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成为江苏又好又快发展的“金字招牌”

发布时间:2010-12-21 00:00浏览次数:

生态文明成为江苏又好又快发展的“金字招牌”

●  宋金萍  燕志华 (《新华日报》社)

  “环境是最稀缺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回眸精彩“十一五”,我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省委继2003年提出“绿色江苏”建设后,又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全省“六大建设”之一,省政府还专门制订了《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一系列重大举措相继推出,全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江苏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
减排: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江苏铁腕治污,力促减排,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十一五”期间江苏连续四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任务,截至目前,全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提前分别完成“十一五”减排总目标的110%和123%,减排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率先发展的江苏,率先遇到了环境约束。对我省而言,“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恰似一场艰巨的大考。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省节能减排面临的考验是:万元GDP能耗由0.92吨标准煤下降到0.74吨标准煤,降低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由96.6万吨、137.3万吨减少到82万吨、112.6万吨,分别削减15.1%、18%。
  “节能减排是硬任务,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节能减排的决心不能动摇,目标不能降低,力度不能减弱。”我省铁腕治污,推进节能减排,打出了一系列严厉的“组合拳”。
  项目减排规模空前。“十一五”以来,我省把提升治污能力作为减排的关键环节,累计实施5000多个减排项目。全省所有市县均建成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超过1100万立方米,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多;全省5200多万千瓦燃煤机组建成脱硫设施,占燃煤机组容量的98.6%。
  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空前。我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减排的根本途径,“十一五”以来连续4年开展化工污染专项整治,累计关闭化工生产企业4750家,占全省化工生产企业总数的1/3左右。经过4年努力,我省累计淘汰落后炼铁505万吨、炼钢657.2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723.094万千瓦,淘汰落后水泥3251万吨。截至今年9月底,我省淘汰掉包括国家任务83家在内的142家企业,全部完成2010年度淘汰任务。
  以价格杠杆撬动节能减排。我省是全国较早执行差别电价的省份,执行范围从最初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8大类高耗能行业,扩大到建材、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中的限制类、淘汰类企业。我省还对苏南地区工业污水处理费(政府定价部分)按高于生活污水处理费0.2元/吨征收,重污染行业污水处理费按高于一般工业、服务业1.5倍的幅度征收。
科学治太,让太湖早日重现碧波美景
  在刚刚成文的《江苏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初稿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太湖流域水质总体稳定,较好实现了“两个确保”。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江苏段治污工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省界断面水质有所改善。全省125个国控断面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降低12.5%,好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14.6个百分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我省以治太为重点的流域治理,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2007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饮用水危机发生后,江苏“背水一战”,打响了“铁腕治污科学治太”的攻坚战,太湖治理成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时任省委书记梁保华强调,太湖水污染治理事关科学发展大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确保治太工作每年取得实实在在新进展新成效。
  省长罗志军要求,下更大决心,以更大力度,努力恢复太湖地区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
  怀着强烈的使命感,我省在短时间内就动员起各大委办厅局、沿湖流域五市、100多个乡镇的巨大人力、物力、智力和财力,以连续3年的大手笔投入,持续推进治理工作。到去年底,列入国家总体治太方案的634项工程已经实施413项,投入达390亿元,完成近期投资额的96.3%。
  数据显示:太湖湖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从最高峰的62.3逐年下降,湖水由中度富养化改善为轻度富养化;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逐年上升,由39.6%提高到2009年的78.8%;15条主要入湖河流劣V类数量从2007年的9条下降到2008年的3条,再到2009年的1条;9个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蓝藻水华聚集程度逐年下降。总体看来,太湖连续顺利完成国家下达的“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太湖水体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的目标任务。
  最近召开的江苏生态省建设工作会议又提出,要对太湖流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污染治理,促进太湖水质根本好转,努力让这颗“江南明珠”早日重现碧波美景。
  与此同时,淮河水污染防治工程进展顺利。作为我国“三河三湖”治理重点之一,淮河流域在“十一五”期间,45个重点断面和南水北调江苏段14个控制断面的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84.8%和85.7%,同比有所上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也有所加快,污水处理能力较“十五”末翻了一番。
  以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我省正在构建生态文明的环境体系,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障城乡饮用水水源的安全,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
生态建设,让江苏山水更绿更美
  在10月24日召开的江苏生态省建设工作会议上,时任省委书记梁保华说,“到‘十二五’末实现‘六个明显’:全社会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明显提高;环境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明显上升;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率先基本建成生态省奠定坚实基础,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为江苏生态省建设描绘了一幅更加生机盎然的蓝图,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沿江8市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环保模范城市群,无锡等城市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单位。国家生态城市6个,占全国总量的1/2,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9个,占全国总量的1/4。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生态省建设要努力实现“六个进一步”的目标:投入进一步增加,排污总量和能耗进一步降低,水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进一步优化,环境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全省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全面改善,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生态省。
  大规模推进城乡环境整治,也是我省生态建设的一大亮点。
  今年8月25日,我省拉开了最大规模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大幕。此次连片整治,共涉及70个建制镇、734个行政村、总面积3626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7.7%、4.5%和3.5%。预算总投资7.0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2.5亿元。通过这次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我省将妥善处理示范片区内的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基本解决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问题,保证村民饮水安全。直接受益人口182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5.3%。
  生态是生存之本,环境是发展之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让江苏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将有力支撑江苏沿着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奋力前行,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