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立市 生态兴市

发布时间:2006-10-26 23:53浏览次数:
常熟市环保局

  近年来,常熟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两个率先”大局,按照“五个统筹”的工作要求,牢固确立“环境立市、生态兴市”的科学发展观念,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精神,弘扬人文优势,彰显环境特色,走出了一条和谐发展之路。我市于2001年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以后,又提出了创建全国生态市的宏伟目标。4年来,常熟市始终坚持以生态市发展规划为龙头,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调整生态布局,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培育生态文明,全面提高区域发展质量,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的崭新局面。
  在建设生态市的过程中,我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主线,确立了“346”的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加快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在工业层面上,按照资源高效利用、废物循环利用的要求,以清洁生产和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为抓手,积极推进企业生态化改造,涌现出了江河公司大豆循环经济链、汽车内饰件厂纺织废料综合利用经济链、鸽球公司印染污泥能源化利用、欣瑞科技公司和星岛建材公司废酸再生利用经济链等循环工业典型。与此同时,积极推动传统工业园区向生态工业园区转变,江苏省常熟经济开发区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实践,形成了“氟化工原料—有机氟产品—副产品盐酸生产氟化钙和磷酸氢钙”、“石灰石湿法脱硫—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和粉煤灰综合利用等多条生态工业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明显。全市现有6个中国环境标志产品,37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计,67家企业通过了环境管理认证。在农业层面上,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实施节水型灌溉,面积达1万多亩。加快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变,涌现出了蒋巷村生态种养园、常禾生物有机肥公司、尊龙公司蚯蚓消化造纸污泥和畜禽粪便等循环农业典型。在服务业层面上,根据创建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消费流通领域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提倡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推广节水节能技术和产品,广泛使用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全市天然气用户近2万户。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在全市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可焚烧部分用于发电,纸张、玻璃、废金属、废塑料等废物回收利用,废电池、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集中处置。加快生态旅游建设,建成了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虞山尚湖风景区、古城观光旅游区和沿江生态旅游区四大生态旅游基地,尚湖湿地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全国首批城市湿地公园。
  大力推进生态型农业发展成为我市建设生态市的第二条主线。全市紧密依靠科技发展,采取措施多管齐下,从源头上减轻农村面源污染。探索了粮肥、饲肥、菜肥相结合的绿肥新路子,全年累计使用达3万多吨,化肥施用强度从2000年的281.1千克/公顷下降到248.9千克/公顷。全面推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规模畜禽养殖点治理率达到100%,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100%。严格禁止秸秆焚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形成剑门绿茶、虞山绿茶、常农大米等有机食品14个,沙家浜啤酒、常禾大米等绿色食品78个,阳澄湖大闸蟹等无公害农产品88个,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带动农户8万户,年产销额超过30亿元。
  在生态市建设过程中,我市构筑了完善的生态体系。全市深入开展生态建设“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扎实推进政府及企业环境信息公示制度,逐步引导市民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自觉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生态的良好习惯,全市涌现出全国环境优美镇5个,其余镇也全部通过了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验收,建成省级生态村62个,绿色学校76所,绿色社区48个,绿色家庭100户,绿色企业35家,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生态体系。同时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六清六建”试点,配套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集中供热系统建设,所有乡镇全部建成集镇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全面开展城乡河道疏浚清淤工程,3年共疏浚河道2300多条,总长2000多公里,清除淤泥2100多万立方,打捞河道漂浮物15万吨。加大农村改厕力度,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
  近年来,我市切实加大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和保障。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3座,集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13座,全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超过20万吨/日,所有镇全部建成集镇污水处理厂。建成热电联供工程11个,淘汰1蒸吨以下小锅炉近百台。日处理能力6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即将投用。超前开展工业污染源升级达标活动,3年来先后对187家污染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全市所有企业全部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建成集空气、水质、噪声、工业污染源远程监控为一体的环境信息综合预警系统,并每天向全市发布环境信息,完善了应急处置预案。全面开展污染源调查,采用排污审计、挂牌督办、危险固废行政代处置等形式切实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环境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大大增强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每年以超过5%的幅度下降,每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降低到0.96吨标煤和116立方米,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