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经济开发区回顾环评第二次公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征求公众意见的要求,现将铜山经济开发区回顾评价报告书草案公布。如对本开发区建设有意见请于本公示发布后15日内联系环评单位。
铜山经济开发区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于1993年设立的13个省级开发区之一(苏政复[1993]60号),规划面积
铜山经济开发区目前工业用地已开发70%以上,开发区基本按照“一心三片双轴”的规划布局。开发区目前已建项目中机械加工、车辆制造、电子电器占83.32%,在建项目中机械加工、车辆制造、电子电器占51.84%,基本符合开发区总体规划和原环评中提出的产业定位;但是在建企业中主导行业比例偏低,今后应按《铜山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要求适当提升此类行业的比例。但区内2家化工企业必须按苏政办发〔2006〕121号文要求尽快搬迁至化工集中区。
开发区已建企业中主要废气污染源依次为:徐州美驰车桥有限公司、徐州徐航压铸有限公司、徐州财发铝热传输有限公司、徐州徐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主要废气污染物依次为:二甲苯、粉尘、非甲烷总烃。
开发区已建企业中主要废水污染源依次为:徐州美驰车桥有限公司、徐州市吴宁王洗涤有限公司、江苏盛联科技有限公司、徐州中宝机械有限公司;主要废水污染因子为COD。
由总量控制分析可知:开发区废水、废气中典型污染物均小于环评核定量。
由已建企业统计及监测数据,各企业的接管废水浓度均值能够满足污水厂接管标准。开发区内各企业废气污染物均可达标排放。
根据现状调查情况看,开发区各企业的污染控制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是基本完善的,区内21家已建企业污水集中处理率为100%、集中供热率为95.5%(徐州金地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仍有1台0.75t的燃煤小锅炉在使用)。
铜山新区污水处理厂总规模8.2万吨/日,一期处理规模2万吨/日,实际处理量约1.2万吨/日。采用A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末端采用接触过滤工艺作为补充净化工艺。一期服务范围为津浦铁路以西、瞿山以南包括铜山新区在内的排水区域,服务面积
铜山新汇热电有限公司现实际供热能力为140t/h,三期的1台75t/hCFB锅炉已于2006年6月投入试运行,2008年8月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根据徐州市监测站的验收监测数据,热电厂2#、3#、4#锅炉烟尘、SO2排放浓度均符合《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二类区Ⅱ时段标准。5#、6#炉SO2、烟尘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都能够达到《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第3时段标准要求。
建议铜山新区污水处理厂对污水处理工艺进一步优化改进,适当延长停留时间,确保COD、NH3-N、SS、TP稳定达标;加快污水厂二期建设进度尤其是管网铺设的进度,确保开发区内生活污水接管处理;加快建设华润电力潘塘热电2×300MW级热电项目,提高供热能力,减轻废气排放对铜山新城区的影响。
参考《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H/T274-2006)中的清洁生产指标和其他清洁生产相关数据,开发区大部分企业的能耗指标达到标准要求,有部分企业的新鲜水耗及废水产生量指标较高,说明这些企业的水重复利用率较低。开发区内企业目前尚未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仅有少数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通过或正在取得ISO14001认证。
开发区应参考典型案例分析的建议,督促各企业加大污染物控制力度,减小能耗、物耗,提高物料回用率,引入废水资源化技术,全面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同时建议着力于引进核心龙头企业,构建主导产业链;并从发展主导产业链的角度招商选商,对于不符合开发区产业链的产业停止招商,或限制其发展规模,逐步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⑴大气
根据现状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各监测点HCl、PM10均有不同程度超标。其他各因子在各测点均达标。原环评时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良好。目前区内大气环境质量有明显变化,SO2、NO2、PM10、HCl、甲苯浓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通过铜山开发区2001-2007年例行测点历年变化趋势分析,开发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的二级标准,符合开发区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环境目标要求。从变化趋势来讲,SO2、NO2变化缓慢,SO2略有上升、NO2略有下降, TSP呈震荡式,但总体变化不大。
⑵地表水
由现状监测结果,铁路南沟高锰酸盐指数、COD、氨氮、总磷超标;楚河污水厂排口下游1000mCOD、挥发酚出现超标;奎河氨氮和总磷出现超标;其他各污染物在各断面均达标。
对照原环评的监测结果及预测结果,原环评时区内水质较差,铁路南沟、楚河、奎河水质为Ⅴ类、甚至劣于Ⅴ类,此次环评现状监测数据表明各监测断面水质与原环评时监测情况相比除楚河污水厂排口上游
根据楚河、高家营沟2001-2007年例行监测断面变化趋势分析,楚河水环境质量呈现震荡式,2006年水质最为恶劣,2007年水质明显好转。高家营沟水环境质量呈现震荡式,2004年水质最为恶劣,2006年水质明显好转,2007年水质污染又有加重趋势。
⑶声环境
根据监测结果,除临近铁路的13测点和28测点夜间略有超标外,其余测点均满足声环境质量的要求。开发区内各声环境功能区的噪声值与原环评时的噪声值比较变化不大。
2001-2007年间铜山开发区交通噪声呈上升趋势,至2005年开始缓慢下降。7年的监测结果值均低于《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所规定的标准限值70.0dB(A)。2001-2007年间铜山开发区环境噪声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建设的加快,人口的增加,建设施工噪声和生活娱乐噪声也是造成区域环境噪声上升主要原因之一。但7年监测结果均低于《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所规定的标准限值60.0dB(A)。
⑷地下水
监测结果表明,开发区目前地下水中除铜、锌、六价铬前后环评监测均未检出外,高锰酸盐指数、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可见开发区建设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对地下水水质有部分影响,目前除总大肠菌群其余指标外仍能达到功能区要求。
⑸土壤
开发区内土壤现状与原环评时监测结果相比,高速公路与藤寨交汇处的田地铬和镉含量呈下降趋势、铜、铅、砷呈上升趋势;欣欣大道与徐州混凝土构件厂交汇处对面的田地铜、铅、镉呈下降趋势、铬和砷呈上升趋势。但都能够满足二级标准要求。
⑹底泥
区内底泥中重金属浓度均低于《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的控制标准限值。对照原环评的监测结果,排口下游
开发区废水、废气中典型污染物均小于环评核定量。随着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新企业的的入驻及原有企业的扩建,开发区内部的环境容量将日趋紧张,因此,开发区要做好总量控制管理工作。
⑴企业污染控制措施
Ø 合理控制开发规模,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布局工业企业,加强绿化建设,扩大绿化面积。
Ø 对于开发区内现有化工企业尽早向徐州东兴化工科技园搬迁。已建企业需加快验收。
Ø 加快建设华润电力潘塘热电项目的建设,尽快提高热电厂供热能力,2010年底前拆除自建小锅炉实现集中供热。
⑵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Ø 拆除区内企业小锅炉,统一供热,对偷用未拆除锅炉的企业进行严处;加快民用管网铺设,为居民区生活提供便利;2010年华润电力潘塘热电2×300MW级热电项目投入运行,提高供热能力,减轻废气排放对铜山新城区的影响。
Ø 加快铜山新区污水厂扩建工作,尤其是污水管网的铺设进度;对铜山新区污水处理厂对污水处理工艺进一步优化改进,适当延长停留时间,确保COD、NH3-N、SS、TP稳定达标;尾水排放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1一级A标准。
Ø 进一步完善开发区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⑶清洁生产、循环经济
Ø 各企业应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加强污染物控制力度,降低能耗、物耗,提高物料回用率,引入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全面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加快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减少新鲜水用量。
Ø 严格按照总体规划、环评批复及产业政策要求引进企业,优先引进投资规模大,污染轻的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构建生态型产业链。
⑷环境质量
Ø 落实铜山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Ø 加紧对含甲苯等特征污染物废气排放企业进行升级改造,优化生产工艺及污染控制措施,以削减工艺废气排放量。
Ø 严格限制用做工农业用水等用途的开采,同时加强地下水监控,定期监测标。
Ø 进一步落实原环评声环境规划提出的的各项措施以降低区域尤其是临近铁路区域的噪声值,保证区域声环境质量。
⑸生态建设
Ø 提高绿化覆盖率,加大风景林的栽植和景观设施配置。
综上分析,开发区通过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构建生态型产业链,优化改进废水处理工艺,加强开发区内及周边各河道的综合整治工作,加强废气特别是无组织排放废气的管理,严格能源结构管理,落实生态建设要求,强化环境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有效地运行,各类污染物排放得到较好的控制,区域环境基本能够满足功能要求,可实现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铜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联系人:朱镇长
联系电话:0516-83405996
◆承担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评价单位: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联系人:孙工
联系电话:025-86615849-809 传真:025-86554476
E-Mail:swhsunny@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