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仇勇在全省环保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09-04-02 00:00浏览次数:

柏仇勇在全省环保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1月19日)

一、狠抓太湖水污染防治
  2009年,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两个确保”、实现“三个下降”的总体要求,即: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太湖水质有所改善,实现主要入湖河流劣V类水体数量下降、污染物入湖总量下降和湖体富营养化指数下降。到2009年底,53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太湖湖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下降到60左右;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全年月均值劣Ⅴ类的数量下降到20%以下;主要污染物COD、氨氮、总氮、总磷入湖总量比上年下降5%。以强化控源截污为重点,以完善监测预警为基础,创新治太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太湖治理的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协调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太湖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和省实施方案,做好具体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工作,按月定期对其进展情况进行调度、分析和通报。加强太湖流域氮磷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和减排考核工作,建立入湖总量监测制度。开展太湖生态安全评估工作,加强与国家重大水专项涉太课题的对接,为太湖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做好太湖流域规划执行情况评估检查,迎接国家对太湖水质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
  (二)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按“15+2”模式,全面组织实施15条主要入湖河流和武宜运河、苏南运河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确保规划、项目、资金、责任“四落实”。加大治太治污重点工程项目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重点推进漕桥河水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抓好影响2009年水质目标的重点工程开工建设,督促宜兴、武进全面开工建设列入规划和实施方案的项目,力争漕桥河水质在6月稳定达到Ⅴ类。
  (三)继续强化控源截污。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第五批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2008年工业企业和工业集中污水厂提标改造完成情况进行总结验收。实施国家太湖流域特别排放限值,排出2009年工业点源深度治理项目,进一步加大对太湖流域重点污染源的执法监管。配合经贸部门,抓好电镀、化工、印染、酿造等重污染行业落后产能淘汰。配合建设部门,督促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改造;对城镇生活污水厂处理后的尾水实施生态净化,开展中水回用试点;开展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污泥处置和达标排放专项检查;推进镇区、人口集中区、工业园区污水管网收集和集中处理。配合农林等部门,实施农业面源氮磷生态拦截工程。开展湖泊清淤环境督查,对淤泥堆放、处置和余水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生态清淤后水环境状况开展监测。
  (四)加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对太湖湖体、饮用水源地、调水通道、主要出入湖河流以及蓝藻的巡查监测,配合水利部门加强“湖泛”预警应急工作。加快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太湖水质监测中心站和太湖水环境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加强对异常情况及太湖水质变化规律的分析,为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确保、三个下降”提供及时、科学的依据。
  (五)创新治太体制机制。一是全面实施太湖流域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在太湖流域5市主要河流确定30个断面,实行省级层面的区域补偿;在全太湖流域各市、县逐步推行辖区范围内的区域补偿。二是全面推行“双河长”制。到2009年,力争太湖流域5市、半数以上县(市、区)对其辖区内主要河流全部实行“河长制”,编制治污计划、明确治污责任、落实治污措施。三是推进太湖流域初始排污权有偿使用,研究氨氮、总氮、总磷排放指标初始价格,建设排污权交易平台和省市县三级管理系统,建立并逐步完善排污权一级交易市场。四是推行水环境自动监测与污染源自动监控第三方社会化运营,实现省市县和上下游相关信息的共享,充分发挥太湖流域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的作用。
二、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2009年,全省开发建设环境管理工作要围绕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会议:加快“四个创新”、处理好“四个关系”的要求,把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工作中心,坚守环保准入底线,做到有保有压,切实完成“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目标。
  具体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积极服务经济发展。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各级环保部门要树立服务经济发展的意识,促进污染控制与服务发展相融合。一是提高审批效率。结合环评审批权限调整,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建立企业环保联系制度,通过提前介入、专人负责、简化手续、限时审批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环评管理质量、审批效率和服务经济水平。二是创新管理方法。开辟“绿色通道”,对符合国家拉动内需投资方向、满足环保准入条件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项目,投资总额达1亿美元或8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国家鼓励类重大建设项目,切实做好服务,加快项目落地。三是要创新总量分配模式。按照“有保有压”的要求,将重要生态功能区作为环保审批的红线之一,将项目环评审批与污染减排紧密挂钩。对印染、化工等污染较重的新建项目,其新增排污指标必须通过老企业减排2倍的总量来平衡;对污染重、能耗高以及处于环境敏感区域的项目,要牢牢把好环保审批关口;对经济效益好、产品附加值高、属于产业鼓励类的重点项目,由省环保厅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解决其排污指标,实施总量指标“点供”。四是要加强对辖区内有关地区和行业的指导。在每个省辖市选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的地区和行业各2个,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方案,增强参与宏观调控的预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二)开展开发区环境综合整治。开发区作为我省新建项目的主要载体,抓好其环境综合整治,将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今后,逐步将“入园进区”、“设施配套”、“质量达标”作为新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一是新建项目原则上全部入园进区,区外污染项目一律不再批准建设。严格按照开发区产业定位、功能分区合理布局;改、扩建项目也要逐步做到入园进区。对于未按要求完成区域环评、回顾性评价和信访举报问题突出的开发区,从严把住建设项目审批准入关。二是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厅等部门关于加强全省各级各类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115号)要求,加快推进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集中供热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环保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滞后的开发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新建项目不予核准试生产,不得通过环保竣工验收。今年上半年将通报一批基础设施建设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开发区。三是开展开发区环境质量达标行动,通过水、气、声和生态环境的专项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开发区环境质量。对于环境质量不达标的开发区,将采取“新上轻污染、关停重污染”项目、“限批、禁批”同类污染建设项目、限期整改达标与区域限批,以及向媒体、投资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通报等措施。
  (三)加强开发建设全过程管理。在进一步扩大县级环境管理权限,推动三级行政管理向两级行政管理转变的同时,坚持不越位、不缺位,防止监管措施遗漏。一是要严把环评单位的资质申报审核与考核关。对于借证、挂靠,既无实力又无业绩的“皮包”公司,严格审核、禁入。加强对环评单位的日常管理、学习交流和年度考核,修订环评文件编制考核规范,考核结果全部通过环保网站和主流媒体公布,清理整顿环评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环评单位准入和环评业务招投标,让环评单位逐步从利益驱动向履职尽责转变,真正服务于环境管理。二是要严格把好环保审批关。完善环评会审制度,建设网上审批系统,规范公众参与。重点加强扩权强县后的县级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队伍建设,高度重视环评技术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环评技术评估机构,充分发挥其技术评估作用,提高建设项目环评管理和审批的时效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三是要把好非工业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关,开展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试点,研究制订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办法和非工业项目生态验收管理办法。四是要把好“三同时”验收关。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境监察工作暂行规定、分阶段环保竣工验收制度,建立建设项目跟踪管理制度,对项目试生产核准、“三同时”竣工验收实行全程管理。四是要高度重视涉及重金属等重污染项目的环评审批。要深刻吸取近期发生在我省邳州市的铅污染事件教训,严格把好涉及第一类重金属污染物使用或排放项目以及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类项目的环评、评估及审批关口。明确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及该范围内居民等敏感保护目标的拆迁要求;强化环境风险评价、风险防范、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转移处置和综合利用措施等的落实,组织开展全省性的专项检查。
三、夯实环境监测与信息基础
  2009年,全省环境监测与信息工作,通过加强基层和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环境监测与信息统一监管,整合与共享利用环境信息资源,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和技术支撑。
  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基层和基础能力建设。环境监测与信息是环境保护最为薄弱、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工作。抓住扩权强县机遇,形成与之匹配的县级环境监测与信息能力;抓住扩大内需机遇,夯实全省环境监测与信息基础。全省各级环境监测与信息部门都要掀起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热潮,做好相关能力建设项目的调研、可研、储备和申报等工作,力争通过一批能力项目建设,整体增强我省环境监测与信息能力,重点提高县级环境监测与信息化水平。
  (二)强化环境监测与信息统一监管。结合国家重大水专项在江苏的实施和示范建设,特别是“环境监测监控”主题中,我省承担的“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示范工程”、“流域水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太湖流域环境与生态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等3项课题、10多项子课题研究,需要我们研究建立江苏环境监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信息共享与统一发布管理等。结合2009年机构改革,充实加强省级环境监测行政管理力量,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行政管理网络,进一步研究起草《江苏省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政府规章,加强全省环境监测的统一监督管理,开展全省环境监测资质管理、质量监管,建立完善全省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环境信息统一发布制度,进一步强化江苏环境监测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三)组织开展专项环境监测调查。一是做好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创新小康环境监测管理机制,引进社会监测力量,委托资质单位具体承担监督监测工作,省级环境监测部门要切实履行起监督检查、质量控制和抽查考核职责。市级环保部门负责所辖县、市、区小康监督性监测工作,共同完成全省小康监测任务。二是深入开展减排监测和污染源监督监测。严格执行环保部有关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规定,对全省废水、废气污染源和污水处理厂每季度开展一次监督监测,建立完善全省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数据库,编制、上报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分析评价报告,保证国控重点源监督监测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完成农村环境质量调查国家试点任务。组织全省环境监测力量,开展全省农村水、气、声环境质量的本底调查监测工作,研究建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指标体系和例行制度。四是形成灰霾监测能力,开展灰霾对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监测,基本说清我省的灰霾状况。五是继续抓好全省饮用水和土壤调查监测工作。按照省厅今年部署的调查任务,全力做好第三阶段调查监测工作,重点做好调查监测数据的汇总整理和综合分析,全面评价全省饮用水和土壤有机污染状况,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保障饮水和食品安全服务。
  (四)整合与共享利用环境信息资源。切实加强环境信息系统建设,这是顺应环境管理现代化要求的一项战略任务。各级环保部门要以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为依托,加强环境信息机构队伍与能力建设,加大信息化投入保障,取得四方面突破:一是要搞好环保电子政务建设。按照省政府关于开展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要求, 全面启动省厅环保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建设,实现环境行政权力运行数据化、审批流程规范化、办公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公开化,提高行政效能,增强环保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二是要加快环境信息平台建设。以“生态江苏、数字环保、信息共享、科学管理”为目标,整合环保系统现有各类电子政务及业务信息资源,建设“一次采集,多层级、多业务复用”的环境数据中心及环境管理综合业务平台,实现环境数据服务一致化与业务协同化,全面支撑环保系统各项管理业务。同时利用太湖治理的契机,加快建设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接受省领导检验、为省领导决策服务。三是要加强全省环保网站建设。实现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由信息公开为主向信息公开、在线办事与公众参与三大功能的结合转变。全省环保网站建设要围绕环保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网站信息公开力度,全面及时发布各项环保政策、文件和环境信息,大力宣传和报道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等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强化网站在线办事功能,推动网上透明化办公,实现电子政务与网站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网上为民服务力度,建立群众参政议政平台,接受公众监督,充分发挥网站为环保工作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百姓服务的效能。四是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全省环保广域专网的宽带扩容与系统延伸,构建高速、高效的环保电子政务和环境信息传输专网,承载环保视频会议、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污染源视频传输、省厅与下级环保部门间的业务交流等,提升全省环境信息传输与交换网络承载能力,实现省厅与13个省辖市、52个县(市)环保部门的VPN网络连接和公文畅通传输。
四、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2009年,全省环保宣教工作要积极适应宏观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客观要求,紧紧围绕环保重点工作,在提高环境新闻报道水平上下功夫,在繁荣环境文化上做文章,在加强环保宣教机构建设上求突破,在推进环保宣教社会化上求实效,为认真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提供环保舆论保障。
  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环保重点工作新闻宣传力度。紧紧围绕污染减排、流域治理、沿海开发、农村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集中宣传我省环保工作的成效和经验,组织“环保沿海行”、“环保沿江行”等新闻宣传活动,推动环保重点工作的完成。充分发挥《江苏环境》和《绿色报告》的作用,及时传递省厅信息、交流各地经验与做法。
  (二)加强环保宣教机构和能力建设。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进一步理顺环保宣教管理体制,加强环保宣教机构建设,积极推进环境宣教现代化建设,将宣教能力建设纳入环保能力建设范畴。完成对部分试点市(县、市、区)环境宣教现代化建设的考核验收。
  (三)强化环境教育和培训工作。制订和完善全民环境教育实施意见,组织开展“建设生态文明”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主题活动;加大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环境教育的力度,丰富各级党校、行政院校、管理干部学院环境教育的内容;积极开展对企业厂长(经理)的环保培训,增强他们开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创建环境友好企业和模范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自觉性、紧迫性和责任性;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开展以“建设绿色家园———我建功、我光荣”为主题的青少年生态意识与实践系列活动;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抓好农民环境教育普及工作。
  (四)不断深化绿色创建工作。进一步提高绿色学校的创建质量,扩大环境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创新绿色社区创建形式,积极开展家庭碳减排、环境圆桌对话、物业公司共建绿色社区等专题活动,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搞好“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纪念活动,围绕“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主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