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近期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公众意见征求公告

发布时间:2009-09-01 21:40浏览次数: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的要求,南京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近期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工作接近完成,报告书送审前需要向公众公告如下内容:
 
1.南京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概述
    近期规划建设线路为二号线东、西延线、三号线,到2015年规划建设线路全长54.89km(规划55.33km)的轨道交通,其中车站32座、停车场2座、车辆基地1座、主变电所3座。
 
表3.1.2-1  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和近期建设规划概况

线路
名称
线路
分类
建设范围
敷设
方式
线路长度(km)
车站数目(座)
建设
年限
总投资
(亿元)
2015年全日客运量
(万人次)
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单向客流量(万人次)
2015年客流强度(万人次/公里)
总长/地面/地下/高架
总数/地面/地下/高架
一号线
一期
建成
线路
迈皋桥-奥体中心
地下/高架
21.7/0/14.3/7.4
16/0/11/5
2000-2005
84.8
一号线81
二号线97
三号线55
3.7
一号线:2.11;
二号线:1.96;
三号线:1.80
二号线
一期
在建
线路
马群镇-汪家村
地下/地面/高架
25.15/2.27/20.39/2.485
(25.3/2.26/20.16/2.88)
19/2/16/1
2004-2009
100.01
2.37
一号线
南延
安德门-
江宁大学城
地下/高架
17.1/0/11.7/5.4
(18.07/0/12.74/5.33)
10/0/7/3
(12/0/8/4)
2005-2010
59.51
(61.1)
2.26
二号线
东延
规划
拟建
线路
马群-仙林
地面/高架
9.68/2.5/0/7.18
(9.163/1.665/0/7.498)
5/1/0/4
(5/1/0/4)
2007-2010
22.26
(21.02)
1.45
二号线
西延
集庆门大街-
浦口城西路
地下/高架
14.82/0/8.07/6.75
(14.89/0/14.89/0)
7/0/2/5
(7/0/7/0)
2008-2012
57.06
(57.3)
2.75
三号线
南京南站-林场
地下/地面/高架
30.832/3.86/24.0/2.97
20/2/16/2
2010-2015
129.49
2.2
小计
 
地下/地面/高架
55.33/6.36/32.07/16.9
(54.89/5.53/38.89/10.47)
32/3/18/11
(32/3/23/6)
 
208.81
(207.81)
8.66
合计
119.3/8.6/78.5/32.2
(119.96/7.79/86.09/26.08)
77/5/52/20
(79/5/58/16)
 
453.13
(453.72)
233
14.73

注:括号内数据和内容来源于可研报告。
    覆盖范围:主城、新市区等,面积约3000km2
    规划目标:以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建设近期网络,以人为本,形成畅达、安全、舒适、清洁的一体化交通网络。确定南京市以公共交通为主体,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地位,解决南京当前面临的主城交通问题和加强适应新市区交通需求,近期满足主城-新市区一体化交通和经济发展要求,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形成以快速轨道交通和快速道路为骨架的高效、安全、舒适的都市发展区综合交通体系。在主城与新市区主要交通轴线上配置轨道交通线路,使3个新市区得到均等的、个性化的发展;2010年,居民出行的交通方式中,公交出行的比例达到35%,其中轨道交通运量占公交运量的12%;到2015年,公交出行的比例达到37%,其中轨道交通运量占公交运量的25%。
 
2.规划方案分析
    通过对南京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方案的分析研究,结论如下:
    ⑴轨道交通近期规划在规划目标、规划规模、布局要求和配套设施与上层政策、上层相关规划有较好的相容性。
    ⑵近期规划在主城与三个3个新市区交通轴线上配置轨道交通线路,一方面解决南京当前面临的主城交通问题,加强适应新市区交通需求,同时可使3个新市区得到均等的、个性化的发展,实现南京经济可持续发展。轨道交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以比较充裕、再生能力较强的电力资源为动力的地铁作为城市骨干交通,具有无污染排放、快捷、安全、舒适、方便等特点,是改善城市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控制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城市的基础。因此近期轨道交通建设近期规划与同层位规划具有较好的相容性。
    ⑶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实施后会对沿线敏感区和敏感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与“生态保护功能”、“南京历史名称保护”等相关规划有一定的不和谐因素,但通过优化线路走向和敷设方式、采取相关的环境减缓措施,可以达到与规划较好的相容性。
 
3.规划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3.1声环境影响与减缓措施
    (1)声环境影响
    工程建设时高架段全线需预留声屏障条件。对于一、二类声功能区,在轨道交通线路之间规划用四、三类功能区作为阻隔和缓冲,可以起到良好的降低噪声影响和缩小防护距离的作用。风亭的噪声影响很小,与居民楼距离达到10m以上,采取风口背向建筑物即可满足要求,冷却塔噪声影响相对较大,影响集中在冷却塔运行的空调季节,可采取低噪声冷却塔设备来满足环境要求。车辆段与停车场厂界噪声一般可满足2类区厂界标准。此外段(场)内还有检修、洗车等作业噪声,只要合理布局,影响均不大。
    (2)声环境减缓措施
    建议将建设规划中各条规划线路的地面线、高架线及两侧区域纳入“划分规定”的“4类标准适用区域”中。对轨道交通线地面线、高架线两侧范围划分应综合南京市土地、规划、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结合本报告的达标距离分析结果确定。在土地开发利用时,需要对一、二类功能区有一定限制,可采取规划其他功能区与一、二类功能区相隔离的措施。
    工程设计应密切关注线路方案土地利用和开发变化情况,充分考虑轨道交通噪声影响,合理选择线路敷设方式、地下线的出露点和高架线长度。采取声屏障和轨道减振措施可有效减轻轨道交通噪声影响。对地下车站的风亭、冷却塔,可采取合理选址、风机加装消声器、选用低噪声冷却塔等措施。在环境要求较高路段,可以限制列车运行速度,减轻声环境影响;当规划线路某高架路段分布有较多1类声功能区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可考虑优化列车线路和调整行车计划;定期维护、保养轨道交通车辆、车轮及轨道。
    3.2振动环境影响与减缓措施
    (1)振动环境影响
通过预测,特殊区:埋深10-25m,达标距离60-55m;居民文教区:埋深10-25m,达标距离47-40m;混合区、商业中心区、工业集中区、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埋深10-25m,达标距离25-11m;下穿敏感目标时,即便埋深为25m,也将造成特殊区、居民文教区振动超标;车站进出段、隧道快出露段考虑二次结构噪声,当隧道上部建筑物至隧道外壁的最近距离r≥9m,亦即埋深≥15m,就可以满足40dB(A)的限值。
    (2)振动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选择合理的线路走向和隧道埋深,尽量避免直接从敏感点正下方下穿,同时考虑“达标距离表”要求,控制线路两侧用地;重点应从车辆条件、轮轨条件、轨道结构、隧道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减轻振动环境影响;对于文物、古建筑等,应根据跟踪监测结果,除工程本身采取减振措施外,还可采取敏感保护目标支撑结构加固、基础加固等防护措施。
    3.3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与减缓措施
    (1)电磁辐射环境影响
    根据国内轨道交通主变电站的测量、研究资料,主变电所无论建于地面还是地下,距其边界水平距离3m,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均远低于《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中工频电场4kV/m,工频磁感应强度0.1mT的限值要求。
    (2)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对收看电视受影响居民可采取补偿或安装引入闭路电视线措施;鉴于公众对电磁辐射的反映较敏感,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将主变电所建于地下。
    3.4 地下水及地质灾害环境影响与减缓措施
    (1)环境影响
    对地下水主要的环境影响是地下隧道和车站对地下水流向的阻隔、引起地下水位升高以及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有地面沉降、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引起涌砂、涌水及软土地质灾害。
    (2)影响减缓措施
    建议在全路段中建一个高程长期监测点,并和已建成的飘一路的基岩标联网比对,加强地面沉降长期监测工作,及时研究和分析地面沉降的发展动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把地面沉降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5 大气环境影响与减缓措施
    (1)环境影响
    施工期对大气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粉尘、NOx、SO2、CO,其中粉尘污染最为严重,车辆排放尾气次之。
     运营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分为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主要包括:轨道交通因用电间接导致提供电力的电厂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增加;停车场排放废气和地面风亭排风对大气环境产生的直接影响。
    (2)减缓措施
    控制风亭选址敏感点距离,风亭建筑设计时,应将排风口朝道路一侧,进风口背朝道路一侧,同时采用绿化措施。对于车站附近尤其是风亭附近已规划的居住用地、文教用地等尚未进行建设的用地,风亭附近30米内严格控制建设住宅、学校、医院等敏感目标。拟建建筑尽可能与风亭相结合建设,以最大程度减轻风亭异味影响。
    3.6 地表水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1)环境影响
    轨道交通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期和运营期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
    施工过程的废水主要有开挖、钻孔以及地下水渗漏而产生的泥浆水和各种施工机械设备运转的冷却水及洗涤用水。停车场排水分二部分:一是职工办公、生活产生的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COD、SS等;二是列车冲洗产生的生产废水,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LAS等。车辆段废水包括生活污水和检修废水和洗车废水等生产废水。
    (2)减缓措施
    施工期减缓措施:生活废水和施工废水分别经过化粪池和沉淀、澄清、隔油预处理后排入就近的市政下水管网不会对施工附近的地表水产生影响。
    运营期减缓措施: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处理后就近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生产废水中含有石油类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经过停车场和车辆段通过沉淀、隔油等预处理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后就近排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达标处理后排入地表水体,对地表纳污水体产生的影响很小。  
    3.7 生态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1)环境影响
    本次规划中,二号西延线以地下方式穿越夹江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浦口绿水湾重要湿地。三号以地下方式穿越燕子矶饮用水源保护区、地下线路紧邻幕府山-燕子矶风景名胜区。二号东延线途经仙鹤观六朝墓地地下埋藏区;三号线地下穿越环境风貌保护区3处、历史文化保护区2处、地下重点埋藏区2处、文物保护单位8处,地下紧邻地下重点埋藏区4处和文物保护单位8处。
    (2)减缓措施
    控制附近车站施工期、运营期废水和弃土不直接进入水源保护地,可以避免对水源保护地和湿地产生影响。施工时控制施工现场不侵入风景名胜区以及车站施工弃土合理堆放,即使清运。施工前要进行地下文物详细勘探,施工时如发现文物立即停止施工并采取保护措施如封锁现场、报告相关部门,由文物主管部门组织采取合理措施对文物进行挖掘后再进行施工,可以控制对地下埋藏区的影响程度达到最小。最大限度控制保护区内占地,选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施工方式――盾构;车站地上部分的设计与周边环境达到和谐统一,尽量保持原有环境风貌,可以减缓对环境风貌保护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影响。对于线路紧邻的文物保护单位,建议设计单位与文物保护相关部门协商,采取增加隧道埋深深度、特殊的减振措施以及加固古建筑等措施。同时建立振动机制,对地铁施工期和运营期产生的振动影响进行长期跟踪监测。
    3.8 固废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有隧道出渣、桥梁基坑弃土,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等。
    运营期沿线生产及办公人员和车站、停车场、车辆段产生的生活垃圾;由于电力动车蓄电池更换产生的废蓄电池和废变压器油;车辆段机械加工产生的废铁屑;污水预处理产生的水处理污泥等。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从固体废弃物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再循环、再利用、加工处理直至最终处置实行全过程管理。施工期弃土和建筑垃圾,按南京市有关规定,由南京市市容局统一处置,弃土的运输、弃土场的生态修复和日常管理由南京市市容局负责。运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回收和委托环卫部门处理。产生的铁屑和废水预处理污泥回收和作为一般工业固废卫生填埋。废蓄电池和废变压器油为危险固废,单独收集后由生产厂家定期运回厂家处置。
    3.9环境风险及控制
    (1)环境风险
    施工期环境风险分析:轨道交通工程在基坑降水、基坑开挖、盾构掘进、桩基打入等施工活动中,由于前期工程地质勘探不全或有误、施工程序或操作不当、施工机具故障或由于防护措施不当等原因,将可能造成塌方、涌水、火灾或各类作业危险事故。
    运营期环境风险分析:人、车辆、轨道、供电、信号及社会灾害是地铁运营期事故的主要因素。由于上述因素可能引发轨道结构损坏坍塌事故、停电停车事故、列车出轨事故人员踩踏或坠落等伤亡事故、火灾爆炸等突发事件或恐怖事件,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并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较大影响。
    (2)风险控制
       ①规划设计阶段的风险管理主要通过一套严格审查制度,对技术文件和管理制度中涉及安全方面的问题进行严密审查,及早消除不安全因素。针对地铁涉及、建设和运营期存在的一些风险及相应防范应急措施开展相关专题研究,提高地铁风险防范水平和应急处理水平。
       ②施工阶段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施工方案、施工组织、安全措施、施工现场安全状况的检查、及时排出事故隐患。对施工区域临近建筑物并对重要管线和建筑物制定保护方案,加强监控和保护。施工现场建立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报系统。加强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培训和应急反应演习。物质保障有备无患,确保施工和环境安全。
       ③运营阶段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建立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安全管理规程。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模拟演练。采用安全性能高的设备及检测系统,建立自动监测和自动报警系统,配备无线和有线紧急通讯设备,确保运营和环境安全。
 
4.环境经济效益影响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建成和运营,不仅有助于解决南京市交通堵塞和拥挤等问题,而且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轨道交通吸引大量客流进入地下,缓解了公路供给压力,从而改善路面的交通状况;轨道交通建设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带动相关行业的结构调理与升级、扩大对电力、交通运输的需求,从而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与地面道路公共交通方式相比,南京实施轨道交通可以新增约 27.7公顷的地表土地资源的同时,并且以地面公共交通来完成规划期末的客流量的需求,可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 轨道交通的建设可以引导沿线城市功能布局和土地开发利用,进而合理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促进城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形成。
    与道路公共交通来完成9.4x105  万人.公里年客运公里数相比(规划至2015年),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规划完成后,每年可节省能耗数量为 7.78x1012 kJ,相当于汽油约 17万吨。城市轨道交通电能供应直接取自城市电网,安全可靠、效率也高,因此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不但可节省电耗,符合节约燃油的国家能源政策,而且有利于南京市能源结构的优化。
    目前一些大城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对多项大气污染指标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0%,交通造成的大气污染约占整个城市大气污染的一半以上,城市机动车排放的CO、NOx、HC一般占城市总排放量的40-87%。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由于采用电力牵引,可以基本实现大气污染的零排放。到2015年,线路总长为119.96公里时,可以直接减少公交客运量约198万人次,减少2790辆公交车辆,因轨道交通替代道路机动车而削减的机动车污染物分别约为(按中型车估算):CO 3640t/a;NOx 470 t/a;HC 825t/a,南京市2005年机动车CO、NOx、HC排放量分别为32.8万吨、1.95万吨、4.27万吨,分别占2005年南京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的 1.1%;2.4%;1.9%;可以因轨道交通替代道路机动车而削减的TSP和PM10分别约为154t/a和 905t/a。
 
5. 总体评价结论
    南京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近期规划规模、布局基本合理,与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南京市交通发展规划等规划总体相符合,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在落实报告书提出的污染控制措施、生态保护措施等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以及关于建设规划中穿越敏感区的线路方案的调整意见如尽量采用地下方式、避绕敏感保护目标和敏感区等的前提下,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南京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近期规划可行。
 
6. 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和期限,以及公众认为必要时向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索取补充信息的方式和期限;
    公众可以到江苏省环科院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联系电话025-86535607。查阅期限截止日期为2007年7月15日。
    公众认为必要时向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索取补充信息可以直接和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邱阳、李国平联系,联系电话为025-86535607,电子邮件hkyguolee@126.com,截止日期为2007年7月20日。
 
7. 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为与本项目所在地周边居民及工作人员、与本项目相关的行业专家及环保主管部门的官员。
    征求意见的内容是与本项目或环境影响报告书有关的环境保护的意见和建议。
 
8. 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形式
    征求意见可以通过电话、面谈、书信或电子邮件等各种形式进行,联系人邱阳、李国平,联系电话为025-86535607,电子邮件hkyguolee@126.com,通讯地址为江苏省南京市凤凰西街241号江苏省环科院,邮编210036。
 
9. 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为2007年7月9日至2007年7月20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