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中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若干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6-10-27 23:53浏览次数:

徐洪喜 

  一走进美国,就被这里的优美环境吸引住了。这里的天蓝:空气清新、人感到很舒适;这里的水清:水质达到或超过Ⅲ类水质标准。城市饮用水源与一般地面水分开,受到严格保护;这里的地绿:有的城市俨然一个大公园。我1995年曾去过美国西部,当时一片片沙漠上只是星星点点地种了些仙人掌类植物,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出现了一片片绿色。美国实施“绿色海洋”工程,生态修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局面已经形成:城市里松鼠、鸽子、麻雀等动物自由自在,海岸、河道、山体、湿地等自然景观和生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这里的食品安全度高:大量的菜蔬水果是不用化肥、农药的,城市自来水早已达到直接饮用的标准;这里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齐备、功能健全:洛杉矶城市污水处理厂是全美第二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5亿加仑,处理达到二级标准后,61.7%用于补充地下水,6.5%用于农业,15.7%用于绿化,7.5%用于工业。城市的各类垃圾都被分类收集和处理利用,连宠物粪便都得到了有效管理;这里已经走上全民环保之路: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一种公共文化和社会文明的风尚,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的重视和参与,环保工作已经从污染防治发展到全方位的生态保育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美国环境的这些基本特征,既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人民健康的客观需求,与我们国家提出的“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优美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要求是一致的。3个月的考察学习,看到了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对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了直观的标准和现实的参照系。我们要用接轨国际的眼光定位总体目标,循序渐进逐步实现。

  环境问题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伴而生的。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不能就环保论环保,必须研究产生它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认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把握其相辅相成的客观规律。

  历史上的美国环境也经历了较重的污染,发生过多次严重污染事件。1970422日,美国2000多万人走上街头,高呼“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口号,掀起了反污染运动。从此,美国逐步把环境保护这一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事务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考虑,综合治理污染,调整产业结构,转换产业模式,转变生产方式,转移污染产业,加速经济社会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阶段的跨越。

  1990年美国的GDP占世界的24.2%2003年占30%以上,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比例为21880。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的产业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设计、生产、销售都在国内完成逐步走向了全球的整合。一般产品的生产、制造不再在本土完成,依靠科技、信息、品牌、管理等加以控制和获取利益。洛杉矶是美国重要的石化基地,但是近20年来没有新增一座炼油厂。众多的美国商场很少见美国本土产品,在“宜家超市”,竟有75%的商品都是来自中国和亚洲。

  美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印证了人类社会与经济模式的发展规律,也印证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一般规律。即:经济发展模式从农业经济、制造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社会形态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走向生态社会;环境污染由自然净化、末端治理到全过程(全社会)控制;环境质量在经历了污染、治理后出现由下降向上升的“拐点”,逐步得到恢复和改善。

  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美国已经走过了这个阶段,而我们正处于其中。目前中国是世界的生产制造中心,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这种状况至少还会延续十年。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这就是我们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

  不同阶段的环境保护要有不同的对策。工业化中期的环境保护在指导思想上必须顺应和推进这一历史进程,毫不含糊、毫不动摇地紧贴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既积极保护又不操之过急,既防右又防左。要进一步认识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大规模发展制造业的必然性、容易积聚污染的严峻(规律)性和保护环境的艰巨性。在这一阶段中,发达国家生产模式的转换,资本流动、产业转移、技术转让是国际化大生产的客观趋势和潮流。抓住这种机遇,大力招商引资,承接国际资本和技术,实现产业积聚和资本积累,提高全民生活的富裕度,就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完成工业化,走上新阶段。反之,如果优柔寡断、丧失机遇,国际资本和产业就会流向人力成本、土地成本更低的印度、越南等国家,我们就有可能失去一个时代,落伍于他们。因此积聚财富、增强综合实力,是这阶段“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主题、主流和主旋律,又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规律。在这一阶段中,因为大量生产、制造,就必然要有相应的环境容量来支撑,必然要耗用大量的资源、能源和原材料,就容易产生污染和影响生态,从而成为最容易积聚污染的阶段。有分析家指出,“这一阶段是环境与发展矛盾最突出的时期”,“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污染积聚在我们国家的二十多年里就已经集中出现了,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倍,我国的年能源消耗量是日本的10倍,是美国的5倍。”在这一阶段中,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始终是一道难破解的题,是环境保护工作最难的时期。既不因噎废食、为了防止污染而放弃经济发展,也不消极对待、听任污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为了眼前发展而贻害当代和后代,而是要把握规律、创新思路,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统一起来,谋求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促进这一历史阶段早日逾越和“环境拐点”的早些到来。

  如何实施“双赢”战略,破解难题?美国的经验和教训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初步考虑这方面的主要措施有:

  1、“治老补新”、腾出环境容量为大规模招商引资创造条件。在控制全社会污染总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治理现有污染,盘活环境资产。 2004年,扬州市实现GDP 788 亿元,全社会污染物总量COD4.8万吨、SO28.87万吨。相当于每亿元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污染“含量”COD20.3吨、SO2112.5吨。就是说如果我们通过治理老污染源,每削减1000COD就相当于腾出了新增50亿元GDP 的环境容量,就可以新增建设项目50亿元。实践证明,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相当于给一片工业项目营造了水环境,拆除一批燃煤锅炉、“倒”掉一批分散的烟囱,相当于腾出了新建一座小型电厂的环境容量,还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治老补新、以新带老”盘活环境资产,让出环境空间给新兴企业加快发展,就能够从环保角度对经济发展以最直接的支持和促进。美国在工业化中、后期,普遍采用这样的环境对策,他们还制定了“环境容量有偿交易”的规则,促进新建企业购买老企业的排污权来发展自己而不增加环境负担。

  2、同步引进、减少新项目的污染“含量”。现代工业项目,产品、工艺的升级换代很快,同步治理污染的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在过去解决不了的污染难题现在都有成熟的工艺技术使其迎刃而解。愈是大项目、大公司、大集团的污染控制和治理水平就愈成熟。三个月中,我们参观考察了一些企业,他们的污染控制、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一批批老产品、老工艺被源源不断的新产品、新工艺所取代。我们在招商引资中,如果顺应同类产业、产品的发展方向,引进的是当代的(而不是已经被淘汰的)工艺项目,并注意同步配套引进污染控制等技术同步实施,加以严格管理,就能够达标排放,防范“污染转移”。

  3、加强集中治理,实施“链式治污”。美国的城市“居住区”、“商业区”、“产业区”向来就是严格分开的。工业集中布点不扰民,同类工业往往集中布局在一起,按产业链布置,整合上、下游,形成了一个个诸如“石化工业园”、“航天工业园”、“硅谷”等各类工业园。在园区内对污水、垃圾等统一有偿处理,降低了企业成本,保证了处理效果。企业间、产品间、工序间产生的某些废弃物往往被相互回收使用、循环利用,形成了“共生、集约、循环、再生”的机制,产业链实际上构成了生态链,产业园成了生态工业园。这种“链式治污”变废物为原料,减少了污染总量,提高了资源、能源利用率,增加了企业效益,是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的最佳生产模式。据介绍,福特汽车公司产品有20%的部件都是以相关废弃物为原料的,产品的循环利用率达到了70%,美国有些制造业产品的循环利用率已经高达85%。从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看,全面推进“链式治污”虽还不具备条件,但是可以通过工业分类集中到园区布局,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集中治污,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试点积累经验,为今后大规模发展循环经济打下基础。

  4、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进生态产业化、市场化。随着全球化能源、资源的逐步紧缺,生产方式与生活消费方式的“绿色化”发展,环保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美国等后工业化国家有一大批环保产业、产品正在寻找市场,一些新兴的生态产业技术需要组织生产应用。包括有机产品生产、新能源开发应用和传统制造业治污技术的转让等。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又一机遇,可以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之一。

  近几年来,在扬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环保工作不断加强,当前任务就是要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平台上“再干三五年,实现新跨越”。我们应学习和借鉴美国的相关经验,从现在做起,从能够做到的事情抓起,凝心聚力,立足当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学到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更好地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