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GDP 期待一路坦途

发布时间:2010-11-25 00:00浏览次数:

淡化GDP 期待一路坦途

●  张 颖 (省环保宣教中心)

  四川省日前重新修订了对市州政府的目标管理办法,明确提出省政府在年初不再向市州政府下达GDP增长率指标,今后各市州的年度工作目标将通过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等12项发展指标进行考核,确定各市州工作的好坏。
  长期以来,GDP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如果没有GDP这样的总量指标,政策制定者很可能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但是,作为经济增长的总量指标,GDP并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否协调,城市与农村是否协调,经济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具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贫富差距是否在合理范围内等一系列关键问题,都无从体现。著名经济学家李义平坦陈,在GDP考核中存在着致命的三大缺陷:其一,相对于GNP而言,GDP不能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其二,GDP影响到核心技术和民族品牌的创立;其三,超过一定流量的招商引资(这里指外国资本),等于用自己的土地、资源、劳动力、环境负担给外国人打工,把外国人的工厂办在了自己的土地上。
  中国经过若干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增长模式粗放、能耗巨大、结构失衡等问题已是日趋严重,“惟GDP是从”的政绩考核体制,在提升了我国经济总量的同时,也使我国的发展方式发生了畸形,如今已成为政策调控的重要目标。中央和地方政府也一直在尝试各种改革,有的推行绿色GDP,有的弱化GDP主导模式,有的则尝试包括GDP的多维考核模式,但多是在保持GDP增长这一指标下的修补和完善。可惜的是这样的修补也没有得到坚持。2005年,国家统计局、原国家环保总局曾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浙江、安徽、广东、海南、重庆和四川等10个省(直辖市)启动“绿色GDP”试点工作,仅仅正式发布过一次报告之后,“绿色GDP”项目就被“无限期推迟”了。像四川省这样,完全舍弃这一增长指标,还是第一次。
  其实,GDP只是一串数字,一种统计方法,本身并没有“原罪”。只是,我们把这个通常情况下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经济规模、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价格总水平变化的基础性指标,一直异化成了官场上的“GDP崇拜”———GDP的升降决定官员的升迁去留,把它当成了惟一的、至上的标准,由此催生诸多弊端,成了一把“双刃剑”。解决之道,惟有以理性、多元、具有包容性的发展指标取而代之,即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针对GDP考核不再下硬指标的新政,攀枝花市委副书记张剡评价说:“各级领导干部就可以把心思放在科学发展上来,关注百姓幸福指数,注重解决民生问题;就不会出现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而牺牲了蓝天、污染了水源、浪费了资源;更不会再出现GDP年年创新纪录,但百姓看病、上学、买房等方面的民生指标不达标的状况。”
  在GDP主导施政、GDP衡量政绩已习惯成自然的今天,四川省以彻底、决绝的勇气和姿态,打破了10多年根深蒂固的GDP指标思维定势,没有理由不收获掌声和敬意。但是此举是否能够去除长久以来浸淫在官员心中的“GDP指标”?确定的12项新指标,又如何保证不被“分解”和“异化”?曾经让GDP在我国变质的那些思维痼疾,会不会依附在这些新的指标上延续下去?在需要“对上负责”的背景下,即便以“卫生、教育、就业、环保”这些硬性指标作为考核手段,恐怕最后仍然难免落入GDP统计数据考核式的模式。毕竟只要是政绩,就需要数字支持,何况在民主和法制的约束和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又如何保证统计数字的准确性?
  因此,取消GDP考核,纸上说来终觉浅,关键还是要转变官员的执政思维,需要自上而下的变革。
  我们欣喜地看到,日前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稿,为未来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定下了基调和方向。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稿确定了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对比一下不难发现,之前会议曾多次提到以GDP为目标,如十四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十五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到“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而此次,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数字化的GDP开始被淡化,没有提及具体的发展数据,而是更加注重民生问题,更加注重社会目标的实现。相对的,强调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同时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从“增长方式的转变”到“发展方式的转变”,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改变。“十二五”规划作为对过去传统发展方式的一种反思,将用更多的社会性目标来约束和考核各级政府。专家表示,规划不提GDP增速,说明了惟GDP的政绩观念正在发生转变。
  究其原因,当前中国经济长期发展面临的不仅仅是一个增长速度的问题,来自全球的贸易竞争和摩擦导致中国无法继续原先依靠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来自环境的压力让中国目前依靠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另外,劳动供应量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也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依靠便宜的劳动力发展经济。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此合理的理解是:“平稳”就是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不要大起大落;“较快”是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要维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而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就是要让中国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相当。然而,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最近的测算,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从之前的10%降低到9%左右。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甚至认为,未来3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会降低到6.2%左右,悲观情况可能是4%-7%。如果未来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只有6%左右,那么我们如何保证,地方政府不会在惟GDP的考核机制下,动用各种资源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一书作者周黎安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与地方官员的GDP崇拜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各种政绩考核体制之下,地方官员想要在一场政治锦标赛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将发展经济稳稳地放在第一位。因此,未来想要避免地方政府以GDP为导向,必须调整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要避免地方政府回到过去惟GDP为目标的发展模式中,短期要调整地方各级政府的心态,从长期来说,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要从根本上进行改变。
  这,与四川取消GDP考核之举,无疑是一致的。
  四川的“治标”之路已经启程,更加艰难的任务,将是“治本”。由衷地希望四川省能够探索出一套更符合科学发展观、可供其他地区借鉴的考核办法和科学发展之路,并以此终结由GDP至上而衍生的种种恶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