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设定经济发展“绿色门槛” 建设生态市 环评先把关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已纳入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辽宁省大连市迎来了难得的新发展机遇。面对新形势,大连市委、市政府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必须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为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大连市委、市政府从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升发展质量出发,设定了经济发展的“绿色门槛”,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一手抓规划环评,一手抓建设项目环评,有效避免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为生态市建设保驾护航的目标。
规划环评
从宏观高度上控制污染
“城市化的发展就像一辆奔跑的火车,城市规划就是轨道,火车越提速,轨道刚性越高。非洲、拉丁美洲为什么出现了城市病?就是因为火车头跑得太快,但轨道没有设置好,以及管理机制不完善。那么规划环评在里面能够起什么作用?显而易见,规划环评就像火车前方的信号灯,如果没有信号灯的指引,火车也许将偏离轨道。”专家们这样认为。
大连市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在我国计划单列市中率先开展规划环评工作,护航经济发展。大连市以城市发展规划环评为基准,大力推进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规划环评。
目前,大连市总体发展规划、大连港总体规划、长兴岛开发总体规划、金港区总体规划等近10项规划环评已完成并通过环境保护部的审查。此外,积极推进区域环评,目前有50余个各级工业园区已经全部开展了区域环评工作。同时,大连市大力推进行业规划环评,市政府要求“十一五”期间大连市冶金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大连市石化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大连市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大连市城市供热专项规划等25个专项规划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篇章、说明。
通过开展区域和规划环评工作,使得环境保护真正与综合决策并轨,使环保关口前移,发挥了环境评价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的作用。
项目环评
从建设单体上控制污染
规划环评从宏观上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那么符合规划和产业要求,可以建设的项目如何控制污染呢?
针对这一问题,大连市委书记夏德仁指出:“招商引资中要坚持环境保护第一的原则,环评不合格的项目坚决不能落地。一定要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在建设项目审批时,大连市坚持以环境容量为依据,以清洁生产为准入条件,从产业政策、工艺规模、选址布局、总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环境准入政策。坚决实施“六个一律不批”原则,即对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的项目一律不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能减排及规划环评要求、清洁生产达不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项目一律不批;项目选址、选线及布局不符合城市规划或环境保护规划的项目一律不批;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污染物排放无法保证长期稳定达标、无法落实总量指标来源的项目一律不批;无法有效防范环境风险事故以确保环境安全的项目一律不批。
在项目环评审批过程中,实行“批项目核总量”的办法,要求所有新增排污量的项目必须有相应的“替代削减”方案,落实总量指标来源,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凡是区域没有环境容量、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环境违法行为严重、环境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的企业和区域实施“企业限批”或“区域限批”,暂停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项目的审批,督促其整改存在的环境问题。
自2003年《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大连市累计批准实施建设项目33715个,其中有800余个新扩改建项目被环保“一票否决”,涉及建材、钢铁、电镀、铸造、造纸、印染和“三产”等多个行业。
环境风险评价
从预先防范上保障环境安全
为了化解环境风险,大连市还积极开展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自2006年以来,大连市40多家重点企业先后开展了环境风险专项评价工作,在环境风险防范设施上追加投资两亿多元,确保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到位、设施配置到位、管理监控到位。大连市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搬迁企业原址土壤环境风险评价及修复工作,强化土地污染整治,确保居民健康。
近年来,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大局,大连市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紧跟中央的决策部署,正确处理把关和服务、效率和质量、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充分发挥“控制闸”和“调节器”作用,为大连市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