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生态市 实现经济 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赢

发布时间:2011-07-04 00:00浏览次数:

创建国家生态市 实现经济 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赢

●  郭晓敏 (海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坚持环保优先,走发展与保护并举之路是海门长期以来坚持的发展战略。尤其是近年来,海门始终把生态建设摆在事关全局、事关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置于城乡环境保护的统领地位予以强势推进。
一、统筹兼顾,科学规划,
从创建思路上实现单体推进向系统集成的转变
  创建国家生态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整体性、指导性和前瞻性。一方面,注重规划引领。2005年,我市委托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了《海门生态市建设规划》,提出了将海门建设成为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生态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生态城市,明确了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生态文化和生态细胞等六大重点建设工程,并于2006年经市人大审议后颁布实施。在生态市规划的基础上,海门结合创建重点,有序推进子系统和子规划的编制工作,先后组织编制了《海门市城市水环境治理规划》、《海门市区域供水规划》、《海门市区域污水处理规划》等十多个生态保护专项规划以及生态乡镇创建规划。另一方面,注重政策激励。在生态市创建中,我市特别注重政策的激励作用,先后出台了《关于坚持环保优先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实施海门市二次改水工程意见》等20多个政策性文件,通过政策措施激发了全市上下的创建热情,注入了持久的创建活力。
二、着眼长远,注重实效,
在创建机制上由突击创建向长效管理转变
  创建国家生态市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创建国家生态市的过程中,我市更加注重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使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管理轨道,使创建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生态市创建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生态市创建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了生态市创建办公室,切实加强对生态市建设的组织、协调、检查和落实工作。各部门、各乡镇、各园区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创建机制,形成了上下齐心、一呼百应、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大创建氛围。二是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将每年的创建任务列入环保责任目标,与各部门、各乡镇签订《生态市创建责任状》,把生态创建列为全市“三个文明”评优创先条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由市创建办会同效能办定期组织开展生态市建设督查活动,定期通报工作进度和任务完成情况,有力保证了国家生态市创建各项工作落实。三是健全舆论引导机制。重点实施了以“百名领导谈生态,千名老总作承诺,万名学生搞宣传”的“百千万”系列宣传活动和“上好一堂生态课”、“办好一份创建专刊”、“开展一次企业老总环保承诺”等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宣传工程。
三、加大投入,完善功能,
在创建区域上由以城为主向城乡联动转变
  创建国家生态市核心是城区,关键是乡镇,难点是农村。海门在不断健全和完善城区环境基础设施的同时,以创建国家生态乡镇为抓手,以完善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为重点,通过实施一批实实在在的工程项目,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目前,海门国家级生态乡镇达到17个,生态设施基础工程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一是城乡污水治理一体化。目前,投入近5亿元建设的总长211公里的“三纵一横”污水收集系统已初见成效,全市形成了以3个区域性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为主、10个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为辅的污水处理模式,所有集镇的生活污水和部分乡镇工业集聚区工业废水得到集中收集处理。二是生活垃圾治理一体化。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置”的要求,规划建设了7个区域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对全市所有生活垃圾全覆盖收集后,全部运往启东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中心处置。三是区域供水一体化。先后投入近亿元实施水厂扩容、引水闸改造工程,确保短时间内引入优质、足量的长江水,确保了饮用水的安全卫生。四是环境综合整治一体化。大力推进沟河整治。五年来,先后投入4.5亿元实施城乡绿化工程,以公共绿地为核心、道路河道绿化为骨架、园林绿化景观为重点,开展了点、线、面的全面绿化,做到了“建一处、绿一片,美一城”。目前,全市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27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8.2%。积极推进农村改厕,同时,按照“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加大畜禽粪便生态化综合处理力度,全市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7.2%。
四、优化结构,转变方式,
在产业发展上由传统模式向生态经济转变
  海门充分利用生态资源,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生态产业,实现生态创建与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一是优先发展生态工业。一方面,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物流及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切实加大整治和引导力度。建立了专门的省级化工园区,引导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化工企业入园进区,对达不到环保安全要求的企业一律关闭。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五年来共投入5亿元,实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项目近百个,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2亿元。全面落实污染减排责任制,大力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加强污染减排督查和责任追究,连续四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采用秸秆青贮、机械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气化、秸秆养羊等综合利用技术,有效解决秸秆出路问题,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7%。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全市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90%以上。三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服务经济快速攀升。
五、严格执法,狠抓整治,
在环境治理上由重在执法向强化监管转变
  海门坚持多管齐下,确保生态创建成果持续深化。在项目引进上严格执行国家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相关规定,不断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五年来,海门市先后对100多家工业企业实施限期治理,改扩建污染治理设施120余套,累计投入近1.8亿元。加强对窑炉烟尘的综合整治和执法检查。积极开展集中供热工程,持续改善城区环境质量。加强工业固废管理,对医疗废物实行集中收集、专业处置。开展污染源远程联网监控建设,全市57家污染企业进入远程联网监控系统。率先使用地下管线探测仪打击地下暗管偷排,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创药剂和电量验证制度,以治理设施的药剂使用量和用电量印证水污染治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先后组织了23次全市性环保执法大检查,依法实施环境监察近1.6万次,查处违法案件324件,切实维护环保法律的严肃性,提高了工业污染治理水平。
  创建国家生态市,标准高,要求严,难度大。但海门全市上下齐心,全民参与,克难攻坚,换来了累累硕果,利市惠民。海门这五年来的的国家生态市创建,不仅改善了环境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而且播撒了生态文明理念的种子,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