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张家港

发布时间:2006-10-23 23:53浏览次数:
张家港市环保局

  近年来,张家港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创新决策机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大力推行“绿色行政”。通过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建立科学规划机制、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强化考核激励机制,政府把生态建设重点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形成了“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元投入”的机制,3年来生态建设投资累计超过150亿元,营造出全社会同创共建的生动局面。在年度“三个文明”千分考核中,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考核指标总分值达到150分。
 
  我市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并举,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本驱动”向“技术驱动”、“创新驱动”的转变。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2000年以来,全市共拒批与劝阻工业项目350个。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和绿色产品的比重达到41.9%。坚持创新创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保税物流园区注册物流企业超过30家,其中化工品交易市场去年完成成交额177亿元。二是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近几年,全市每年用于技改投入的资金超过百亿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市工业效益明显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25万元。三是创新管理手段,建设环境友好企业。2002年对全市水污染企业全面执行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稳定在95%以上。全市通过ISO 9000认证的企业500多家,通过ISO 14000认证的80家,通过苏州市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32家,10家企业被评为各级环境友好企业。
 
  在全市发展循环经济,构筑节约型社会框架,是我们建设生态市重要的一着。按照循环经济“三R”原则来组织指导经济工作。一是“抓点”,积极推进企业发展的“小循环”。引导企业通过机制、技术、管理“三创新”,源头、过程、末端“三控制”,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全市涌现出30多家循环经济典型企业。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沙钢集团每年“三废”综合利用产生的收益超过10亿元,循环经济对企业效益的贡献率超过35%。二是“成线”,推进园区工业的“中循环”。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实行“统筹规划、绿色招商、补链引资、链式发展”,形成了数条工业循环链。三是“带面”,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大循环”,全面推进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重点推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积极推进中水回用;引导工业企业深入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在全社会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接近80%。
 
  我市坚持“以城市的标准规划农村,以社区的标准建设村庄,以市民的标准培育农民”,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一是按照中等城市规模和生态学要求全面调整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初步形成了产业布局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一城四区”城市框架。二是环境设施趋向一体化。投资20亿元实施饮用水改造工程、气化普及工程,建立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网络。在市区,建成了日处理能力6.5万吨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80%;在城镇,日处理能力5.3万吨的各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投运,总库容25万立方米的固废处置中心已经建成,日处理能力6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年处理能力1.2万吨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已开工建设;在农村,20多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三是人居环境趋向一体化,建立完善的城乡环境综合管理体系。农民集中居住小区普遍做到硬化、净化、绿化、美化。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三年来累计新增林地绿地5万多亩,全市森林覆盖率18.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7.09平方米,市区实现了每300米就有一个绿地景点。对全市8070条四级河道实施轮浚,先后投入1亿多元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所有河道都明确了保洁人员,并出台《张家港市全市河道管理实施办法》,落实了长效管理措施。

  我市坚持以教育为先导提高生态意识,在加快绿色现代化进程中弘扬生态文明,以建设为根本营造生态环境,以创建为抓手弘扬生态文明,加快全社会绿色现代化进程,营造生态人文。全市53万亩基本农田雷打不动;香山和凤凰山划定为自然风景名胜保护区;把5万多亩长江滩涂湿地、江心宝岛———双山岛等自然资源确定为保护地区。同时,因地制宜实施“人工造景”,将市区西郊废弃的砖瓦窑场改造成张家港公园;在东郊低洼地区建成了占地66公顷的梁丰生态园;规划建设了4.41平方公里的暨阳湖生态园区。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绿色宾馆”等系列创建活动,目前全市已有省级“生态村”33个、各级“绿色学校”85所、“绿色社区”25个、环境教育基地15个。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