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环保模范城市的先行者

发布时间:2011-05-09 00:00浏览次数:

张家港:环保模范城市的先行者

●  孔 炯 (张家港市环保局)

  张家港市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位于沿海和沿江两大经济带的交汇处。多年来,张家港人凭着“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秉承“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同步推进,从荣获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到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市”、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再到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荣膺“联合国人居奖”、被环保部列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张家港一直朝着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不断努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六个同步:一是生态优先和环保优先理念同步提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严格环保目标责任制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二是经济投入和环保投入同步加大。全市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以上;市区和各市各镇均已建成投运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6.5%;建成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处置中心、危险废物焚烧处置中心、生活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发电厂、印染和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机动车环保检测站等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三是集约开发和资源保护同步推进。开发建设的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基本农田、山体、沿江滩涂湿地等生态环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四是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同步提高。在全市经济始终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削减,主要河道水质和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值均达到功能区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97%,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8.3。五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放大。科学高效的组织协调体系、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体系、保障有力的环境安全体系进一步建立。六是富民工程和惠民实事同步实施。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家庭财富普遍增多。城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平安张家港”建设深入推进。
一、强化绿色行政,全面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考核机制
  绿色发展,决策先行。张家港市不断强化“绿色行政”理念,要求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决策、管理和执行等各个环节,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环保与发展综合考虑的科学决策考核机制。一是较早提出绿色行政理念。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该市就率先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创造了环境保护一把手亲自抓、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和评先创优环保一票否决制的“三个一”经验,得到了原国家环保总局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广泛推广。实现了环境保护工作由“城区”向“整个城乡”延伸拓展,由单纯的防污治污向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同步推进的历史转变。二是不断提高环保准入门槛。面对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态势,不断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对建设项目审批实行“总量指标”和“容量许可”双重控制标准,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严控高能耗、高污染,群众反响强烈项目的进入,近年来先后否决或劝阻项目近600个,其中包括投资上百亿元的超大项目。三是严格采用“绿色GDP”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环保工作领导责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对各镇、开发区实行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双重考核”,“既考核GDP,又考核COD”,在年度千分考核中,生态、环境方面的考核分值达到170分,做到“一张红榜,两项实绩”,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同时,把辖区内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双山岛等确定为“不开发区”,实行“只考核COD,不考核GDP”,促使干部放下包袱,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投入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二、坚持环保优先,加快形成集约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
  张家港市始终坚持源头控制、结构优化方针,以清洁生产为手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生态低碳发展、集约节约发展和高效文明发展。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低碳产业体系。工业方面,出台《新兴产业培育实施意见》等5个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文件,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四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智能电网等其它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2%。同时,落实环保倒逼机制,逐步淘汰电镀、印染、化工等传统高污染行业,腾出宝贵的环境容量用于持续发展。农业方面,以“现代、都市、生态、景观”为主题,大力培育高效生态农业,建成50余个多功能农业示范点,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占比近80%。服务业方面,突出现代物流、专业市场、旅游业三大重点行业,金融保险、文化创意、专业服务三大新兴行业,以及商贸流通、公共服务两大传统行业,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工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二是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构建三大循环链接的生态格局。以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张家港保税区为代表的工业园区(化工园区作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全国唯一的),积极推行“绿色招商、补链引资”,打造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园区半数以上企业进入循环经济圈;投资2亿多元,建成日处理4万吨的国内第一个园区水循环综合利用工程,出现媒体津津乐道的“企业在中水回用池中养天鹅”的情景。目前,该市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累计达到242家,ISO14001认证企业累计达到225家,全市构建起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工业“中循环”和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空间布局。
三、推进污染减排,深入实施两轮环保“333”工程
  2006年以来,张家港市连续实施两轮环保“333”工程,污染减排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COD和SO2的分别削减25.7%和23.7%,超额完成“十一五”总体减排目标,有效提升了环境承载能力。一是加快重点工业污染整治。累计投入60多亿元,所有电力企业完成脱硫治理,华尔润集团9条玻璃生产线全部完成脱硫改造,沙钢集团、永钢集团烧结机脱硫稳步推进。全市累计拆除燃煤锅炉489台,拆除砖制烟囱154根,关停拆除砖瓦窑19座,完成所有水泥、石灰厂的粉尘治理,市区二环路以内建成全国首家“清洁能源使用区”。所有重点水污染企业完成提标升级,大部分企业实现中水回用。全市累计关停化工企业236家,化工企业均按照“四有四不”要求,建设了环境应急处置设施,抵御突发环境事故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增强。为应对突发性水源地污染事件,确保饮用水安全,“沙洲湖”应急水源地项目已培土奠基,即将开工建设。二是有序推进生活污水治理。目前全市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9家,设计处理能力17.4万吨/天。同时,按照全市供排水一体化的总体思路,锦丰、塘桥、乐余、金港四个片区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正按计划建设,处理能力达9.1万吨。“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市区和集镇污水管网铺设241公里,开发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00%,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6.5%,累计完成74处有动力地埋式设施和生态湿地,累计接纳农户27091户,服务人口91684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0%。三是不断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采用建办沼气池、发酵床、加工商品有机肥等方式,实现畜禽污染从末端治理转变为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治理;逐步减少中等毒性农药的使用量,扩大防虫网(膜)覆盖技术和灯光诱杀技术使用范围,化肥施用强度控制在218公斤/公顷以下,农药施用强度控制在2.5公斤/公顷以内;全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配套建设已基本装备到位,“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置”的管理网络已经初步形成。四是继续严格环境监督管理。“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开展污染源现场监察44460余厂次,其中夜间检查12000余厂次;调处各类信访9116件,对77件重大信访进行了挂牌督办;进一步加强自动监控能力建设,投资300万元完善了环境监控中心硬件,国控重点源排污口全部实现规范化,全市累计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控点272套,其中COD在线监控138套、烟气在线监控52套、pH在线监控40套、氨氮21套、总磷21套。建成地表水水质子站13个(其中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监测子站2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8个。同时,大力推进化工企业环境风险防范,由环保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陶氏化学(张家港)公司联合开展的“中国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反应”应急演练在该市顺利举行,有效提高了全市化工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四、构建绿色城市,全力打造统筹协调的城乡宜居环境
  让群众喝上清洁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绿色食品,是改善民生福祉的首要内容。近年来,张家港市以高标准的“城乡一体化”为抓手,推进城乡共建共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果。规划上,坚持综合开发理念,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土地利用模式、综合交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发展新市镇、繁荣新街道、建设新社区”为思路,采取“9+11+X”的镇村布局模式,加快农村集中居住,建设具有浓郁苏南特色、节地节水节能的组团式水乡村居。建设上,不断在生态修复重建、人居环境改善上探索创新:把废弃的窑洼地建成山水相依的张家港公园;把高速公路集中取土的低洼地建成占地4.25平方公里的暨阳湖生态园区;把市中心的梁丰生态园建成生长15大类、1500种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森林公园;把百里沿江湿地建成芦苇摇曳的天然生态屏障。管理上,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工程、“三清三绿”工程,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91平方米。全力打造城市水循环体系,开展市区河道综合整治,建设朝东圩港—环城河工程。大力实施农村大环境改造工程,突出村容村貌整治和生活污水处理,主要河道由专业保洁员负责保证河道清洁,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全市建成省级生态村82个、省级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8个。全面推广清洁能源,城乡居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100%,全市天然气用户达6.8万户。
五、突出生态文明,着力提升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张家港在全国首家编制完成《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并通过环保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围绕生态意识文明、生产行为文明、生活行为文明、生态环境文明、人居环境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等六个方面,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大力普及生态教育。坚持生态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将生态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深入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着力打造“生态课堂”。大力培育暨阳湖生态教育馆、张家港中小学实践基地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生态教育基地,通过亲身体验、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青少年爱护自然、关注环境的意识。深入开展绿色系列创建,全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创建成各级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比例达到85%以上。二是加强节能低碳产品的应用。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标准和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绿色采购机制,形成稳定的绿色产品供应渠道。积极推进无纸化办公,开展节水、节电等节约行动,达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大力开展节能器具推广活动,加快推进太阳能光伏等节能产品的研发应用,使节能器具成为市场和家庭的主流。在市区和各镇(区)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试点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和收集。三是大力倡导绿色出行。在江苏省率先批量使用LNG清洁能源公交车;建成投运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首批投入使用的2000辆公共自行车,每天每辆车平均使用5.2次,每天替代公共交通173辆次,减少碳排放17吨。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是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张家港将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协调张家港,争创全省第二个率先示范区”的总体目标,始终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一是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含再制造)、新医药四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智能电网等其它新兴产业,“十二五”末新兴产业销售规模超4000亿元。落实节能减排倒逼机制,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改造,着力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加速向高端和绿色方向发展,2015年清洁生产审核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抢抓过江通道、轨道交通枢纽建设的历史机遇,突出现代物流、专业市场、旅游业三大重点行业,金融保险、文化创意、专业服务三大新兴行业,以及商贸流通、公共服务两大传统行业,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工程,“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以“现代、都市、生态、景观”为主题,大力培育高效生态农业,2011年建成50个多功能农业示范点,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占比超过80%。
  二是着力提升环境承载能力。全面实施新一轮“大气污染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优化集中供热布局,重点开展钢铁行业脱硫治理、扬尘污染和机动车排气污染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十二五”期间投入60亿元,加快实施生态水体工程,“十二五”期末力争建成独立的长江水循环体系,市域主要河道都能“下河游泳”。加力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力争2011年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切实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严格保护香山、凤凰山等山林资源,加强长江滩涂湿地和内陆水域生态保护与涵养,长江沿岸自然岸线保持在25公里(含双山)以上。加快建设绿色生态系统。积极推进沿江、沿河、沿路生态林网、经济林网建设,加强城镇和村庄绿化建设,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综合功能优化的市域绿地生态系统,不断强化城市生态屏障。
  三是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以综合开发理念,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有机整体,从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土地利用模式、综合交通体系、基础设施等方面统筹建设和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和组织结构。按照“城东文化新城、城南商务新城、城西生态新城、城北科技新城”的功能定位,以组团式开发模式,打造一批城市新地标、新名片。加快推进老城改造,综合整治老住宅小区、背街小巷,加速小城河改造,切实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以“发展新市镇、繁荣新街道、建设新社区”为思路,采取“9+11+X”的镇村布局模式,加快农村集中居住,建设具有浓郁苏南特色的水乡村居,使农村既富有优美田园风光,又彰显现代城市文明。
  四是全面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牢固确立“绿色GDP”理念,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坚持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一起考核,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在千分考核中的权重和分值。建立健全生态文明领导责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将生态文明教育进一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形成“人人是生态、人人为生态”的生动局面。大力开展公共场所和家庭节水、节电活动,健全政府绿色采购机制。积极倡导绿色交通和绿色出行,重点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和公共自行车系统,2年内LNG清洁能源公交车增加到150辆以上,并开通2条纯电动车公交试行线路。试点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有效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