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进行曲”,让海安魅力四射

发布时间:2007-06-20 00:00浏览次数:

“绿色进行曲”,让海安魅力四射

柯光明 姜 云 (海安县环保局)

 2006年,海安县环保局在全市考核中名列第一,被南通市环保局表彰为先进环保局;被国家环保总局表彰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先进单位”;被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组表彰为“淮河流域‘十五’水污染防治工作先进集体”;被省环保厅评为“2005-2006年度江苏省环保宣教先进单位”;县环境监察大队被省环保厅评为“2005年度排污收费工作先进单位”;被市环保局、市财政局评为“2005年度排污收费工作标兵单位”;县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荣获全省第一名;环保行政服务窗口被县委连续评为“行政服务红旗窗口”;污染控制科被市局表彰为固体废弃物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局长屈祖平同志被国家环保总局表彰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先进工作者”,被省人事厅、环保厅评为“全省环保系统勤政廉政好干部”,被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组表彰为“淮河流域‘十五’水污染防治工作先进个人”,被省环保厅评为“2005-2006年度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先进个人”;同时,还有7名同志分别荣获“全省环保系统先进个人”、“全省环境监测先进个人”、“全省环境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受到县政府表彰;环保宣传实现历史性跨越;环保项目“三同时”专项整治全部到位;违法排污企业专项整治取得佳绩;环境信访工作走上规范化道路,全市环境信访现场会在我县成功召开;环境优美乡镇、生态镇村建设取得实效,海安镇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基层环保队伍建设健康发展;环境监测省、市榜上有名;水源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机关作风根本改善,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在海安,环保国策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县委县政府统筹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指挥棒”。在这根绿色指挥棒的指挥下,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奏响“绿色进行曲”,让快速发展的海安魅力无限。
河水清了,天空蓝了
美丽的海安让我们享受绿色好心情
  今年65岁的苏学勤,是个地地道道的“老海安”,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亲眼看着海安县城一步一步地长大的。他说,海安县城最大的变化,倒不是城市“长”高了也“长”大了,而是水清了,天蓝了,城市“绿”起来了。
  老苏津津有味地给我们讲起了“斩恶龙建新城”的故事。多年前海安县城“黑龙”横行霸道:流经县城的翻身河、洋港河等4条河流浊水横流、恶臭冲天,这是地上的“恶龙”;城区多家企业的烟囱黑烟滚滚、遮天蔽日,这是空中的“恶龙”。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也可想而知。近年来海安县投入数亿元大力实施县城“四河七岸”整治工程,兴建城南污水处理厂,严惩不法排污企业,制伏了地上的“黑龙”。建设美亚热电厂进行集中供热供电,实施城区企业“退城进郊”工程,降伏了空中的“恶龙”。天渐渐蓝了,水慢慢清了,心情也一天一天地好起来。已经退休多年的老苏,经常带着老伴,漫步在海安的大街小巷,享受着绿色新生活。
  远在海安里下河青墩村的老农民许新生,与老苏有着同样的感受。他对我们说,里下河是海安人的福地,青墩是海安人的摇篮, 2004年起县里就没有批准过一个有污染的项目落户。今年,我们青墩村还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南通市首家垃圾填埋场。看来随手乱丢垃圾的坏习惯也得改改了,这个原来只有城里才有的玩意,让我们觉得环保正一步步走进生活。
  其实,在海安有着这样感受的又何止他们两人。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为落脚点,是海安县委县政府终极目标。近年来,海安县大力实施环境违法行为专项整治,推动了“城市、农村水源保护”、投资436万美元的生活垃圾焚烧场等多项重大环保工程的实施,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人民群众在享受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实惠的同时,也在品味着环境保护带来的绿色心情。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
发展的海安让我们领略“绿色生产力”
  “绿色生产力”,这个词对我们许多人而言,可能还只停留对一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上,而对海安石油化工厂来说,已经是触手可及的经济效益和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海安石油化工厂是国内专业从事研究、开发、生产表面活性剂的专业厂家, 但每年75吨环氧乙烷被带入大气、4.8吨废弃物进入水体、23.4万吨冷却水直排,“污染大户”的黑帽子一度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痛定思痛,他们在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走上清洁生产之路,以密闭输送取代传统的环氧乙烷加压输送工艺,冷却水改用软水循环。一系列的改进和突破大幅度提高了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吨产品环氧乙烷损失下降98%,冷却水用量下降94%,蒸汽用量下降64%,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00万元。
  海安石油化工厂总经理王加国兴奋地说,当初也是迫不得已,想不到回报是如此丰厚,成本下来了,竞争力却上来了,而且我们还荣幸入选南通市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品牌的含金量也今非昔比了。在经济发展的马拉松竞赛中我们赢得了先机。这就是“绿色生产力”的魅力。
  近年来,海安县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每年将排污费总额的10%划出作为清洁生产专项奖励基金,推动清洁生产的“全面开花”。实施清洁生产4年来,海安县投入资金2482万元,帮助22家重污染企业顺利通过省、市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2家单位通过省级循环经济验收,25个单位取得ISO14000证书。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年节煤节水共计62.11万吨,减少“三废”排放共68.96万吨,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527.83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良性互动”。
  在循环经济方面,海安县也处于全省、全市领先水平。日前,国家发改委批准入选的江苏省7个环境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国债项目,海安县占有2项;南通市上报江苏省技改专项11个项目中唯一的一项循环经济项目花落海安,同时有2个重大项目在国家入围。南通市列入省“十一五”循环经济的30多个项目中,8项落户海安。
环境好了,引力大了
开放的海安让我们品味绿色强磁场
  省委书记李源潮莅海视察,面对总投资4.3亿美元、生产8英寸晶圆的南通绿山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拔地而起的高标准厂房,高兴地说:“海安能搞8英寸晶圆项目,没想到!”
  2004年5月落户海安开发区的南通绿山集成电路晶圆8英寸生产线,是中国的第八条,也是首次落户县级城市的8英寸晶圆生产线。项目包括0.25微米8英寸晶圆芯片的设计、生产、封装和测试等,建成后可月产芯片3万片,实现营业额3亿美元。
  海安的魅力何在,能够将这一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高科技项目“据为己有”?项目负责人、海归博士高小平介绍说,当初我们谋划在沿海地区投资兴建集成电路晶圆项目,也考察了许多地方,包括一些省会城市。但最终我们选择了海安,海安人民的热情邀请、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都是海安的“卖点”,但更吸引我们的是海安高质量的生态环境。8英寸晶圆生产线对空气质量有着苛刻的要求,高小平比喻说,医院手术室一分钟一微米的尘粒不得超过1万个,而8英寸晶圆生产车间里,一分钟0.1微米的尘粒只允许1个!而海安,恰恰符合我们的要求。是生态环境,让我们“一见钟情”。
  拒绝污染,打造“生态经济强县、生态人居名县、生态文化大县”三张烫金名片,是海安县委县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一方面,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不法排污企业绝不“心慈手软”,仅2006年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80起,叫停了少数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夕阳产业。另一方面,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严把新上项目审批关,拒绝在里下河新上水污染和化工类项目,2006年因此否决了50多个建设项目。拒绝污染,既有效规避了环境风险,同时也为有前途的大项目、新项目的进入预留了发展的空间。
  像“绿山”这样,对生态环境有着苛刻要求的企业,对海安却都是“一往情深”。投资规模均超过1亿元的芯片研磨液、生物芯片和国家“863”计划等4个重点产业规划项目先后“花落海安”,海安吸引投资的绿色磁场效应初步显现。2006年海安县招商引资实现到账外资1.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绿色磁场”,功不可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