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四个理念 构建四大机制 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发布时间:2006-10-27 23:53浏览次数:

何榕

      一、树立四个理念,全面确立环保优先地位
  1、环保优先理念。牢固树立生态环境是最珍贵、最有限的发展资源的观念,坚持将积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贯穿于园区开发的全过程,贯穿于园区建设的各个领域,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排污持续下降、生态持续发展。在行政决策过程中,积极实施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紧紧依托周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聘请了一批化工工艺、环境工程、规划建设等方面的专家,建立了常设性的环境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切实防止因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紧紧围绕建设“大型、先进、集约、联合”现代化工体系的发展定位,坚持将环境保护规划作为编制总体规划、产业规划以及其他各项专项规划的指导性规划。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始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准确把握国家的产业政策,积极设置环保“门槛”,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坚决避免一些国家和地区转移产品档次低下、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项目进区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积极集聚财力,广泛借助外力,充分挖掘民力,着力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确保持续加大对基础设施特别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
  2、链式发展理念。坚持把培植产业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乙烯、丙烯、氯碱、芳烃等四条产业链的建设,集中做大下游,积极挺进中游,全力突破上游,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培育产业特色。通过产业链的培植与整合,推进招商引资,加快产业集聚,实现协调发展、循环发展、科学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特色化、链锁化、创新化的石油化工产业发展之路。目前,一个以石油化工为龙头、基础化工为支撑、有机合成为特色、石化物流为依托,以深度加工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新兴石化产业基地正在快速崛起。
  3、循环经济理念。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统筹规划园区开发和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力发展清洁生产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大力发展新能源以实现生产方式的彻底超越,积极探索和实践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以企业为单元,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点”上的小循环;以产业为单元,拉长产业链条,建立“线”上的中循环;以园区为单元,强化供应链整合,建立“面”上的大循环,逐步建立循环型企业、循环型产业、循环型园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绿色化工理念。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坚持把生态平衡、资源节约贯穿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强化工业生物链的培植,强化生态园区建设,强化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切实做到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统一、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良好相一致,努力实现产业发展由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化工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的绿色化工转变。
 
      二、构建四大机制,全面强化环保监督管理
  1、项目准入机制。一方面,严格实行“准入制度”。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和科学观念,严格审核投资者的业绩资质,精心筛选进区项目,明确规定:凡是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以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为主;凡是国家产业政策允许的,以引进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产品质量高的项目为主;凡是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的,特别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则坚决拒之于门外。另一方面,抬高项目进区门槛。坚持“规划定方向,项目定区域”的工作思路,抬高企业进区门槛,明确规定:外资项目投入不低于40万美元/亩、产出不低于50万美元/亩,内资项目投入不低于300万元/亩、产出不低于300万元/亩。除补链、修链和续链等产业链配套项目外,原则上不再引进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下或投资强度低于40万美元/亩的项目。为严把项目进区关,我们还建立了项目预审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进区项目预审会,对进区项目的规划选址、工艺技术、污染物排放以及治污设施建设方案等进行严格把关,按照链式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有效整合和统筹规划。
  2、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既是落实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广大公众环保意识,维护广大公众切身利益的内在要求,又是提高环境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建立了三项制度,积极调动全社会和广大公众关心、关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一是信息发布制度。在项目签约时,通过举办签约仪式、上网公布项目信息等方式,及时向公众发布招商项目情况,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项目环评时,通过发放《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调查表》的形式,广泛征求群众特别是项目所在地周边群众对环境质量、拟建项目可能对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等方面意见,鼓励广大群众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真正做到环保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在项目运行中,坚持区域环境质量发布制度,定期公布区域环境质量、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治污设施运行情况,主动接受广大群众监督。二是项目公示制度。在新建项目开工前,通过广播电视、上网发布、张贴公告等形式,及时向广大群众公布项目相关信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通过组织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的形式释疑解惑;对群众意见较大、反映强烈的项目,及时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论证,进一步调整、优化工艺路线,细化治污设施建设方案,并及时征求群众意见。三是公众监督制度。为使广大公众充分了解化工园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环境保护情况,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形成全民参与、全民支持、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我们在党政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群众中,聘请了60名文化程度较高、热心环保事业、议事能力较强的人员,作为化工园区环保公众监督员,对化工园区环保工作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全天候的监督。
  3、监督处罚机制。一是加大环境执法管理力度。对新建项目,严格执行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积极督促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健全相应的环境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等国家和地方性环境管理制度。对现有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实施清洁生产,切实把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最大限度地实现污染物的资源化、无害化,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二是加大区域环境监测力度。依托扬州、仪征两级环保部门,建立了职能部门、化工园区、相关企业三级环保监督网络,建立健全企业环保工作档案,及时掌握企业环保工作的动态,不断加大区域环境监测力度。对区域环境,依托仪征市环境监测站,每周对重点企业进行监测,定期对胥浦河、长江水域等主要水系的水质情况进行监测,每季度在区内设点监测空气质量,为实施科学、及时、有效的决策提供第一资料;对重点企业,采取“驻厂环保专员”的方式,全面加强现场监督、监测,定期公布企业排污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对治污设施,坚持定期督查制度,不断加大现场监管和跟踪督查力度,切实防止企业为节省成本而停运治污设施,或因治污设施未及时更新达不到处理效率而造成污染。三是加大监督处罚力度。凡是违反环保管理规定,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一经查实,该停产的坚决停产整顿,该处罚的坚决严厉处罚,并及时对外公布。
  4、预警应急机制。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应急机制,既是提升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突发事件能力,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又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化工园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方面,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响应,平战结合、专兼结合的原则,编制了《扬州化学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从组织指挥、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后期处置等五个方面,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工作作出了科学合理的安排,提高了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积极引导、督促区内企业进一步识别重大风险源,完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针对重大风险源,储备事故救急物资,定期组织实战演练,确保企业环境安全。
 
      三、加大三项投入,全面提升长效管理水平
  一是加大环保规划投入。环境保护规划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龙头,是提升区域环保工作水平的基础。我们在做好园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聘请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编制了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目前,《扬州化学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已获省环保厅批准。同时,我们还全面启动了区域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在大连化工、江苏优士化学等重点企业大力推行环境标志制度、清洁生产制度以及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努力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
  二是加大环保设施投入。按照“环境保护一体化”的方针,大力推进区域环境基础设施、集中污染治理设施、环境管理体系等环境基础建设,确保有效保护区域整体环境,降低区域环境和社会风险。目前,区内仪化污水处理厂、真州污水处理厂已先后建成并投入运行,青山综合污水处理厂也即将开工建设;总投资3000多万元、总长近15公里的污水管道已连片成网,实现了进区企业生产废水的集中排放和治理;青山垃圾填埋场、福昌化工残渣处理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工业垃圾填埋场正在加紧规划。同时,大连化工等重点企业本着“宁愿多花钱,也不愿意污染环境,企业环保的控制标准高于国家标准,企业搞好环保是对社会最大的回报”的精神,自觉强化环保责任,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在已建成投产的项目中,环保部分投资概算均占总投资的20%以上。
  三是加大生态建设投入。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一方面,正确处理项目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适度缩减工业用地规模,积极留足生态建设用地,工业项目选址也尽可能远离长江岸线和水源保护地;另一方面,加快生态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在主要水系、主要干道和各个功能区之间,高标准建设具有生态、绿化、美化功能的绿色通道、绿色走廊和防护隔离带,着力打造富有生态内涵和优良人文环境的现代化工区。在具体实施上,坚持科学规划生态系统,科学规划绿化带的空间布局,既注重生态景观的审美性,更注重所选树种的实用性,在建设好龙山生态区10平方公里绿化林地的基础上,在胥浦河、烟灯河和沿江区域规划了50米宽的防护隔离带,在沿江高等级公路、中央大道等主要道路两侧规划了30米宽的生态景观带,从横、纵、环三个方向切割热岛效应,防止产生混合污染,形成风、水、林、路贯通式的“绿肺系统”,着力建设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园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