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推进“五个环境”建设 争创国家级生态市

发布时间:2010-09-27 00:00浏览次数:

  

  

  近年来,泰兴市加快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步伐,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以制度为保障,以“五大环境”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推进力度,生态市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走出了一条苏中地区特色生态创建之路。

  城市环境: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着力点,全民发动,城郊联动,通过实施“五大工程”,努力扮靓城市,美化城郊,着力打造城郊居民共享的生态家园。一是精心实施“碧水工程”。结合城区防洪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城区河道整治,贯通内河水系,消灭盲肠河和“断头河”。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先后投入5亿多元,实施区域供水工程,从泰州三水厂长江取水口直接取水,并统一使用泰州引江河作为备用水源,全市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扎实推进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城区南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及配套工程基本完成,共建成主支管网47.729公里,配套泵站2座。城区如泰运河以北地区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正待组织实施。二是精心实施“蓝天工程”。出台《泰兴市政府关于加强锅炉排气污染管理的通知》,对新增锅炉及锅炉除尘器更换、使用作出具体规定。所有新、改、扩项目,都必须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动工兴建。强制淘汰城区范围内2吨以下燃煤锅炉,一批燃煤炉、窑、灶得到改造,以液化气、柴油、电为能源的加热设备得到普遍使用,城区热水耗量较大的企业均停用锅炉烧水,改为外送热水。落实包保责任,实行24小时值班和督导巡查制度,切实加强秸秆禁烧工作。制定《全市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积极构建秸秆综合利用体系,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产业化格局。三是精心实施“宁静工程”。巩固噪声达标区建设成果,加强社会生活噪声治理,对一些治理难度大、治理费用高、严重扰民的固定噪声源,实施搬迁或拆除。对新、改、扩项目,特别是在居民区及附近实施的项目,均实行公众参与评价机制,严格执行“三同时”规定,全市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四是精心实施“洁净工程”。完善“一把笤帚扫到底”的环卫作业模式和城区社区(村)环境卫生督查考核机制,加强城区环境清洁工作,所有垃圾实现日产日清。为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的问题,与卡万塔沿江热电有限公司签定了总投资1.7亿元的垃圾焚烧供热项目。目前已完成环评、安评、卫评和项目设计工作,正在进行土建施工。投资近3000万元的福昌固废处理有限公司已在开发区建成投运并正常运行,全市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五是精心实施“绿色工程”。围绕“以树绿城、见缝插绿”的总体要求,加强城市“点、线、环”绿化工作。近三年,城市绿化累计投入超过2亿元,先后建成开放式公园6个、开放式绿地21处、国防生态林1000亩,新增省级、泰州市级园林式单位和居住小区13个,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大幅上升。以“田网、路网、水网”三网工程为抓手,全面构建农村绿色生态框架。建成农田林网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200个,泰州市森林覆盖率达标乡镇19个。按照省道每侧50米、市乡公路每侧20米的标准,全面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全市5条省道、15条市乡公路已建成绿色通道。

  农村环境:积极开展生态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加大了“绿色细胞”工程的推进力度,今年内力争所有乡镇全部建成泰州市级以上生态镇,开发区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2个村创建为国家级生态村,17个村创建为省级生态村,35个村创建为泰州市级生态村。目前,黄桥镇、泰兴镇、新街镇创建国家级生态镇已经通过审查,等待国家环保部命名。宣堡镇、古溪镇等5个乡镇顺利通过了省级生态镇考核验收,即将获得命名。至目前,全市已创成省级生态镇8个、生态村5个、泰州市级生态镇7个、生态村25个。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以“六清六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是疏浚整治农村河沟池塘。加快农村拆坝建桥工程建设,清除农村河沟池塘水面有害漂浮物、障碍物,保持水流畅通,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水环境质量总体达到功能区标准。二是大力推进植树造林。按照道路林荫化、树种多样化、景观特色化标准,加快村庄绿化工程建设。利用河坡种植草皮、乔木,利用村庄闲置空地,进行绿化整合,种植小片林,景观林。三是认真做好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对农村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实行重点监管、挂牌督办、限期治理,直至关停。四是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新型肥料,提高化肥施用效率,减少农药化肥及农膜用量。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等“三品”基地。建立土壤污染调查建档、监测和修复制度,加强对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生态保护,强化农田土壤重点污染区的治理和修复。 五是努力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调整布局规划,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鼓励建设生态型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鼓励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积极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工业化利用、秸秆种菇、秸秆编织等实用技术,推进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六是稳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全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处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模式。

  园区环境:经济开发区是泰兴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是环境问题的敏感区,为集中解决经济开发区的水气渣等环境问题,市环保局会同开发区管委会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责令有废水外排的企业沿围墙外深挖2米,筑砌防渗隔离墙,清理偷排暗管,并按规定设置集水池、检查井和排放口,督促10家重点排污企业在排污口安装流量计和COD在线监控仪并实施联网。在企业内部实行“污水、冷却水、雨水”三水分流,杜绝了交叉污染和将生产废水混入冷却水、雨水稀释排放的现象。同时,对区内公共下水管网配套进行修缮、完善,严格实行清污分流。经过治理,开发区水环境明显改善,整治经验、做法得到省和泰州市领导的肯定。针对开发区废气和危险固废处置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市环保局采取“国标”、“民标”相结合的办法开展整治验收,专门邀请开发区周边群众参与对企业的整治验收工作,只要群众不满意,即使监测达标也不予通过验收。整治活动中,共叫停企业(项目)4个,限期治理项目16个,责令企业新改扩建废气处理装置12台(套)、总投入近亿元,处置危险固废近800吨。按照“三城四片五重点”的布局规划,通过争取上级资金、用好信贷资金、启动民间资金、引进外来资金等方式,重点实施“一区四园”污水处理工程。目前,投资2.3亿元、采用世界先进处理工艺的开发区污水处理厂“5+2”扩建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可望年底建成。黄桥工业园区、虹桥工业园区、城东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也积极实施污水处理项目,综合处理园区内、镇区内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城东工业园区以现有环保企业为依托,积极打造环保产业工业园区。

  重点环境:一是充分发挥部门联动的优势,对重点环境问题实行挂牌督办。先后对50余件涉及近200家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实施泰州、泰兴两级挂牌督办。对完不成治理任务的乡镇(部门),根据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对按期不能完成整治任务的企业,责令停产直至关闭。经过督办,共关闭企业42家,限期治理环境隐患20多个,烧制有机板(麻将料)废气污染、黄桥工业园区及胜利中沟区域污染、玻璃行业烟尘污染、化工企业利用废水塘渗漏污染等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二是组织开展了化工企业专项整治活动。对污染隐患进行全面排查,限期治理重点隐患,对经限期治理,仍无法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取缔、注销或吊销相关证照,拆除生产设施,并向社会公告。三年来,已依法关闭小化工生产企业73家。今年,将再关闭20家,其中10家已关停到位。三是加强热电企业消烟除尘、脱硫设施和烟气在线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管理。市环保部门每半月进行一次现场全面检查,每月开展一次监督性监测,公布各单位烟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除尘和脱硫设施运行状况等相关情况。

  社会环境:在加强实体环境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创建网络体系。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也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形成了较强的工作合力。将生态市创建纳入政府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为提高创建水平,增强创建实效,举办了各乡镇乡镇长、分管负责人参加的首期生态建设专题培训班,邀请省环保厅领导和南大教授现场授课。专题组织了生态村创建工作培训班,全市有创建任务的54个村的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参加了培训。在全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开设环保讲座等,为生态市创建顺利开展夯实了基础。二是强化部门联动,努力实现工作合力。按照“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督查、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认真实施环保工作分工责任制,各乡镇、各部门对照环保责任提出的要求,各负其责,形成了共同关注、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格局。三是加强宣传发动,竭力营造浓厚创建氛围。生态创建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广大市民的生态文明素质,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必须引导全民参与。为此,我们从宣传教育入手,大力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在市内主要媒体开辟专栏、在重要地段设立公益广告牌,广泛宣传,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重大节日,广泛宣传生态科普知识、环保法律法规,全方位提高市民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建立环境信息发布、公告等制度,全面推行政府、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建设项目和重大政策,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维护公众环境知情权、议事权和监督权。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等系列绿色创建活动,注重发挥社区居民学校作用,对市民进行环境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泰兴市通过对“五个环境”的建设,目前全市的创建氛围日益浓厚,人民群众参与创建的热情日见高涨,环境调查满意率年年递升。下一步,将根据《泰兴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泰兴2010-2012年生态市建设三年行动纲要》,认真组织实施,争取早日进入国家级生态市行列。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