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3)重点任务

发布时间:2009-12-02 00:00浏览次数:

三、重点任务

(一)重点培育五大产业。

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培育和壮大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现代通信及信息技术应用五大产业,到2011年形成产业规模14000亿元。

1.软件产业。

实施软件产业“双倍增”计划,加快规模化发展步伐,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到2011年,形成产业规模2800亿元。

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及中间件产业化,确保在电力、电信、智能交通、信息安全、办公软件等领域继续保持优势。加快建设江苏虚拟软件园和软件产业服务中心,加快完善软件产业基地国际通信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南京“中国软件名城”、苏州嵌入式软件产业基地、无锡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常州动漫游戏产业化基地,加快建设沿沪宁线软件产业密集带,促进园区建设与城市发展优势互补。

大力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积极开拓软件外包市场,增强“江苏软件外包联盟”服务功能,提升“江苏外包”品牌知名度。组织省内重点软件外包企业在国外重点发包地设立工作机构。建设5个产业特色鲜明、目标市场明确的软件外包示范园,整合软件外包企业资源,推进南京、无锡、苏州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发展。

围绕机械、纺织、船舶、电力、医疗、金融、教育等行业嵌入式软件需求,引导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组建软件应用联盟。在全省钢铁、汽车等行业开展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试点。发展数字设计业,提升动漫与网络游戏等创意产业发展水平。

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软件及服务发展,加快发展为社会信息化服务的数据库业,建设统一的政府外网,加强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2.集成电路产业。

充分发挥我省集成电路产业链较为完整的优势,以国家实施“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与基础软件产品”等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提高芯片产品的设计开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集成电路制造和封装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以材料和装备为主线的配套产业。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形成特色,全力打造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使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在规模、水平、发展速度和竞争力等方面形成新优势。到2011年,形成产业规模1000亿元。

依托骨干企业,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高芯片制造工艺水平,实现812英寸芯片生产线的规模化生产,形成6545纳米工艺技术的加工能力。继续引导和支持掌握核心技术和先进制造能力的跨国芯片制造企业加大在江苏的投资,增设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完善集成电路设计的支撑服务体系,引导芯片设计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加强战略合作,推进国家级微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我省集成电路公共技术平台。发展多芯片集成技术、倒装焊技术、圆片级封装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跟踪研究数字信号处理(DSP)、高清晰数字电视(HDTV)的高端芯片测试方法和技术。

3.新型显示产业。

充分发挥我省已有产业和技术优势,加快形成以自主品牌平板电视为龙头、可控面板为突破口、相对完善的平板显示产业体系,将江苏建成国际先进、国内最大的平板显示产业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和产品扩散基地。到2011年,形成产业规模4500亿元。

重点突破面板生产关键技术,提高关键配套材料的供给能力。支持骨干企业建设68代薄膜液晶显示(TFTLCD)和等离子显示(PDP)面板生产线,扶持平板显示技术用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偏光片、发光二极管(LED)背光源、部分生产设备以及材料开发和产业化,推动家电企业与显示企业合作。推进中小尺寸有机发光显示(OLED)产品的生产及应用。

4.现代通信和网络。

以国家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为契机,发挥我省创新优势,加快开发适应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的新业务、新技术,带动系统和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到2011年,形成产业规模1200亿元以上。

通过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宽带通信网络升级,大力推动相关应用技术,推进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服务模式创新,支持企业开发基于先进网络技术的系统设备、应用终端,加快光纤接入网络建设,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推进以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交互式多媒体(IMS)为核心的多媒体业务网技术、高性能多业务承载网技术以及端到端网络保障技术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长期演进(LTE)、第四代移动通信(4G)等后续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吸引大型通信企业的研发机构落户江苏。

推进城市宽带无线上网工程,重点城市、重点软件园区率先实现无线宽带全覆盖,拓展一批无线应用示范项目。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水平。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低成本优势的笔记本电脑产业化,并纳入“家电下乡”支持产品范围,积极研究支持“计算机进校园”的政策措施。

5.信息技术应用。

突破核心产业关键技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应用。到2011年,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及其带动的相关产业形成4500亿元产业规模。

加快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信息产品高端化。加快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建设,丰富数字内容,加大高清节目播出量。推动基于国内标准的蓝光高清影碟机、(超)高清电视及其机顶盒、一体化高清电视等产品发展,推动卫星接收设备升级换代。积极发展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业务。

培育新业务模式,促进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依托信息网络,加快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现代物流、连锁经营、咨询中介等新型服务业,促进数据处理、呼叫中心、研发设计外包、人力资源、客户支持等现代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着力提升信息化水平。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流通、企业管理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相结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加快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大力扶持电子标签(RFID)、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工业控制等产品的开发和标准研究。

(二)产业地区布局。

1.沿沪宁线信息产业带。

进一步推进沿沪宁线信息产业带建设,推动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集成电路、软件、新型电子元器件、网络通信设备及终端等领域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国内最大、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带。到2011年,产业规模突破1.8万亿元,其中软件产业突破2500亿元。

进一步推进苏州信息产业、无锡微电子产业、南京软件产业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启动建设10家以上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产业特征明显、产业集聚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大、自主创新能力强、公共性服务平台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2.苏中苏北产业承接和提升。

继续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引导和支持苏中、苏北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品,在符合产业政策、实现达标排放和污染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促进苏南产业加快向苏北转移。推进宿迁苏州工业园、淮安富士康科技城、南通中新·苏通生态产业园建设,积极为苏南信息产业协作配套。

3.长三角区域合作。

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分工和协作,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加快推进区域重大信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区域内及国际出口网络带宽。促进区域CA应用和数字认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各地电子口岸之间数据信息的对接和共享。以重大产业、重大工程为龙头,强化产业协调,推进创新资源共享,努力实现产业链有序衔接和合理配套。

(三)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

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在集成电路、软件、平板显示等领域,加快建设100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元器件、系统整机、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组成各种形式的产业联盟,开展联合协同创新。充分发挥我省人才、科技、教育优势,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整合公共技术平台资源,鼓励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享联盟,提高服务水平。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内外资企业加强合作配套,提高产品的地区配套能力。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一定规模实力的企业。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知识产权的应用和管理,进一步加大专利申请补贴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关键标准的制定,支持重要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