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环保政策创新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发布时间:2010-03-24 00:00浏览次数:

坚持环保政策创新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  常州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常州市环保工作探索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新机制,充分运用行政、经济、法制等手段铁腕治污、科学治污,取得阶段性成效。2009年,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11个太湖流域河流水质目标考核断面有9个达到考核标准,四大湖泊水质同比均有所改善;市区主要河道基本达到水清目标;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高到91.5%;市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保持100%;国家生态市建设27项考核指标达标率上升到85.2%,金坛市、武进区生态市(区)建设工作通过国家环保部考核验收,溧阳市通过省级考核。我市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除因采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农业污染源防治、环境工程建设等措施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外,还得益于坚持将探索环保政策创新作为推进环保工作的重要手段。
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全方位践行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环保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是建立目标考核体系。根据省政府下达的太湖水污染治理任务,每年年初制订全市《环保在行动》方案,近两年共列出太湖治水、城区清水、净化空气、生态市建设和污染减排等五方面项目共计3958个,并将目标通过任务书形式分解落实到各辖市、区政府和市各有关部门,每年将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等工作列入全市重点工作(工程)严格督查考核,坚持实施环保问责制,对未完成环保任务的部门或单位采取“一票否决”。二是实行督查点评制度。成立由市委办督查室、市监察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参与的联合督查组,重点对各辖市、区河道水质断面达标率、减排完成率、重点污染源达标率等指标进行排名打分,并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实行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点评的环保点评制度,通过播放影像片、市长点评、各辖市、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负责人表态等形式,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要求,增强各级抓环保的责任性和紧迫感。三是建立领导挂钩制度。9名市委常委分别担任19个河道相关断面的“断面长”,11名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别担任14条主要河道的“河长”,各辖市、区政府和乡镇(街道)相关领导分别担任109条主要河道的“河长”。实施单位和领导个人保证金制度(各辖市、区政府党政一把手和市建设、水利、环保三部门主要负责人分别向市财政交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以非常措施,落实党政一把手作为环保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四是推行环保网格管理。2009年起,常州市实施以乡镇、街道为单元的环保网格化管理,通过对乡镇、街道辖区内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企业废水排放监察达标率等6项环保指标的统计、考核、公布,进一步明确乡镇、街道环境保护的责任,全面提升全市治污能力和水平。五是着力践行环保经济政策。推行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减排和秸秆保证金制度,实施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同时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排污权服务中心”并增加人员编制,启动排污权交易。建立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探索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吸引社会资本,筹措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二、激发企业主体的积极性
  通过创新监管、依法倒逼和服务引导,激发企业做好环保工作的自觉性,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一是完善落实绿色信贷政策。常州市环保局与市人民银行联合将企业环境行为等级纳入金融机构征信系统,实施有保有压的绿色信贷政策,促使企业改善环境行为。二是建立治污设施、园区环保等级评定制度。将处理设施分成四个等级,每半年按要求进行一次综合评定,评定结果作为行政处罚的裁量依据。将工业园区环境分成五个等级,根据区内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内部环境管理综合评价定级,评定结果作为园区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的重要依据。三是实行环境违法企业公开道歉制度。要求存在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排污企业除依法接受处罚外,还应在市级主要媒体上,主动向社会公开道歉并提出整改承诺。目前已有30多家环境违法企业向社会公开道歉,并作出整改承诺。四是打造环境管理放心行业。针对电镀、印染、化工等三大高污染行业,开展“打造环境管理放心行业”专项行动,对排查出的问题制订了“一厂一策”整治方案,全行业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行业治污水平和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五是全方位为企业提供服务。举办环保技术创新成果推介洽谈会,建立环保实用技术超市和网上超市,无偿提供污染防治技术咨询,为产学研各方搭建良好对接平台。向重点排污企业派驻环保代表,帮助进行环保问题“会诊”和“治疗”。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为服务对象送政策、技术和服务。
三、大力引导公众参与
  环保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群众的共同参与,形成环保工作合力。
  一是完善信访投诉机制。建立并完善了12369环境信访举报受理中心,统一受理全市环境信访电话投诉,确保环境信访件件有着落。通过领导带头接访、带案下访,并组织12次环保圆桌对话,推进环境问题及时有效解决。二是积极开展创建活动。以绿色系列创建为抓手,通过生态读本、宣讲团等形式把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基层。已建成市级以上绿色社区139个、绿色学校282所、绿色宾馆15家、环境教育基地30个。三是大力营造社会氛围。举办各类环保公众参与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大宣传、增强互动,出台政策大力扶持民间环保组织,我市环保民间组织由13家增加到36家。
  今后我们将继续唱响“创新、发展、提升”的主旋律,积极探索推进环保发展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办法,全面建设生态文明,为改善民生和优化发展作出新贡献。
  ———摘自全省环境保护大会典型发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