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适度开发与严格保护“水火兼容”

发布时间:2011-07-26 00:00浏览次数:

让适度开发与严格保护“水火兼容”
———记江苏省首批环境教育基地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

●  范圣楠 (省宣教中心)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个女孩她曾经来过……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这是曾经流行过的一首歌曲,描述了一位为救鸟而牺牲的女孩的故事,这首歌不仅让人们记住了养鹤女孩徐秀娟,也让人们知道了丹顶鹤的“故乡”———江苏省盐城市。
  2000年12月25日,江苏省首批30家环境教育基地得到江苏省环保厅、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联合确认,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榜上有名。
  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于1983年批准建立,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盐城市东部沿海地带,总面积426万亩。其中,核心区33万亩,缓冲区83万亩,实验区310万亩。
  丹顶鹤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其野生种群的个体总数在2600只左右。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是亚洲最大的一块沿海滩涂湿地,也是当今世界上野生丹顶鹤迁徙种群最重要的越冬地,来区越冬的种群数量,已从1982年建区时200余只,发展到了1000只左右。
  在当前“向海洋进军”,“加快滩涂开发、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形势下,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如何建立湿地的生态经济系统,依靠科学技术,寻求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协调发展?
丹顶鹤越冬数量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目前世界丹顶鹤共三个种群,其一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繁殖,于我国东部沿海,主要包括山东黄河三角洲和江苏盐城沿海滩涂越冬,种群数量约700-800只;其二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繁殖,于韩国中部沿海越冬,种群数量约900-1000只;其三在日本繁殖,于日本北海道越冬,种群数量约1200-1300只。由此可知中国越冬丹顶鹤的数量已由原来的1200多只降至现在的700-800只,其中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由最多时的1128只(2000年1月)下降到636只,已经少于韩国的越冬总数。
  1982年起,盐城市环保部门就开始对盐城沿海滩涂越冬丹顶鹤的数量进行全线调查;1984年保护区管理机构成立以后,每年越冬期继续组织保护区内的科研和管理人员作全线同步调查,以掌握丹顶鹤在盐城保护区的数量与分布、种群动态、行为生态以及栖息地环境状况。从1982年1月到2010年1月,各个越冬期丹顶鹤越冬总数分别为:230、361、301、472、611、618、314、637、582、531、595、779、673、877、789、1020、848、894、1128、615、627、689、612、967、718、801、640、502、447、636只。
  2000年1月的调查显示,在盐城滩涂有1128只丹顶鹤分布,占国内越冬总数的94%,占全球迁徙丹顶鹤种群近80%。但随着近年来丹顶鹤越冬栖息的原生生境不断被开发,栖息地范围逐渐缩减,丹顶鹤在盐城沿海滩涂的越冬分布已由过去的连续分布变化为目前的点状分布,2008年1月调查显示,来盐城沿海滩涂越冬的丹顶鹤数量已下降至640只。
  分析越冬丹顶鹤的栖息生境比例中,分布在人工湿地的比例超过原生生境,并逐渐由原生湿地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和半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人工湿地中丹顶鹤的分布比例也由2000年的76.4%下降到2008年的50.5%。
挽救丹顶鹤栖息之地刻不容缓
  近年来,沿海湿地大规模、高强度、多类型的围垦开发等活动,使丹顶鹤的栖息地面积急剧缩小,生境破碎化加剧,是导致盐城沿海越冬丹顶鹤种群数量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
  几十年来,为了改善土地供求状况,人们四处寻求未开垦的土地资源,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开发计划以扩大耕地面积。经过多年的土地围垦与开发,内陆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已接近枯竭,原来分散在内地的部分越冬种群被迫向江苏省滩涂,尤其是盐城市沿海滩涂转移。而这一时期盐城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仅限于一些少量且粗放的苇渔养殖业、芦苇生产利用和部分地区的盐业生产等活动。因此这一时期丹顶鹤的越冬总数呈增加趋势,在各类人工湿地中的分布比例亦随之增加。
  然而,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工业项目不断向滩涂进军,港口和电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风能发电项目的引进等等,这些项目在为地方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同时,也给丹顶鹤等珍禽及其栖息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大部分直接占用了湿地,进一步压缩了丹顶鹤的栖息空间,有些项目对环境还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危害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和系统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过去在沿海滩涂上开发的一些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有些区域增加了生产强度,有些区域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将水产养殖区改造成非人工湿地类型的用地,彻底改变了湿地的基本特性,也导致了原有的人工湿地范围逐步缩小,适宜丹顶鹤越冬栖息的范围进一步被挤压。迫使部分丹顶鹤越冬种群不得不离开盐城而另寻栖息地,从而导致盐城沿海滩涂越冬丹顶鹤总数呈下降趋势。
  从全球丹顶鹤迁徙种群分布现状和近两年分布动态分析预测:盐城沿海滩涂如果不改变目前的开发模式,大量改变湿地用途,导致湿地功能进一步退化和丧失,那么,未来在迁徙来江苏盐城沿海滩涂越冬的丹顶鹤种群中,仍将有部分群体继续迁徙至韩国越冬;另有一部分群体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将于迁徙中途停留在黄河三角洲越冬;此外还将有少量家族群飞往台湾沿海地区越冬。
  因此,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加强盐城沿海滩涂丹顶鹤越冬种群与栖息地保护管理,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以减缓种群下降趋势和外移现象。
签订责任状保护珍禽安全
  为了让丹顶鹤在保护区更好地越冬,盐城市政府定期召开全市珍禽保护工作会议,并与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和响水5县(市)签订珍禽保护工作目标责任状,明确珍禽保护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确保丹顶鹤等珍禽在盐城安全栖息、繁衍。
  目标责任状要求,盐城市成立珍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并建立专门机构和珍禽保护工作网络,制订珍禽保护工作方案,分管负责人要经常督促检查珍禽保护工作,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建立珍禽保护执法检查制度,严厉打击猎捕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的不法行为,确保在自然保护区和沿海滩涂内不发生以任何方式猎杀、毒杀、伤害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事件。
  目标责任状明确了珍禽保护工作的奖惩标准,规定对于完成珍禽保护工作目标的,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对于猎杀、经营珍稀野生动物并造成一定影响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为加强对核心区的保护,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通过创新核心区管理模式,有效推进了核心区保护工作。在核心区实行了进区许可制度,严格控制进区的作业人员和科研人员,以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栖息的影响。建立了巡护责任制,采取定点和日常巡护相结合的办法,保证珍禽的安全。
  与此同时,管理处加强了对湿地工程的管理。按照“尊重历史,协商解决,逐步恢复”的原则,逐步减少湿地工程内的人工养殖行为,对湿地内违章建筑进行了清理,加快恢复湿地生态功能的步伐,积极为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适宜的生存环境。
  保护区管理处还深入推行了珍禽保护责任制,以此加强对滩涂承包业主的管理,使他们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意识。
  通过努力,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创造了连续8年核心区没有发生国家级珍禽非正常死亡的工作业绩。
破解保护与发展间的矛盾
  如何做到既能科学合理有效地实施保护,又能协调好当地的经济发展?保护与开发是不容回避的—对矛盾,但他们之间并非“水火不相容”。要协调并妥善解决这个矛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科学,因地制宜,切实考虑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充分利用保护与开发本身所固有的能够相协调和促进的一面,使矛盾转化为互利共存的新型关系。
  根据近年来丹顶鹤在盐城沿海滩涂的分布现状、滩涂演变规律,滩涂开发利用趋势等综合因素分析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在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内,核心区现有原生生境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仍将保持着它原有的主导地位;湿地生态工程、水产养殖区、芦苇基地等人工湿地在人类生产活动强度适中的情况下仍将是越冬地丹顶鹤重要的栖息区域;作为核心区及其以南滩涂的淤长岸段,未来新生滩涂中较为适宜的生境如能继续保持原始状况,不受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则将是丹顶鹤越冬分布较为理想的后备之地,应加强对此区域的动态管理与监测工作。
  依法保护现有丹顶鹤栖息的原始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是一项现实而又长远的战略任务,应进一步强化区划管理方面的重大决策,通过科学研究、专家论证,制定科学保护措施,实施有效保护。
  现阶段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已成为丹顶鹤的主要分布区,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生态工程的科学性,并制订长期的管理计划和目标,确保其最大限度的持续性,并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
  应该说,人工湿地及丹顶鹤越冬分布现状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就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目前的现状而言,是自然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在遵守国际准则及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应提倡并引导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进行相关的适宜性开发,坚决杜绝和避免不适宜的尤其深度污染的工业项目。进行适宜性的相关产业活动,寻求可替代生计。即在允许开发的区域遵循自然规律,保持湿地基本特性,做到既能满足丹顶鹤等珍禽栖息的基本要求,例如安全度、食物、水源等,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既保护了区域生态环境,又不妨碍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说来,在丹顶鹤的栖息地保护中,核心区外规划实施人工湿地生态经济系统应妥善协调保护与开发之矛盾,以有效保护丹顶鹤等珍禽栖息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共同战略。即在允许开发的地段和区域,可适度有序地规划实施生态工程、水产养殖、盐田扬水滩、水稻田、芦苇基地等类型的人工湿地生态经济系统及相关产业,使人工和半人工的湿地生态系统与自然的湿地生态系统相结合。这类开发虽然也属农业等类型的经济开发,但这些项目本身仍然保持了湿地原有的基本特性,在不同的时段内能适应不同的水鸟栖息和繁衍,拓展了水鸟的生存空间,是对自然湿地的一种适度调节和生境多样化要求的补充。
  这种开发相对于棉花田或者工业性开发,更有利于湿地自然保护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协调与统一,可达到生态和经济双赢的现实目标。现在和将来,应在这一基础上继续进行试验和研究,从而走出一条更加适合本地区湿地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利共惠的新路子。以减少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达到减轻对自然保护的压力,实现自然保护与当地经济的协调发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