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三)
第五节 重点产业发展
7、以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充分发挥临江适宜布局大运输量、大吞吐量、大进大出产业的资源优势,在沿江地区重点发展基础产业。通过产业的上下游、前后向及旁侧链接,延伸产业链,形成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四大产业集群。
(1)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汽车、船舶、机床和成套设备等为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装备,形成机械基础件、关键零部件—先进重大技术装备的装备制造产业链。加大汽车企业与国际跨国汽车集团的合资合作,壮大汽车产业规模,提高汽车产品档次,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加快形成与整车相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基地;船舶工业要走规模化和专业化并重的道路,提高设计开发水平,发展大吨位高等级船舶及配套装备,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船舶修造业;巩固提高现有机械加工和装备的产业优势,强化专业化分工,大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积极发展大型机械和整机装备。
(2)化工产业集群。以石油化工为龙头,形成基础石化原料—精细化工、合成材料的化工产业链。注重提高化工产业的技术含量,积极发展大型化和规模化的化工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巩固基础化工原料产业的特色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聚合物及有机化工原料;加快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积极发展新型纳米材料、氟化产品、高分子材料产品等;注重新产品开发和后道延伸,着重发展高层次、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
(3)冶金产业集群。以特种钢为重点,形成钢冶炼—特种钢材—金属制品的冶金产业链。通过合资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切实提高特种钢材的产品质量,扩大企业规模,重点发展高质量冷轧薄板、冷轧不锈钢薄板、镀锌板、涂镀层板等优特钢产品,为建筑、汽车、船舶、家电等生产提供急需的特种钢材;积极发展金属制品业,延伸产业链。
(4)物流产业集群。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形成市场—第三方物流—生产企业—用户的供应链。充分利用交通枢纽、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载体平台,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和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物流的企业平台,构建若干个物流枢纽城市和一批专业物流中心。
第六节 重点产业布局
8、沿江产业布局以临江城市和开发区为载体,围绕四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促进相关产业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密集区和产业基地。
(1)石油化工产业布局。发挥宁波大榭岛—南京和鲁宁输油管道的原油供应优势,依托南京的大型石化企业,以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为主体,联合仪征等邻近开发区,在石化原材料产品的基础上,发展高附加值的石化后道产品,建成全国著名的石油化工产业密集区。发挥南通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在江海交汇区域培育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限制石油化工产业在沿江其他区域布局。
(2)精细化工产业布局。根据流域产业布局原则,将精细化工重点布局在沿江下游地区。充分发挥张家港、常熟、太仓、泰兴、南通等现有优势,注重产品品种错位,积极发展绿色环保型、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共同形成沿江精细化工产业密集区。禁止高污染的化工企业和小化工企业在临江地区布局。
(3)特种冶金产业布局。以促进产业集聚为目标,依托南京、张家港和江阴等现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特、精、优产品,限制炼铁等冶金前道产业在沿江地区的布局。南京地区要注重冶金下游产品发展和吸引关联性强的企业集聚,优化产品结构;张家港、江阴要注重与靖江的联动开发,促进冶金产业向江北扩散,共同发展特种冶金产业,加快南京和张家港、江阴、靖江两大特色冶金产业密集区的形成。
(4)汽车产业布局。沿江地区适合汽车产业的布局与发展,但应把规模集聚作为汽车产业布局的首要条件。积极发展汽车整车,通过整车行业联合和产品分工,提高产品竞争力;重点加快南京轿车产业的发展,同时与上海合作发展仪征地区的轿车生产,形成国内规模较大的轿车生产基地之一;积极推进扬州客车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升,加快形成以扬州为重点的国内重要的客车生产基地;围绕汽车整车,鼓励沿江地区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形成沿江汽车零部件产业带。
(5)船舶产业布局。根据比较效益原则和资源禀赋条件,船舶产业应集中布局在苏中沿江地区。重点加快南通造船业的建设和发展,鼓励长江南岸的修造船产业向长江北岸转移,通过企业联合与兼并,整合扬州、仪征、江都、靖江等地区的造船业,促进企业规模集聚和产品升级,把南通建成亚洲第一、世界著名的修造船基地,把扬泰地区建成国内知名的船舶修造基地。
(6)新材料产业布局。沿江地区具有发展新材料产业的良好条件,依托沿江基础产业,重点加快泰州纳米材料、金属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形成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江阴和南通等地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注重向基础产业渗透,促进基础产业升级。
(7)物流产业布局。以地区产业基础和经济腹地为条件,发挥铁路、公路、空港、港口枢纽功能,加快南京、无锡、苏州三大物流枢纽城市和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等专业物流中心的建设,形成南京长江流域综合物流中心、无锡区域性物流中心和苏州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把沿江地区建成服务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流域的现代物流网。
第七节 其他产业发展
9、为带动沿江地区产业的整体发展,在加快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发展电子、纺织、造纸、医药、新材料、农产品出口加工等产业。
电子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软件业,带动沿江地区开发,形成计算机及配套、移动和卫星通讯、数字化视听和光电子等产品群。
纺织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和产业装饰用面料,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和品牌服装的市场占有率,形成原料—高档面料—印染后整理—品牌服装的产业链。
造纸产业。以高档造纸为重点,形成进口纸浆—纸或纸板—高档纸制品的造纸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档文化用纸、中高级生活用纸、包装用纸及特种用纸等。
医药产业。积极扩大原料药的市场份额,加快现代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发展优势原料药、新剂型中药、生物医药等。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稀土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型工程高分子材料、新型合成纤维、医用生物新材料等。
农产品出口加工产业。以高附加值出口农产品为重点,形成种子种苗开发—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增值—出口创汇的外向型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粮油加工,提高附加值。积极发展优质粮油、蔬菜、特色家畜禽、水产品、茧丝绸等优势农产品,建成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群。
10、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以水和文化为主题,依托长江两岸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体现现代长江的整体气势之美,形成沿江旅游风光带。展示临江城市风情,发展“城市山林、大江风貌、文化积淀、商务休闲”等都市旅游;充分利用自然风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岸线和江中岛屿资源,发展休闲旅游;加快建设大桥两岸旅游区,发展观光旅游;挖掘历史遗存,发展文化旅游。重点建设润扬、江阴、苏通大桥旅游区和世业洲、双山岛、雷公岛旅游度假区,形成富有特色的长江旅游区(点)组合,把沿江地区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驰名的旅游目的地。
第八节 开发区建设和发展
11、开发区要围绕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开发集约、创新服务的要求,加快建设和开发,通过引进企业、增加产出来实现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使沿江的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成为产业集群的载体。
(1)产业集聚。利用开发区的现有产业基础,促进同类或相互关联企业集聚;以大集团、大企业、大财团,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为主导,着力引进关联度大、牵动力强、产业链长的投资项目,积极发展与主导产业配套的相关产业,在开发区内形成专业分工的产业集聚。原则上不在开发区外的区域布局新的工业企业。苏南地区要注重引进增强集聚功能和弥补集聚缺陷的企业,提高区域产业自律发展能力,建立产业本地网络,形成区域产业体系;苏中地区要充分挖掘区域潜力,培养和增强本地企业的能力,尽快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在此基础上从区外集中引进关联企业,形成产业集聚。
(2)开发集约。根据各开发园区的功能定位,提高投资强度和资本回报率,注重引进和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化土地的集约开发,防止盲目贪大和开发区、工业小区内的土地荒芜,要把单位面积投资和产出的实际效率作为审批扩大开发区面积的重要条件,对进区企业和项目,确定单位面积投资额的门槛值和单位面积产出的目标值。加快建立失地农民的保障体系,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3)特色鲜明。根据地区产业基础和布局要求,各地开发区要按照“一区多园”的整合思路,发展专业化园区。突出服务设施统一配套,促进基础设施紧密相连,强化各个开发园区的专业化功能,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园区开发模式,以提高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
(4)创新服务。创新服务是开发区的重要职责。开发区的管理重点应从硬件建设转向促进产业集聚的机制建设上来,注重软环境改善和服务水平提升。建立与开发区相适应的人才和劳动力供应体系,把大力吸引人才和培训相关产业的熟练劳动力作为开发区的重点任务之一;尽快建立海关与物流据点的货物通关信息处理系统,建立快速、便捷、周到的管理运营体系;在物流需求高度集中、用户要求紧迫的物流据点,加快建立全天候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