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国家生态区创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2-10-08 00:00浏览次数:

关于推进国家生态区创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  谷亚先 (盐城市亭湖区环保局局长)

  近年来,盐城市亭湖区始终秉持生态先行理念,实施生态文明化战略,狠抓生态工程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落实,生态区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到目前为止,全区已建成市级以上生态村78个,市级以上生态村创建率达80%以上。
  自从亭湖区委、区政府2011年初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区战略决策以来,一年多的生动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亭湖区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是构建多元创建主体,合力实施规划。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强力实施《生态区建设规划》,镇、街道、园区要编制并实施相应的环保规划,形成完善的区、镇街(园区)两级生态规划体系。自觉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陈旧思维,把消极被动的“亡羊补牢”,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未雨绸缪”;自觉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把局部区域生态治理,转变到协调一致的全区范围内的整体生态合作;自觉克服“单兵突进”的惯性,把单一的政府管理,转变为多元的各方参与,建立起多元主体构成的生态区建设规划实施体系。
  二是建立科学考核体系,落实工作责任。建设生态区,必须责任落实到位。牢固确立“宁可GDP少一个百分点,也绝不让重污染企业多一个”、“既要考核GDP,又要考核COD”的理念,把加强对生态区建设的领导作为各级政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积极投身“绿色实践”,不断增强“绿色执政能力”。全面实施大气洁净工程、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家园宁静工程、节能减排工程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对照政府目标责任状,落实各自环保和生态职能,加大污染防治和生态工程建设力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投入。把生态区建设投入作为政府建设投资和财政支出的重点,舍得把钱“用在地里、花进水中”,最大限度地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在“一园一区一城一带”开展“亮化、美化、活化、净化”工程,重点开展城市广场建设,对区内主要街道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增添新市区的现代化气息,大大提高新城新区品位。通过加大城市环保础设施建设,使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创建国家生态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完善创建配套机制,加强政策引导。把配套完善相关政策放在重要位置,努力营造有利于生态建设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照做精做特做强工业的要求,建立环境准入机制,把项目引进与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提升产业档次与污染集中治理相结合。建立污染集中治理机制,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停止零星工业项目的审批,明确规定新建项目必须进入工业集中区,原有工业企业也要逐步引导进入工业集中区,每年拨出专款,补贴奖励治理达标的企业。建立生态激励机制,把生态建设考核情况与经济奖励挂钩,充分调动基层单位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制定《关于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区建设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生态区建设奖励办法》。重点奖补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创建有功单位和人员。
  五是营造浓烈创建氛围,引导公众参与。把强化全民的生态意识,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通过组织多层面环保知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落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决策、环境监督活动;建立健全专家与市民广泛参与的综合决策机制,聘请环保专家担任生态区建设顾问,聘请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知识分子等社会各界人士担任义务监督员,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论证和决策;全方位、多渠道推进政务公开,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评议环保工作,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生态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广大市民以良好的主人翁精神,主动献计献策,积极动手参加各项环境整治工作。
  我坚信,生态区建设的科学实践,必将成为盐都区 “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突出亮点、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