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三个优化” 经济环境齐抓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发布时间:2006-10-27 23:53浏览次数:
中共江阴市委  江阴市人民政府
 
  江阴是乡镇企业的发祥地,在创造了“江阴板块”、“江阴现象”奇迹的同时,江阴的城乡生态环境亦遭受了损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对环境承载的压力日趋加大,环境对经济提升的要求日渐强烈,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的需求愈来愈迫切。我们积极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沿江开发和建设沿江风光带、打造沿江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机遇,主动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路径,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一起抓,经济竞争力和生态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一起考核,城市和农村干部群众一起奋斗,建成了首批国家生态市,并获得综合指标考核第二名的成绩。
  一、坚持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与环境的竞争力
  我们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建设生态市标本兼治的重要举措,把建设生态市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努力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和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以沿江国家新材料产业带为载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销售占比达到33%。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纺织、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不断缓解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去年以来,全市共关停和淘汰污染严重、难以治理的企业和项目55个,对371家污染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全市印染、化工等企业均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二是发展循环经济。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市有56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126家企业实行了清洁生产审计,20家企业被列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点,江阴经济开发区和新桥等镇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已开始规划建设。积极倡导“绿色招商”,发展清洁产业,实施“补链”工程,形成循环经济链。目前全市粉煤灰、煤渣、钢渣等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三是控制污染源头。制定产业发展导向意见,全面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坚决做到“五个不批”,即不符合产业指导目录的项目不批,不符合准入门槛条件的项目不批,不具备污染处理能力的项目不批,污染负荷超过当地环境容量的项目不批,不进入工业集中区的项目不批。创建生态市以来,全市共对360多个污染严重、选址不当或违反产业政策的项目予以了否决,有效地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
  二、坚持优化城乡布局,增强环境的空间承载力
  统筹安排城乡空间布局,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努力使城市发展与镇村布局、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相协调,不断增强环境的承载力。一是突出规划龙头,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把江阴988平方公里全市域作为一个整体,编制完成了“一个中心、四个片区”市域发展规划和镇村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详规、绿地系统规划、治污规划等12项专项规划,澄南生态观光旅游板块等“五大板块”已全面启动规划建设。二是突出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紧紧依托工业经济优势,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先后启动建设了华西现代农林科技示范园、阳光生态农林园等8个万亩现代生态农业园区。以整理、整治、整洁为重点,深入开展乡镇“五容五貌”和农村“六清六建”环境综合整治,全市有12个镇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镇,15个镇全部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镇,33个村通过省级生态村考核验收。三是突出功能提升,加快建设宜人宜居宜商宜游的滨江城市。充分发挥我市的滨江自然风光和山水资源优势,城区相继建成了大桥公园、黄山湖公园等一批开放性绿地公园。加快打造城市“绿肺”,从去年开始利用2.72亿元社会资本启动建设绮山绿地等4块总面积达7600亩的生态绿地。
  三、坚持优化人居环境,增强人与环境的亲和力
  我们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一项民心工程,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强力推进“五大工程”,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一是实施清水工程。按照镇镇建综合污水厂的要求,加快建设步伐,目前全市已投入资金4.34亿元,建成27个万吨级综合污水处理厂;铺设污水管网352公里,削减排污口292个。投入近4亿元对市域河道开展全面清淤整治,清淤土方量500多万立方米,提高了河道的自净能力。二是实施蓝天工程。加快电厂脱硫除尘治理改造,目前,苏龙电厂等8家企业已安装脱硫装置,到2007年全市27家电厂将全部完成改造。积极推行热电联供,逐步淘汰燃煤锅炉,全市已停用燃煤锅炉480多台。三是实施家园工程。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投入1亿多元对全市农村1.2万多条“家河”进行清洁,取缔农村露天粪缸12.8万只,新建大三格式化粪池7156座、垃圾箱1.15万只。大力实施农村改水,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积极探索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四是实施绿色工程。全面实施植树造林工程,去年全社会共投入5亿元,新增绿化4.5万亩。制定实施石宕复绿整治计划,在完成2个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有效保护山体资源。大力建设“绿色通道”,先后完成了以沿江高速等为主的“八路”绿化工程和以澄南大道等为主的“新八路”绿化工程,各镇也相继建成了一批公共绿地、道路绿化工程。五是实施宁静工程。切实加强城区交通干道的噪声管理,对城区所有建筑工地实行封闭式施工,并禁止夜间违章施工,对新办饮食、娱乐、加工生产行业严格实行环保前置审核,最大限度地降低噪声污染。
  四、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增强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原动力
  一是创新市场运作机制。在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工业污泥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分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外来资本进入环保市场,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全市的污水处理厂大都采用了BOO、BT、合资等多种方式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采用了BOOT模式进行运作。二是强化决策考核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专家和市民广泛参与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断提高环境决策水平。加大对环境指标的考核力度,在对乡镇的年度综合百分考核中,去年环保专项考核的比重与前年相比翻了一番,今年的考核比重又将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50%。三是完善环境监管机制。从2002年开始,我们按照绿色、蓝色、黄色、红色、黑色企业的评定标准,对工业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信息公开,接受社会公众和舆论的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做到“铁石心肠、铁面无私、铁的手腕”,三年来共组织各类检查3万多厂次,有效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
  我市虽然获得了首批国家生态市的荣誉称号,但我们认识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没有终点,只有起点;生态环境质量没有最好,只有群众叫好。下一步,我们将始终坚持做到思想不松、队伍不散、措施不减、目标不变,以建成首批国家生态市为契机,在巩固和提升全面小康水平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建设“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的幸福江阴。具体做到:不仅要追求物质小康,更要追求身体健康,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仅要坚持加快发展,更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不仅要在经济上领先,更要在生态上领先,确保江阴在区域综合竞争中的应有地位。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