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转变理念为先 走低碳经济之路

发布时间:2010-03-24 00:00浏览次数:

以转变理念为先 走低碳经济之路

●  殷跃东 黄 莺 黄卫东 (泰兴市环保局)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低”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为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迈向生态文明进程中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将有限的能源进行高效利用,将清洁能源进行高效开发;其核心是通过能源技术、减排技术和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优升级,实现人类对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为此,必须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改变生活方式,摒弃经济增长传统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走出一条新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切实转变理念,引领快步跨入低碳时代
  1.牢固确立低碳环保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迫切要求。气候的变化与人类的活动总是息息相关,休戚与共。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专家介绍,二氧化碳的增多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如果这种现象进一步恶化,致使南极、北极的冰雪全部融化的话,海平面将上升60多米,届时上海、苏州都将被海水淹没。尽管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在争议声中落幕,事实上,“低碳时代”已经真的来临了。
  2.牢固确立低碳环保理念,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在金融海啸尚未退去,经济复苏仍待稳固之时,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强调:“要把应对气候变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他还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关专家更是指出,低碳经济有望成为经济复苏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3.牢固确立低碳环保理念,发展低碳经济,是提升竞争力、应对关税壁垒的现实需要。尽管哥本哈根会议没有达成约束性的法律文件,但一些发达国家已明确表态,将对进口产品课以碳关税;国内的情况也是,政府有关部门正考虑征收碳税。也就是说,碳排放记入产品成本的时代已为时不远。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今后的竞争就是碳生产率的竞争。只有以最低的消耗、排放产出最多的效益,才能获取核心竞争力。
  为此,我们要认识到:低碳理念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延伸到经济领域就是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不仅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理念,牢固确立正确的政绩观,追求绿色GDP,而且广大企业也要强化低碳环保理念,实现低排放、高附加值。特别是广大公民要追求“低碳生活”,使之成为新时尚,深深地嵌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二、大力推进创新,走上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1.加快制定相关战略,推动经济向低碳方向转型。国家发改委在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方面,强调当前低碳经济要提高能效,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积极考虑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努力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出发,结合国家的“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等,有关部门正加快制订低碳经济的“国家方案”和行动路线图,建立低碳经济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并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我国“十二五”规划,不久后将全面推行和实施。同时,要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采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2.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节能减排正有效推动着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而低碳经济就是要考虑最有效、最经济的减排办法。低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与资源回收利用、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众多方面。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谁采取有效措施,推行节能降耗,谁就可能得到最大的实惠,如泰兴市金江化工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酒精,过去采用传统工艺,耗水、耗能而且温室气体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排放量都很大;现在则将污水处理中形成的沼气回收利用,将废料酒糟作燃料、加工成饲料,冷却水循环使用。通过7个方面的革新改造,做到把资源、废料“吃尽榨干”,每年可节约标煤2.25万吨,节水585万吨,回收二氧化碳2万吨,年产干饲料2万吨,为企业每年节约成本1242万元,增加产值1400万元、利润112万元。为此,广大企业要主动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自觉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努力开发利用创新技术。相信在《哥本哈根协议》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也将会出台一系列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高能耗带来的增长困局,实现优结构、促转型、快增长的目标。
  3.不断加大投入,开发回收利用新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包括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再生资源回收开发利用。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95%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等均取自于矿产资源。在现实矿产资源开发生产活动中,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与发达国家50%的矿产资源总回收利用率相比,我国仅为30%。全国可回收而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达350-400亿元,每年约有200亿元-300亿元的再生资源流失浪费。如节能设备中,垃圾综合利用能创造2500亿元的效益。其中,垃圾发电的市场每年约400亿元;又如钢铁工业领域低温余热发电的市场约合150亿元,如果再加上水泥、冶金、石化等其它行业的余热发电市场,则能达到400亿元左右。1立方米的天然气可以发出3.2-3.3度电,如果我国瓦斯抽放量达到42亿立方米并被全部利用,可以发126亿度电,相当于增加570亿吨标准煤。进一步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资源回收利用新技术的应用,不仅缓解能源紧张局面,还可减排6750万吨二氧化碳。
三、快速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1.戒除不良嗜好,特别是要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嗜好。如在我们的日常购物中,到处可以看到商家为了方便消费者,使用敞开式冷柜。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
  2.限制一次性使用商品。如2008年6月全国开始实施“限塑令”,使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要完全戒除这一行为,成为人们的自觉选择,单让公众理解“限塑”意义在于遏制白色污染,只是“单维型”环保科普意识,其实“限塑”的意义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关联型”环保意识不仅能引导公众明白“限塑就是节油节能”,也引导公众觉悟到“节水也是节能”(即节约城市制水、供水的电能耗),觉悟到改变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与节能、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上来,形成自觉行为。
  3.废除“面子”消费。近年来,豪华车的销量持续增长,其中高档大排量的进口车同比增长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运动车SUV同比增长48.8%。与此相反,不少发达国家都愿意使用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不是一概反对小汽车进入家庭,而是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例如日本私家车普及率达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赖私家车。在东京地区私家车一般年行使3000公里至5000公里,而我国上海私家车一般年行使1.8万公里。有些“先富起来”的人们把拥有和无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成了炫耀生活质量的一种嗜好。城市的重点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私家车将周围道路堵得水泄不通,已司空见惯。由于人们将“现代化生活方式”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导致了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往往几百米的短程或几层楼的高度,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在人们的膳食上也越来越多地消费以多耗能源、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减肥群体又嗜好在耗费电力的人工环境,如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上进行瘦身消费,其环境代价也是在增排温室气体。
  4.低碳饮食。低碳食品,就是低碳水化合物,低碳饮食主要就是注重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目前,我国国民的日常饮食是以大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并形成“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而低碳饮食可以控制人体血糖的剧烈变化,从而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自由基的产生,长期低碳饮食还会有保持体型、强健体魄、预防疾病、减缓衰老等益处。但由于目前国民的认识能力和接受程度有限,不能立即转变。因此,低碳饮食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切实地做好宣传、发动和措施落实工作,通过低碳饮食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模式,或许要取决于人们行为方式的很多细微之处,而这些“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的节能细节。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人口基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要想使我国工业能源得到高效开发利用,使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每个公民,都有责任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极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发展决策。广大公民要通过实施低碳生活方式助推低碳经济发展,通过全社会联动,才能达到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达到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伟大目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