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五)
第十二节 综合交通建设与布局
20、本区已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高等级公路里程约29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约570公里,铁路通车里程约700公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综合运输功能不强,各种运输方式协调不够,南北过江通道偏少,交通设施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在本区形成快速、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迫在眉睫。为此,在加快高等级公路网建设的同时,要加快过江通道、水运和铁路的建设,同时兼顾航空业的发展,形成与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到201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00公里,铁路1000公里,争取建成10条左右过江通道,两大国际机场。
21、公路建设。①高速公路:加快建设苏嘉杭、通盐、通启、宁杭、常州至太仓、扬州西北绕城、宁淮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扩建工程,积极推进扬州至溧阳高速公路、南京溧水至常州高速公路、苏昆太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江都至靖江段扩建或分流工程、沪蓉国道主干线南京绕越高速公路、常州西绕城高速公路、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东延等项目的前期工作。②高等级公路:配合高速公路网,构建高等级公路网络。加快长江北岸沿江高等级公路建设;扩建和改造312国道、南岸沿江高等级公路;新建苏虞张一级公路;配合常州—扬中—泰州通道建设,规划常州—扬中—高港—泰州的联线等。
22、铁路建设。加快宁启铁路建设;争取京沪高速铁路沪宁段早日开工;加快镇南铁路、通沪铁路、宁宜铁路等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建设。积极开展上海经苏锡常至南京的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研究工作。
23、过江通道建设。①推进沪崇苏通道建设。在加快苏通大桥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沪崇苏崇启、崇海通道的前期工作,与沪崇通道同时建成。②加快铁路过江通道建设。积极开展江阴铁路大桥、京沪高速铁路过江通道的前期工作,争取2010年前建成京沪高速铁路过江通道,同时做好通沪铁路南下过江桥位选址及大桥的前期论证。③加快长江中通道建设。加快润扬大桥建设,抓紧常州—扬中—泰州通道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④强化南京江南、江北的联系。加快南京长江三桥的建设,积极做好南京长江四桥等项目前期研究工作。⑤尽快启动其他过江通道的规划研究工作;为了减少桥位使用岸线资源,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率,也要加紧过江隧道的前期研究工作。
24、水运建设。充分发挥沿江水网稠密的优势,积极发展内河运输。配合长江口综合整治工程的开工建设,加快南京以下河段的长江主航道整治,提升航道等级,形成水上快速通道;继续改造京杭大运河,实施常州市区段改线工程,尽快成为通航500吨级的四级航道;加快内河航道的整治,基本形成五级以上内河航道网。
25、航空建设。充分挖掘存量资源的增值潜力,加快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国际航线的开辟,在已开通南京—汉城国际客、货运航线、新加坡—南京—芝加哥(洛杉矶)、南京—曼谷—阿姆斯特丹国际货运航线、南京—香港、澳门地区客运航线等国际、地区航线的基础上,尽快开通南京—澳门—台北货运航线、南京—东京、大阪等地的客运航线,争取开通南京—曼谷、南京—吉隆坡等地的客运航线。同时,充分考虑企业需求,争取开通更多国际客、货运航线,发挥国际航线资源的作用。积极利用常州奔牛机场、南通兴东机场等现有民航机场;在无锡—苏州地区筹划建设苏南地区国际货运机场,支撑空港经济和现代物流网的发展。
第十三节 港口建设与布局
26、本区的南京港、镇江港、南通港、苏州港、常州港、江阴港、扬州港、泰州港等组成的沿江港口群,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组合港。2001年港口总泊位数493个,其中公用码头264个,货主码头229个,万吨及万吨级以上泊位134个,集装箱泊位19个;2002年港口吞吐量达到2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为105万标箱。结构不合理,分工不明确,竞争激烈等问题制约了沿江港口的发展,使得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组合港的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27、随着沿江开发,特别是大吞吐量工业项目的进入,本区对港口运输的需求将与日俱增。预计到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到37000万吨左右,集装箱货运量达到650万标箱。为此,要充分发挥现有港口能力,调整沿江港口结构,积极发展集装箱码头,适当发展公用码头和专业码头,根据运输量和货种控制货主码头的建设。重点建设苏州港太仓港区的集装箱码头和南京、镇江、南通、苏州等主枢纽港,配套建设江阴、扬州、泰州、常州等地方性港口,形成专业化分工合理的沿江港口群,积极开辟近洋航线,加强挂港合作,成为长江中上游大宗散杂货的中转港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组合港。
南京港:提升集装箱运输功能,积极建设石油化工专业化码头,成为综合性、多功能内河中心枢纽港。
镇江港:积极发展钢材、粮油等专业化码头功能,建设长江沿京杭大运河南北水运物资中转港。
南通港:重点发展江海联运,建设长江中上游地区和苏北地区大宗货物内外贸物资的集散港,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江苏一翼的重要港口。
苏州港:加快太仓港区的集装箱码头建设和功能提升,联合张家港港区和常熟港区,重点发展外贸集装箱、木材、钢铁等大宗物资和能源原材料等专业化码头,成为沿江主枢纽港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合港。
江阴港:建设为临江工业及周边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化码头,成为江海河换装、多式联运的地方港口。
扬州港:以海、江、河水水中转为主,建设为扬州临江工业及苏北地区物资中转服务的地方港口。
泰州港:积极争取和江阴港的分工协作,建设为泰州及苏北地区物资进出服务的地方港口。
常州港:充分利用周边地区资源,承担大部分货物运输,建设为常州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港口。
第十四节 通信建设与布局
28、本区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通信基础设施网络,为满足沿江开发的需要,将进一步加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由窄带单一业务向宽带综合业务过渡,建立一个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通信信息网络。
29、继续加快建设以光缆为主、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面向多媒体通信的宽带化传输网络。在完善和优化江南、江北传输网络的同时,利用已建和在建的过江通道,构建安全可靠的信息传输通道。继续发展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大力发展数据和宽带多媒体业务。
30、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建设。大力建设宽带城域网和接入网,实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工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建成全国先进的数字化区域。
第十五节 能源建设与布局
31、本区供电能力不足,电力需求增长较快,发电量仅占用电量的65%左右,特别是苏南沿江地区用电缺口较大。随着沿江石化、冶金、汽车、船舶等重化工业发展,预计到2010年用电量将达到2500亿千瓦时。本区电力建设目标是:加快已批准和已确定的电源项目建设,尽量满足本区的用电需求;根据全省能源建设重点向沿海和苏北地区布局的要求,大力推进500千伏过江输电通道的建设,积极建设和调整220千伏及以下电网,形成安全、可靠的500千伏“北电南送”和“西电东送”主网架电网格局,以及安全、可靠和优质的220千伏及以下电网。
32、电源建设。加快国家已批准的电力项目建设,在长江南岸加快常熟二电厂和谏壁电厂技改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利港电厂三期工程和沙洲电厂,积极推进建设戚墅堰电厂和苏州望亭电厂的燃气工程、张家港和华能金陵燃气电厂等一批电源项目;在长江北岸加快建设天生港电厂发电供热技改工程。抓紧开展一批新电源点的前期研究和工程建设工作;坚持结构调整和优化,降低燃煤发电的比重,以“西气东输”为契机,积极推进天然气发电,建设一批天然气发电机组,优化一次能源结构和电源结构。积极做好西气东输天然气和第二气源过江连接线的前期准备工作。
33、电网建设。加快建设“北电南送”500千伏江阴长江大跨越工程,早日开工建设500千伏南京大胜关过江通道工程,配合电源建设,积极推进500千伏江阴第二长江大跨越工程(泰州—江阴)和南通—张家港长江大跨越工程的前期研究和工程建设,到2010年,500千伏过江输电通道达到4-5条,输电能力力争达到1200万千瓦,确保“北电南送”。
加快“西电东送”500千伏通道建设。加快建成常州武南—无锡锡东南—苏州车坊输变电工程;积极推进并早日开工建设500千伏南京龙潭—镇江上党—常州武北—无锡斗山输变电工程,以及500千伏苏州张家港—苏州石牌—苏州昆太输变电工程的前期研究和工程建设工作。到2010年,形成2-3条500千伏“西电东送”通道,输电能力力争达到1000万千瓦,确保苏南尤其是苏锡常地区的用电需求。
第十六节 水设施建设与布局
34、水利设施建设。沿江地区防洪排涝设施较为齐全,大部分地市基本达到了长江江堤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但部分堤段的堤身质量和防洪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长江河势还未能完全控制,冲刷、淤积、坍江、风暴江潮袭击等现象时有发生,给沿岸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到2010年,江堤在达标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提高,干流河势得到基本控制,重点险段和节点岸线保持基本稳定。
35、江堤建设和区域防洪。进一步巩固长江堤防的防洪能力,建设高标准的流域和沿江城镇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完善提高长江主江堤达标配套工程,重点加固和改造未达标的建筑物;重点加强城镇和临江开发区所在区段的堤防建设,提高抗洪防涝能力;建设沿岸引排工程,完善自排为主、抽排为辅和高低分排系统,增强流域洪涝水的外排能力,协调好流域排洪与圩区抽排之间关系。
36、河势控制与整治工程。加强长江河势整治和控制,抓紧实施南京河段整治二期工程,积极推动镇扬河段和扬中河段整治一期工程,加快实施徐六泾节点控制工程,尽快开展澄通河段及长江下游河口段的福姜沙、通洲沙、白茆沙等水道整治的前期准备工作。
37、区域供水建设与布局。沿江地区利用长江水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供水系统,但取水口布局比较分散,增加了水源地保护的难度,影响了临江产业的发展。要按照省政府批准的《苏锡常地区区域供水规划》和《宁镇扬通泰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积极推进区域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扩建、新建若干区域中心水厂,建设区域供水管网,提高区域集中供水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