也是我省重要的城市饮用水源。
2003年,我省南京、常州、南通、连云港、镇江和宿迁六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其他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在94.1%~99.7%之间。
(三)长江
2003年我省长江干 流总体水质良好,各江段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II类标准。25条主要入江河流的29个控制断面中,17个断面水质符合功能要求。
(四)淮河流域
2003年我省淮河干流水质总体处于III类。我省淮河流域45个国家“十五”目标控制断面中有40个断面水质达标,达标率为88.9%。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13个国家“十五”控制断面中,有4个水质达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
洪泽湖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抗洪蓄水湖泊型水库,是我省苏北地区的重要水源。2003年洪泽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III类标准,受总磷和总氮影响,湖体呈富营养状态。
(五)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在我省流经8个省辖市,受城市排污影响,水体有机污染较为严重,且苏南段污染程度重于苏北段。2003年,苏北宿迁段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III类标准,苏南镇江段水质为IV类,苏北淮安段、扬州段和苏南常州段水质为V类,其余城市段水质均劣于V类。
(六)太湖流域
2003年,太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III类标准,总磷达Ⅳ类标准,总氮平均劣于Ⅴ类。全湖富营养化程度平均为轻富营养,其中东部沿岸区和湖心区分别处于中营养和轻富营养水平,其余湖区处于中富营养水平。
对照《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2005年水质目标,太湖主要入湖河流20个控制断面有11个达标,达标率为45%;我省太湖流域45个行政交界断面有22个达标,达标率为48.9%。
2003年夏季,由于天气持续高温、光照强、雨量少等因素,太湖无锡饮用水源地藻类出现大面积暴发,高峰时平均藻类总密度达4.6亿个细胞/升。
二、海洋环境
2003年,我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类别介于I类~劣IV类之间。对照《中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我省黄海近岸海域功能区中仅连云港的羊窝头高公岛海洋倾废区水质满足所属功能区要求。影响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高锰酸盐指数等。
三、空气环境
(一)废气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13个省辖市废气排放情况
2003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4633亿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24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17.8万吨,占95%;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6.2万吨,占5%。烟尘排放总量38.8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37.1万吨,占95.6%;生活烟尘排放量1.7万吨,占4.4%。工业粉尘排放量43万吨。
(二)城市空气
2003年,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处于轻污染级,其中,徐州、宿迁、扬州和南京4市处于中污染级,其它城市均为轻污染。除徐州市外,其余12个省辖市二氧化硫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3个省辖市二氧化氮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南通、连云港和无锡3市可吸入颗粒物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余城市均超标。
2003年全省受西北沙尘暴影响较小,可吸入颗粒物污染较去年明显减轻。
(三)酸雨
2003年,全省降水年均pH值为5.16,13市降水年均pH值范围在4.73~7.24之间。全省酸雨(pH<5.6)发生率为30.5%。南通市酸雨发生率最高,达62.4%;南京、扬州、无锡和苏州次之,均在40%以上;淮安、盐城和宿迁3市未出现酸雨。
对比近年来的监测结果,我省酸雨污染总体格局基本不变,南通、常州、南京3市是相对稳定的酸雨污染较重区域,苏北地区徐州和连云港市区酸雨呈现加重趋势。
四、声环境
2003年,全省13个省辖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分布在53.7~57.4分贝之间。无锡、徐州、南通、淮安、盐城和宿迁6个城市平均等效声级超过55分贝,属轻度污染;其它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从全省城市声源的构成来看,影响城市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声源依然是生活噪声,其所占比例达51%。
13个省辖市主要交通干道平均车流量为1293辆/小时。由于城市道路建设改造步伐的加快以及各种交通管理机动车噪声控制措施的实施,全省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严重状况有所缓和,13市平均等效声级在64.3~68.9分贝之间,均低于70分贝的标准值。但各市均有一定比例的超标路段,全省共监测道路总长1250.0千米,其中超过70分贝的路段长度232.0千米,占监测道路总长的18.6%。
五、工业固体废物
2003年,我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893.7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85.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0.01万吨,无危险废物排放。
2003年全省危险废物交换转移工作有序开展,共为60多家企业办理了89批次的废物跨区域转移审批手续,批准转移固废38.1万吨,比2002年增加30余万吨;进一步规范了进口废物风险评价的审核、上报制度,明确了废物进口审批程序,使我省进口废物的环境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精神,2003年全省共收缴各类危险化学品40.34吨,其中剧毒杀鼠剂10.04吨,开展了两次剧毒杀鼠剂集中处置行动。各地收缴的危险化学品全部安全销毁。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见》(苏发[2003]7号)的精神,编制了《江苏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规划》。制定了实施规划的各项保证措施,使我省危险废物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六、辐射环境
2003年全省辐射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环境中的放射性水平保持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电磁辐射环境质量较好。
核电监管 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两台单机容量10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正处于紧密建设中,1号机组将于2004年装料并网发电。2003年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高标准建成了核电站外围监测系统,包括南京中心实验室、连云港分站和外围辐射连续监测系统,并于10月份成功举行了核电站事故场外应急单项演习和综合演习。
城市放射性废物库 江苏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安全运行11年来,共收贮废放射源1000多枚,监测结果表明其周围环境放射性水平保持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七、专栏
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
2003年,全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见》,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城镇以及有机食品基地建设。2003年,全省新建4个市级自然保护区,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68701公顷。截止年底,全省共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区26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0个,地市级8个,县级6个,总面积为 73.79 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7.19 %。2003年,全省开展了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分;南京等7个市被国家 批准为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同时又有12个生态示范区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验收;常熟市大义镇、昆山市周庄镇和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通过了国家环境优美城镇考核。 2003年,全省发布有机食品(产品)地方标准19个,新批建有机食品示范基地3个,总数已达18个。
环境综合整治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防治进一步深化,完成了流域内268家单位的清洁生产审核,盛泽等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宜兴、武进等地部分乡镇工业污染源长效管理试点工作继续深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进度加快,“十五” 计划建设的89座污水处理厂已建成42座,在建27座,形成处理能力123.2万吨/日。调水导污工程继续实施,经望虞河向太湖引长江水10亿立方米,梅梁 湖-五里湖-长江大循环调水的核心工程——梅梁湖泵站建设进展迅速,预计2004年4月可投入运行,常州污水排江工程也已启动。望虞河西岸污染控制深入开展,第一批工业污染源治理任务已完成,乡镇污水处理厂已分期动工。五里湖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开展,其中退渔还湖工程已完工,使五里湖水域面积由5.6平方公里扩大到8.6平方公里。武进港、太滆运河、直湖港等重点河流的水环境综合整治计划已出台并着手实施。生态清淤、湖滨防护带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船舶与水产养殖污染控制等工作稳步推进。
淮河流域暨南水北调东线水环境综合整治。2003年,淮河流域暨南水北调东线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较快进展。具体表现在:一是工业污染治理取得成效。结合经济结构调整,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步伐加快。南水北调东线治污规划中的5个工业结构调整项目和4个综合整治项目已全部完成。二是城镇生活污染治理速度加快。我省淮河流域“十五”期间计划新建污水处理厂47座,现已建成11座,新增处理能力38.75万吨/日,在建19座。其中调水沿线的26座污水处理厂,已建成5座,形成能力18.25万吨/日,在建12座,规模47.5万吨/日。计划建设或迁建的3个垃圾处理厂中,扬州和宿迁垃圾处理厂已经建成,江都垃圾处理厂已破土动工。三是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取得进展。徐州、宿迁市区尾水输送工程和淮安市清安河导流工程的可研报告已通过水利部审查,江都市尾水输送工程方案、里运河截污工程可研报告也已进入审查阶段。四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突破。我省淮河流域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基地800多万亩,创绿色食品品牌90多个,建设沼气池2000多个。化肥使用量2003年比2000年减少了15%以上。五是广泛开展绿化造林,努力建设生态屏障。南水北调沿线生态隔离带工程正在全面实施,其中扬州段已经基本建成。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2003年,我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顺利推进,南京和吴江两市又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荣誉称号,至此全省共有10个城市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殊荣,占全国环保模范城市总数的近30%。此外,常州和镇江两市“创模”工作也已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的考核验收,无锡、金坛和溧阳市具备了国家考核验收条件,南通、泰州、通州、扬中和仪征等城市也正在按计划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对已经取得环保模范城市称号的城市政府采取自愿承诺的方式,每年要解决一批本市发展中出现的或市民关心的城市环境重点问题的要求,我省苏州等8个环保模范城市从各自实际出发,对一些重点环境问题的解决分别作出了承诺,并且承诺意见均得到较好落实,达到了持续改进的总体要求。
国家环境保护“十五”重点工程建设。我省列入国家“十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国家绿色工程规划第二期)的项目有60项,经合并调整为58项,计划投资134.56亿元。截至2003年底,共完成14项,完成率24.14%;在建30项,在建率51.72%;未动工14项,未动工率24.14%。累计实际完成投资56.31亿元,投资完成率为41.84%。
环境管理
环境政策法制建设。2003年,全省环境政策法制工作进一步加强。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见》,环境政策体系日趋完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小康社会考核指标体系。《江苏省服务业环境管理办法》提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长江水污染防治立法工作开始启动。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工作稳步推进,全省有3074家企业的环境行为信息进行了公开;乡镇、街道政府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试点工作有序进行。环境执法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共实施行政处罚5782起,处罚金额总数达3680多万元。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2003年,我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以强调规范化和强化各类开发区、工业小区的环境管理为重点,认真贯彻《环境影响评价法》,组织编制了《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内容标准化编制规定》(试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和参考提纲》(征求意见稿),指导和规范全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环评和项目环境管理水平。加大对各类开发区、工业小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全省县以上开发区258个,已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 作的105个,正在编制的35个,准备编制的118个。按《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范》,省环保厅全年预审建设项目1246个,审批报告书221个、报告表116个,完成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58个。
环境监察工作。2003年,在完成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环境监察现代化方案。2003年,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共受理群众举报投诉环境违法行为53423件(同比增长33%),投诉范围涉及水、气、声、固废、光污染、电磁辐射、放射性辐射等各个方面。其中,立案查处45879件,办结45298件,结案率98.7%。全省征收解缴排污费7.85亿元,连续三年名列全国第一,比2002年(6.87亿元)增长14.3%,其中第三产业排污费2.83亿元,占排污费总额的36%。南京、苏州、无锡三市征收解缴排污费均超亿元。
2003年在全省范围内看展了“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 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各级环境监察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76663人次,检查企业26036厂次,查处不法排污企业660家。
2003年,全省已有440家重点工业污染源安装了COD在线监测仪、等比例采样器等自动监控装置,已初步具备对占COD污染负荷70%以上的重点污染源实行自动监控的基础条件,377家重点污染源进行了联网,为实现环境监察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环境科技工作。2003年,我省在环境科技发展基金中安排科研项目86项,使用资金1200万元,主要支持环保实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环保产品的开发与研制、环保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及环境战略与法规政策研究等。我省有机毒物研究、水及大气环境容量研究、循环经济研究、排污权交易及环境价格体系研究等均取得进展。组织制定了《江苏省沿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点研究解决沿江地区达标尾水出路。研究并制定了《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环境监测工作。2003年,江苏省环境保护委员会正式印发了《江苏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方案》及《2003—2007年全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考核指标》。《方案》的出台,标志着全省环境监测工作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通过推行现代化建设,将逐步实现国内领先、 国际接轨的目标。省环境监测中心、13个省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及66个县级监测站成为国家级标准化监测站,江苏成为全国唯一整体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的省份。2003年,全省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进展顺利。截至年底,全省共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22个,在建14个,配备水质流动监测车两辆;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站100个,在建17个,配备大气流动监测车两辆。全省共计500余家企业建成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形成国内最为系统、覆盖面最广的自动监测。
流动监测车
网络系统,为环境预警、区域环境纠纷仲裁、空气及水质例行环境数据发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2003年全省环境监测系统资质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至年底,全省三级环境监测站共有35家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占全国环境监测系统通过总数的半数以上。
循环经济建设
2003年,我省完成了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三产和循环型社会的课题研究工作,并组织编制了《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初稿)。全省各地也启动了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其中,张家港、常熟、昆山3个县(市)和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及无锡新区3个开发区的循环经济建设规划通过了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论证,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的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还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论证。自2002年以来,我省结合实际,相继确定108家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单位,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不同产业和企业、园区、社会等不同层面。同时,将试点单位的进展情况作为环保重点工作,加强督查,积极推进。
宣传教育
2003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紧紧围绕建设生态省和发展循环经济等全省环保中心工作,认真宣传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见》,在省重要媒体进行生态省建设的宣传并定期公布全省环境质量状况。进一步发挥环保新闻宣传的监督功能,组织新闻媒体参加省政府组织的第三轮(1998—2002年)市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状完成情况检查考核、全省“禁磷”新闻发布会、“世界无车日”宣传活动、“江苏省贯彻实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新闻发布会”、“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试点现场会”等。大力开展“江苏省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 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宣传工作,在主要媒体上公布环境违法行为举报电话和行动宣传广告。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江苏省环境保护形象大使”评选活动,利用电视、报纸、电台和网络,向社会广泛宣传为环保事业做出特殊贡献的先进人物及崇尚环保的公众人物。省环保厅在广泛调研、结合我省实际的基础上,制定颁发了《江苏省绿色社区考核指标》。各市按照考核指标,积极开展省、市级“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在全省 星级宾馆(饭店)开展了“环保进宾馆(饭店)”的竞赛活动,规范和强化宾馆(饭店)的环保行为,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继续办好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的环保电视栏目《珍爱家园》。环境教育培训稳步推进,截止2003年底,全省已有绿色学校918家,其中省级绿色学校319家,市级绿色学校599 家。
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3年,我省环保国际合作工作围绕全省环保中心工作,致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环保合作,初步实现了工作重心向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人才、管理经验以及资金方面转移。我省环保系统与各友好国家和组织的环保国际合作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批长期合作项目,如与日本合作开展的“太湖生态修复”、与德国科技部合作开展的“生态城市规划研究”、与意大利合作开展的“苏州市环境监测技术援助”项目等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批短期合作项目,如与美国合作开展的“江苏省环境监测自动化可行性研究”等项目已圆满完成各项研究目标;一批正在筹备酝酿的国际合作项目即将启动,如由世界银行贷款的“太湖流域城市环境项目”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并通过世行评估,与西班牙经济部合作的“苏南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可行性研究”已获西班牙经济部批准将于2004年启动。在学术交流方面,围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循环经济等国际环保热点问题先后邀请了一些友好国家的环保专家前来讲学、交流;我省环保系统也派出了一批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赴德国、日本等国参加培训、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