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仍很脆弱

发布时间:2010-03-31 00:00浏览次数:

 

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22个主要草原省(区、市)的草原监测机构参与的我国草原生态现状调查工作日前圆满结束,《2009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也随之正式公布。
  监测结果显示,项目区草原生态逐步恢复。国家实施草原重大生态建设工程,集中治理生态脆弱和严重退化草原,有效遏制了全国草原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的势头,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目前,退牧还草工程围栏封育4503.5万公顷,工程区产草量比非工程区提高75.1%;京津风沙源工程治理草原343.2万公顷,严重沙化草原面积减少20%以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围栏封育种草10.7万公顷,岩石裸露率降低7个百分点。
  在重大生态工程的带动下,各地加大草原保护建设力度,截至2008年,全国草原围栏6200万公顷,禁牧休牧轮牧面积9867万公顷,累计种草保留面积2867万公顷。2009年春季全国发生沙尘暴7次,比2000年减少9次;三江源地区草原水土流失面积比项目实施前减少12万公顷。
  农业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草地治理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了显著影响,对周边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也发挥了积极的辐射效果。工程项目区和周边的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牧民增收和脱贫步伐明显加快,有效地促进了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草原地区生态、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但从整体上看,全国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仍在3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接近1333万公顷,鼠虫害年均危害面积6153万公顷。草原监管体系比较薄弱,与草原保护建设的客观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草原地区科学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数字
  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改善
  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草原重大生态建设工程,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退牧还草工程围栏封育4503.5万公顷,工程区产草量比非工程区提高75.1%;京津风沙源工程治理草原343.2万公顷,严重沙化草原面积减少20%以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围栏封育种草10.7万公顷,岩石裸露率降低7个百分点。
  在重大生态工程的带动下,各地加大草原保护建设力度,截至2008年,全国草原围栏6200万公顷,禁牧休牧轮牧面积9867万公顷,累计种草保留面积2867万公顷。2009年,春季全国发生沙尘暴7次,比2000年减少9次;三江源地区草原水土流失面积比项目实施前减少12万公顷。
  草原退化依然严重
  从整体看,全国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仍在3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接近1333万公顷,鼠虫害年均危害面积6153万公顷。

  ■治理
  10
年投入逾37亿
  2000
年,国家决定投巨资在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河北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期10年。据统计,2000~2009年,中央累计投入资金37.7亿元,在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4(区、市),共安排京津风沙源草原治理任务343.2万公顷。
  通过实施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人工种草、飞播牧草、围栏封育、小流域治理,以及建设禁牧舍饲、生态移民、水源工程、节水灌溉等配套措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成效明显,有效遏制了严重沙化草地的扩张。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3旗的严重沙化草地约为24693.3公顷,比2000年减少约26.6%。

  ■声音
  
生态补偿机制须到位
  
有关专家指出,此次监测结果表明,草原保护建设工程项目区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全国草原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依然艰巨。草原监管体系比较薄弱,与草原保护建设的客观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因此,今后有关部门应继续组织实施好退牧还草、西南岩溶地区治理和游牧民定居等重大工程;要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后续产业发展措施,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工程区和生态脆弱区的后续产业发展给予倾斜,巩固工程建设成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尽快出台全国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切实做好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

  ■各地
   生态工程显效益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大力度推进草原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各地加大力度集中治理生态脆弱和严重退化草原,监测数据表明,草原生态发生了一些趋好性变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草原生态呈现整体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开始好转的爬坡起步阶段。工程区植被盖度平均提高9个百分点,高度平均提高11.5厘米,提高29%;鲜草产量每公顷平均增加991千克;多年生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度有所提高。
  ——青海
  草原生态处在整体恶化势头开始遏制、三江源和环青海湖生态加快恢复的重大转折阶段。生态治理区植被覆盖度比2005年提高23.3%,黑土滩产草量比治理前增长6倍,“江河源”和“气候源”的功能日益增强。
  ——甘肃
  草原生态处在整体恶化势头减弱、局部明显好转的持续恢复阶段。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植被高度平均增加6.4厘米,提高33%;鲜草产量每公顷平均增加1095千克。
   ——四川
  草原生态处在总体开始好转、局部仍然脆弱的良性恢复阶段。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9个百分点,高度平均增加7厘米,提高54.2%;鲜草产量平均增长近1倍。
  ——宁夏回族自治区
  草原生态处在全面恢复、总体好转的良性发展阶段。禁牧6年,天然草原产草量平均增长30%,盖度提高25~50%,“塞上江南”的景象开始显现。
  ——内蒙古自治区
  草原生态处在整体退化减缓、局部持续改善的稳步好转阶段。鄂尔多斯市禁牧区植被盖度提高50~70%,高度提高到70厘米~100厘米;锡林郭勒盟西部中度沙化草原面积减少20.4%;呼伦贝尔市休牧区牧草高度增加8厘米~10厘米,盖度增加20%,产草量提高20~40%;北方草原生态屏障的作用日益凸显。

  相关链接
  
退牧还草工程

  2003~2009年,中央累计投入资金176亿元,在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8()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安排围栏建设任务4503.5万公顷,其中禁牧围栏2216.5万公顷,休牧围栏2201.4万公顷,划区轮牧围栏85.6万公顷;退化草原补播改良970.9万公顷;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10.67万公顷。
  西南岩溶地区草地
  治理试点工程
  2006年,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在贵州晴隆、德江、威宁和云南巧家4个县开始实施,截至2009年,中央累计投入资金1.05亿元,安排建设任务10.7万公顷,其中草地改良5.4万公顷,围栏封育2.8万公顷,人工种草2.5万公顷,棚圈建设78715平方米,饲草机械购置724()

  相关报道

  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度逐年增加
  
据新华社电记者从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获悉,自2005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青海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度逐年增加,草地生产力逐年提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高原,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区域,也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的生态屏障,被誉为“中华水塔”。2005年,我国政府规划投资75亿元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其中包括退牧还草、封山育林、黑土滩治理和沙漠化防治等重要内容。
  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说,监测结果显示,工程实施后,项目区植被覆盖度大幅度提高。草地沙化防治区植被覆盖面积平均提高23.2%,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20%提高到80%,退牧还草围栏内草地植被覆盖度达到90%。
  根据遥感监测,2005~2009年项目实施区各等级覆盖度草地面积平均值与2003~2004年相比,中、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28740平方公里,中覆盖度草地增加9524平方公里。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统筹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落实草畜平衡制度。文件出台后,今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投资规模将达12.3亿元,这必将助力三江源草原植被生态恢复。

 来源:2009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