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盐城 增创发展优势

发布时间:2006-12-25 00:00浏览次数: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环保优先的方针,扎实推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实现了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社会和谐。全市9个县(市、区)已建成8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一、确立“生态立市”,坚持“四个决不”
  发展是硬道理,环境是硬支撑。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日益表现为环境竞争。环境就是竞争力,生态就是生产力。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既要金海银滩,又要绿水青滩;只有绿水青滩,才有金海银滩”。为此,我们牢固确立了“生态立市”理念,市委、市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盐城最大的资本是生态资本,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优势,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最大的品牌是生态品牌。与发达地区相比,盐城的发展任务还很重,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四个决不”,即: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以放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决不在接受产业梯度转移中接受污染转移;决不让开发区(工业园区)成为新的污染源。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关于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意见》、《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把生态示范区建设作为全市的一项工作目标,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盐城市生态市建设规划》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并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确保全面实施。
  二、转变增长方式,发展生态产业
  盐城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是我们的强烈愿望,我们坚决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努力走生态产业化转型发展之路。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建设生态示范区的突破口,作为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组织编制了《盐城市生态食品发展规划》,狠抓生态食品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共认定有机食品23个、绿色食品76个、无公害农产品169个,有机食品基地的个数和面积一直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坚持按生态标准发展工业经济,科学规划建设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推行园区集中供水、供热、供气和污染集中治理,实现生产力布局与环境资源相协调。新办化工项目一律进入滨海、响水化工集中区,实行“三个提高”:提高准入门槛,对新进化工园区的项目设置了10道门槛,制定了项目限制目录,对投资额低于2000万元的化工项目不予审批;提高治污标准,所有化工企业首先进行废水预处理,进入园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再处理;提高监管水平,对重点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测设施,实施全程在线监测;在化工集中区设立环保分局,加强对园区的监督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和环境产品标志认证。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我市拥有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国家边缘最大、原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建有丹顶鹤和麋鹿两个国家级保护区。我市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国际招标,由美国易道公司高起点编制了“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规划,并付诸实施。成功实现麋鹿野生放养,在湖荡湿地实施退渔还湖工程,积极培育五大生态旅游经济圈,精心打造“东方湿地之都”生态旅游世界品牌,我市沿海生态旅游纳入全省三大旅游发展重点,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三、实施生态工程,打造水绿盐城
  生态示范,重在建设。近几年来,重点实施了四大生态工程,精心打造水绿盐城特色。一是碧水工程。把水环境整治作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五年来,我市投入近20亿元,新建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重点污染企业全部实现达标排放,今年底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5%。实施“河道清淤”工程,用3年时间对全市所有河道清淤一遍,目前已投入4亿多元。运用“堤顶栽树、坡面植草”方式保护饮用水源,成立全省惟一的饮用水源保护环境监察支队,实施市区饮用水源第二取水口工程,目前市区和各县(市)城镇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二是绿化工程。坚持经济生态双赢,把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绿色屏障、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实施了沿海防护林、高效经济林、速生用材林、生态观光林为主体的百万亩复合型绿化产业带建设和城市绿化会战,连续三年新增造林折实面积接近全省的1/3,林木覆盖率16.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沿海百万亩生态经济林工程被列为“国家沿海防护林泥质性海岸示范区”。三是蓝天工程。制定实施《盐城市市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对二氧化硫污染防治重点项目落实减排措施,对影响市区空气环境质量的23家重点企业,采取关、停、并、转和限期治理。加快城市清洁能源使用步伐,市区烟控区覆盖面达90%,集中供热率达60%,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四是生态景观工程。投资10亿元实施市区串场河景观带整治出新工程;开展小洋河生态保护,实行清淤、换水、驳岸;扩大城市生态绿地,建成生态、休闲的大洋湾风景区、黄海公园、迎宾公园、世纪公园;对城市道路实行园林式、生态型标准改造,提高城市品位,树立生态形象。
  四、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示范区建设
  建设生态示范区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坚持政府主导、行政推动。一是强化考核机制。将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全市三个文明建设考核,在各项评先创优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组织部门把干部考核指标由过去的4项调整为8项,增加了环保方面的考核内容,形成强烈的工作导向。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发挥财政杠杆作用,设立生态市建设引导基金,用于重点生态工程项目的奖励。三是创新投入机制。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置、污水收集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设施有偿使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所有县城和省级开发区都建有污水处理厂,市区建设了苏北第一家垃圾发电厂,实现了垃圾处理和有效利用。积极探索和推行“排污要付钱、治污能赚钱”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让社会资本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主渠道。四是规范执行机制。我市在全国较早制定出台了《生态工程建设基本条件及考核指标》,建立了生态型广场、生态型公园、生态型住宅小区、生态型道路、生态乡镇、生态村等建设标准,并对工程验收进行规范,保证了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质量。五是实施保障机制。在全国率先将生态市建设工作列入行政效能监察专门项目,围绕生态市建设的重点内容开展行政效能监察,有力地推动了创建工作的全面开展。我市制定的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任务分解方案、考核办法以及效能监察得到国家环保总局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