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创建国家生态市赢得民生高分
发布时间:2009-08-27 00:00浏览次数:
“金杯银杯,不如赢得老百姓好口碑”,经过3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宜兴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近日,国家生态市建设技术评估组对宜兴生态市建设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核。考核组认为,宜兴生态市建设指标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县)建设标准,通过生态市建设的技术评估。
同时,宜兴市创建成果也得到老百姓的广泛褒扬。在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公布的2008年“公众对环境保护满意率”调查显示,宜兴市首次获得了满分的历史最好成绩,并在江苏省被调查的40个城市中名列前茅。
生态创建为民生。一度,宜兴市曾因烧制陶瓷的烟囱多、小化工的乱排乱放出名,并成为老百姓进行污染投诉的“高发区域”。但是,近年来,宜兴市咬定“天蓝、山青、水净”目标不放松,把老百姓所思、所盼的“人居环境好,有个好心情”目标,适时融入了生态城市建设之中。使全市COD减排的累计完成率接近18%,已超过了“十一五”期间COD减排完成20%的时序要求;SO2减排的累计完成率已超过50%,提前2年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20%的削减任务。
宜兴市自2006年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市的总目标以来,市委、市政府牢固确立“环境立市、生态兴市”的理念,不断加大环保力度和生态建设力度,坚定不移地走环境优化发展之路,构建起了先进的产业结构体系、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体系、严格的环境监管体系、坚强的组织保障体系,让广大市民真正成为生态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因此得到了市民的拥护和肯定,市民对环境的满意率每年都有新提高。调查显示,宜兴市2008年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为90.04%,比2006年的77.67%提高了12.3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84.59%提高了5.45个百分点。根据满意率大于等于85%即得满分3分的统计方法,宜兴市公众满意率首次获得满分3分。
重现清水走廊原貌
“喝上洁净水、用上清澈水、身边河流都是干净水”,这是宜兴市在创建生态市中矢志追求的目标。
宜兴市位于河网密布的临太湖生态敏感区,承受着巨大的外源型污染压力,始终处于治太战线的最前沿。面对太湖水环境治理的巨大压力,宜兴将水环境整治作为生态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行“河长制”,全市28个重点河道断面实行了“河长制”,全面启动了漕桥河、殷村港等9条主要入湖河道的综合整治工作,并实行分级管理、分片包干。有序实施排污口封堵工程,对入湖河道两侧500米区域内排污口进行了全面排查,已封堵完成28条“河长制”河道两侧排污口126个。
同时还大力实施入湖河道整治、工业污染提标减排、饮用水源保护、封堵排污口、整治围网养殖和畜禽养殖、蓝藻打捞、河道清淤等工程。经过连续不断的开展河道清淤,封堵排污口,拆除围网养殖,取缔临太湖水域住家船,关闭沿太湖规模畜禽养殖场,在太湖大堤新建设生态防护林,重现出水清岸绿的新景观。据了解,截至2008年底,宜兴市9条省定主要入湖河流断面水质均达到功能区要求;11个小康考核断面达标率90.9%;41个水域功能区达标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实现了“入湖河流水质优于入境河流水质、当年同期水质好于去年同期水质”的阶段性目标。
在推行“河长制”,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宜兴市还不断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脚步,近年来,宜兴市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累计投入已达20亿元,建成了11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每天17.75万吨,累计建成污水干、支管网900多公里。并且还加强污水处理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城乡纳管“百日攻坚”行动,城区、集镇建成区基本实现了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快了污水管网建设进程,提高了城镇污水处理能力。
绿色产业支撑经济发展
昔日,宜兴市曾以“到处办化工”而出名,频频引发的环境污染,留给老百姓的是一片愤怨声。在生态创建的过程中,宜兴人意识到,这种粗放型发展模式,只能是“个别老板鼓了腰包,广大百姓遭来殃祸”。因此,宜兴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采取产业结构“精彩转身”的策略。他们花大气力以环境整治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把项目审批关,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扶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大力开发和应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技术与装备。目前,全市省级以上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21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1.6%。并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深入开展小化工、琉璃瓦、水泥机立窑等专项整治行动,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业扩张,深入推进小化工、琉璃瓦、水泥机立窑等专项整治行动,已累计关停化工生产企业421家、琉璃瓦企业128家、水泥机立窑生产线15条。
在发展生态工业的同时,宜兴市还按照生态、高效、集约要求,加快传统农业改造步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观光农业,积极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目前,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品种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了71%,全市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76万亩,无公害畜禽养殖基地23个,无公害农产品92只,绿色食品单位17家,有机食品单位24家。进一步整合农业发展空间,编制实施《无锡市西太湖都市农业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将太湖湖滨公路以东沿湖所有农田划定为观光农业示范区,明确了太湖一级保护区内的农业产业定位,建成了无锡太湖外向型农业示范园等一批示范园区。
宜兴市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应用农牧结合、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沼气发酵等综合治理技术,实现了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覆盖还田、秸秆培养食用菌、秸秆气化等多种途径的综合利用。杨巷镇黄家村建成了无锡地区首家秸秆气化站,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6%,农用薄膜回收率达92.3%,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1%,每年约有50万吨的污水得到农业生态循环利用。
突出重点面貌一新
“身居住处空气新、出门有个好心情”,是宜兴市在创建生态市中提出的大力整治城乡生态环境的“民标”。为了使城乡面貌换新颜,宜兴市每年组织开展两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月”活动,大力整顿市容市貌、镇容镇貌、村容村貌、路容路貌和公共秩序,进一步提高了城乡管理水平。加大餐饮业污染源头控制力度,全面实施城区餐饮单位油烟、油水“两分离”工作。积极推进噪声达标区建设,扩大建成区机动车禁鸣范围,加强了对建筑施工、娱乐、工业生产等主要噪声源的调查、监测和控制。加大城市扬尘管理力度,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建筑施工现场一律圈围封闭作业,易抛撒物料全部实行密闭运输。确立并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制度,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大力度整治城区无证无照、“懒汉炉”等非法经营行为,金属加工、洗车、废旧品回收等行业管理实现明显好转。
同时,还加大了农村环境的整治力度,全面推进镇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全覆盖,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镇村和社区集中,重点解决农村水污染问题和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实现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重点开展了外墙立面出新、城乡绿化建设、村庄整治、农村卫生保洁、河道河浜整治、道路修复硬化、文体设施完善等工作,进一步缩小了城乡环境质量的落差。
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理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的难点,为了破解这道难题,宜兴市加快推进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针对农村聚集地管网设施差、生活污水大多通过简单的沉淀后自然排放的现状,将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作为国家生态市创建的一大基础工程来全力推进,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农户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试点建设,在每个镇、园区选取一些污水管网难以覆盖的行政村开展先期试点,采用无动力或少动力、无管网或少管网、低成本运行、便于管理的生态处理技术,把村级污水处理工程做成景观式、花园式、自然式的观光点,以切实解决长期以来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影响农村水环境的污染问题。目前,宜兴市已建成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近百套,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
同时,宜兴市创建成果也得到老百姓的广泛褒扬。在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公布的2008年“公众对环境保护满意率”调查显示,宜兴市首次获得了满分的历史最好成绩,并在江苏省被调查的40个城市中名列前茅。
生态创建为民生。一度,宜兴市曾因烧制陶瓷的烟囱多、小化工的乱排乱放出名,并成为老百姓进行污染投诉的“高发区域”。但是,近年来,宜兴市咬定“天蓝、山青、水净”目标不放松,把老百姓所思、所盼的“人居环境好,有个好心情”目标,适时融入了生态城市建设之中。使全市COD减排的累计完成率接近18%,已超过了“十一五”期间COD减排完成20%的时序要求;SO2减排的累计完成率已超过50%,提前2年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20%的削减任务。
宜兴市自2006年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市的总目标以来,市委、市政府牢固确立“环境立市、生态兴市”的理念,不断加大环保力度和生态建设力度,坚定不移地走环境优化发展之路,构建起了先进的产业结构体系、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体系、严格的环境监管体系、坚强的组织保障体系,让广大市民真正成为生态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因此得到了市民的拥护和肯定,市民对环境的满意率每年都有新提高。调查显示,宜兴市2008年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为90.04%,比2006年的77.67%提高了12.3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84.59%提高了5.45个百分点。根据满意率大于等于85%即得满分3分的统计方法,宜兴市公众满意率首次获得满分3分。
重现清水走廊原貌
“喝上洁净水、用上清澈水、身边河流都是干净水”,这是宜兴市在创建生态市中矢志追求的目标。
宜兴市位于河网密布的临太湖生态敏感区,承受着巨大的外源型污染压力,始终处于治太战线的最前沿。面对太湖水环境治理的巨大压力,宜兴将水环境整治作为生态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行“河长制”,全市28个重点河道断面实行了“河长制”,全面启动了漕桥河、殷村港等9条主要入湖河道的综合整治工作,并实行分级管理、分片包干。有序实施排污口封堵工程,对入湖河道两侧500米区域内排污口进行了全面排查,已封堵完成28条“河长制”河道两侧排污口126个。
同时还大力实施入湖河道整治、工业污染提标减排、饮用水源保护、封堵排污口、整治围网养殖和畜禽养殖、蓝藻打捞、河道清淤等工程。经过连续不断的开展河道清淤,封堵排污口,拆除围网养殖,取缔临太湖水域住家船,关闭沿太湖规模畜禽养殖场,在太湖大堤新建设生态防护林,重现出水清岸绿的新景观。据了解,截至2008年底,宜兴市9条省定主要入湖河流断面水质均达到功能区要求;11个小康考核断面达标率90.9%;41个水域功能区达标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实现了“入湖河流水质优于入境河流水质、当年同期水质好于去年同期水质”的阶段性目标。
在推行“河长制”,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宜兴市还不断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脚步,近年来,宜兴市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累计投入已达20亿元,建成了11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每天17.75万吨,累计建成污水干、支管网900多公里。并且还加强污水处理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城乡纳管“百日攻坚”行动,城区、集镇建成区基本实现了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快了污水管网建设进程,提高了城镇污水处理能力。
绿色产业支撑经济发展
昔日,宜兴市曾以“到处办化工”而出名,频频引发的环境污染,留给老百姓的是一片愤怨声。在生态创建的过程中,宜兴人意识到,这种粗放型发展模式,只能是“个别老板鼓了腰包,广大百姓遭来殃祸”。因此,宜兴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采取产业结构“精彩转身”的策略。他们花大气力以环境整治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把项目审批关,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扶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大力开发和应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技术与装备。目前,全市省级以上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21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1.6%。并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深入开展小化工、琉璃瓦、水泥机立窑等专项整治行动,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业扩张,深入推进小化工、琉璃瓦、水泥机立窑等专项整治行动,已累计关停化工生产企业421家、琉璃瓦企业128家、水泥机立窑生产线15条。
在发展生态工业的同时,宜兴市还按照生态、高效、集约要求,加快传统农业改造步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观光农业,积极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目前,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品种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了71%,全市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76万亩,无公害畜禽养殖基地23个,无公害农产品92只,绿色食品单位17家,有机食品单位24家。进一步整合农业发展空间,编制实施《无锡市西太湖都市农业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将太湖湖滨公路以东沿湖所有农田划定为观光农业示范区,明确了太湖一级保护区内的农业产业定位,建成了无锡太湖外向型农业示范园等一批示范园区。
宜兴市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应用农牧结合、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沼气发酵等综合治理技术,实现了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覆盖还田、秸秆培养食用菌、秸秆气化等多种途径的综合利用。杨巷镇黄家村建成了无锡地区首家秸秆气化站,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6%,农用薄膜回收率达92.3%,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1%,每年约有50万吨的污水得到农业生态循环利用。
突出重点面貌一新
“身居住处空气新、出门有个好心情”,是宜兴市在创建生态市中提出的大力整治城乡生态环境的“民标”。为了使城乡面貌换新颜,宜兴市每年组织开展两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月”活动,大力整顿市容市貌、镇容镇貌、村容村貌、路容路貌和公共秩序,进一步提高了城乡管理水平。加大餐饮业污染源头控制力度,全面实施城区餐饮单位油烟、油水“两分离”工作。积极推进噪声达标区建设,扩大建成区机动车禁鸣范围,加强了对建筑施工、娱乐、工业生产等主要噪声源的调查、监测和控制。加大城市扬尘管理力度,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建筑施工现场一律圈围封闭作业,易抛撒物料全部实行密闭运输。确立并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制度,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大力度整治城区无证无照、“懒汉炉”等非法经营行为,金属加工、洗车、废旧品回收等行业管理实现明显好转。
同时,还加大了农村环境的整治力度,全面推进镇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全覆盖,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镇村和社区集中,重点解决农村水污染问题和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实现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重点开展了外墙立面出新、城乡绿化建设、村庄整治、农村卫生保洁、河道河浜整治、道路修复硬化、文体设施完善等工作,进一步缩小了城乡环境质量的落差。
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理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的难点,为了破解这道难题,宜兴市加快推进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针对农村聚集地管网设施差、生活污水大多通过简单的沉淀后自然排放的现状,将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作为国家生态市创建的一大基础工程来全力推进,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农户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试点建设,在每个镇、园区选取一些污水管网难以覆盖的行政村开展先期试点,采用无动力或少动力、无管网或少管网、低成本运行、便于管理的生态处理技术,把村级污水处理工程做成景观式、花园式、自然式的观光点,以切实解决长期以来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影响农村水环境的污染问题。目前,宜兴市已建成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近百套,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
(闫艳 李玉芳 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