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新型智能交通治堵又治污

发布时间:2012-07-27 00:00浏览次数:

南京新型智能交通治堵又治污

●  徐小怗  邵 艺 (南京市环保宣教中心)

  每天出门前,看一看手机,就能找出最畅通的开车上班路线;点点鼠标,就能知晓全市各大主要干道车辆通行状况;每个路口,每一辆车是否环保过关,都能一目了然;你的车只做了安全检测未做环保检测,第二天就收到短信提示;不是环境友好型汽车,你就得止步于低碳减排区;排放高,那不好意思,你要多交停车费……
  大量的照片、视频、数据、分析、图表以及个性化服务,都集成在一个系统中,一点便知,一看就晓,这就是智能交通与智慧环保的魅力。
电子执法系统———让高污染车辆无处遁形
  对机动车进行全面“体检”,摸清全市在用机动车的排放情况,锁定高污染高排放车辆,让他们不得上路行驶,是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最初的理念。
  从2007年底开始,南京市启动了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工作,至今已建成机动车环保检测站20所,检测线50条,采用工况法检测机动车共计120万辆,其中不达标车辆12万辆。
  在环保检测的基础上,从2010年开始,南京市分阶段在主城范围内对黄标车和无标车限行。全市累计投入近600万元,建成环保与交管联网的高污染车辆限行管理平台,安装限行非现场执法监控设备25套,同步监控72个车道的车辆。仅2010年一年,限行系统就抓拍违章车辆3368万辆,曝光违章13.3万辆次。
  限行实施3年来,减排成效显著。车辆年检率、合格率、标志发放率大幅提升,2011年环保年检率甚至超过安检率,首检合格率比2008年上升近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促进了超标车治理和高污染车辆淘汰,超标车保有量减少近2万辆,单车排放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浓度比2008年分别下降36%、33%和31%,一年时间淘汰转出黄标车和老旧车辆近4万辆;同时,改善了限行区域的局地环境空气质量,城区道路上高污染车流量由限行前的10%下降到0.5%,中心城区黄标车难觅踪影,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浓度同比下降14.3%,与机动车排放相关的其他污染物指标明显下降。
  根据2012年5月的最新监测,通过电子执法黄标车限行、新车提标等措施,2012年全市所有在用车的平均排放浓度比2009年下降了一半。同期环境监测显示,空气中的PM2.5比2011年下降了25%以上,其他污染物浓度也大幅下降。
环保标志电子化———环保精细管理的信息采集器
  在做好传统环保标志发放工作的同时,2011年3月,南京市开始启动环保标志电子卡的核发工作,成为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个采用电子环保标志的城市。
  据介绍,南京市环保标志电子卡是利用最新的物联网和射频识别技术,以陶瓷为载体贴于车内,可在车辆高速行驶条件下实现不停车识别。截至2012年5月,已免费安装近60万张电子卡,建设360个基站,采集到数十亿条车辆运行数据。今年年内,全市将实现90%的机动车电子卡配装工作,建设完成518座基站,在青奥会举办前,将全市机动车纳入统一的交通联网系统,方便环保部门管理,实现智慧交通与低碳减排的联动。
  “原来对机动车排放的管理基本是通过人工识别环保标志和视频识别车牌号码等手段,很难做到进一步的精细化管理。”环保专家介绍说,基于物联网建设的南京智能交通系统,相当于每辆机动车的电子身份识别系统,当车辆在城区主要道路上行驶时,路边建设的数百个基站便能实时获取通行车辆信息,并在后台管理平台的支持下,实现对各类排放标准车辆的跟踪与控制。
  笔者在高污染车辆管理平台上看到,5月10日下午3点,南京市江东北路某路口,有一辆绿标车环保标志过期,路口的污染指数小于50等实时信息。现在车辆环保年检到期就会短信提示;黄标车、无标车进入限行区既会被处罚,又同时会收到短信告知,甚至车辆如果只做了安全检测未做环保检测,当天提示短信就会送到。通过电子卡全面捕捉的车辆信息,构成了智能交通和智慧环保系统的基础数据库。
智能交通系统———治污与治堵并举
  “拥堵与污染是共生的,拥堵必然导致高污染。”南京市机动车污染监管中心主任张世达认为,车速从40公里/小时下降到15公里/小时排放是原来的250%,对于机动车污染采取单一的措施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必须将治理高污染车辆、发展公共交通和利用高科技手段引导、解决拥堵问题相结合,多管齐下才能见成效。
  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平台、统一维护的智能交通系统,正是在这种需求下建立起来的。它就像是一位贴身管家,通过人—车—路的综合信息采集,根据不同车主的不同需求,随时提供道路信息,从而引导车主避开那些拥堵的路段。
  据介绍,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是通过互联网终端、手机终端、云媒体电视、车载终端以及城市停车诱导屏等方式,向公众提供包括实时路况查询、不停车收费、停车诱导等城市交通信息服务,把公众出行前、出行中和出行后的需求纳入到统一的服务系统中来。这些服务,有助于用户及时掌握最新实时路况信息,避开拥堵路段,减少行车时间,从而起到缓解交通拥堵的作用,实现便捷高效健康出行。
  “解决了拥堵,就是减少了污染。”张世达告诉记者,更为重要的是智能交通系统还可对车辆进行精细化的智能环保监管,为实施低碳减排提供支撑。
  比如说,结合实时路况提供最佳出行路线服务。通过遍布南京的路边基站及先进的后台技术,智能交通系统可以随时查询到南京各个路段最新的车流量,合理规划出行路线,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引导车主避开车流集聚的拥堵路段。“与传统的一般意义的网站地图导航相比,智能交通系统提供的拥堵出行导航,是本地化的、垂直专业的、结合实时路况的导航,它的时效性更强,更准确。”
环境友好型汽车“独享”低碳交通区
  在对高污染车辆限行的基础上,南京市对机动车环保等级在原有黄标车、绿标车的基础上,新添加了环境友好型汽车。这类汽车碳排放量和常规污染物排放量相对于正常的绿标车更小,被称为环境友好型汽车,具体包括新能源汽车、碳汇汽车、节能惠民汽车以及国Ⅴ排放标准以上的汽车。
  为了凸显对发展环境友好汽车的鼓励,南京市正在建设低碳减排区,同时建立不同排放、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段的差别化停车收费环保停车场。南京计划在2013年底前在全市名胜区、风景旅游区、青奥会举办区建立数个低碳减排区、低碳公园和20个以上的低碳停车场。将环境友好型汽车信息写入车辆环保电子卡内,低碳减排区以及低碳停车场智能道闸将自动识别车辆信息,使其享受自由通行、免费或者优惠停车的待遇。而高排放车辆进入停车场则要被收取高于普通汽车20%以上的停车费。目前雨花台烈士陵园环保限行区域已经建成。
  同时,南京在环境友好型汽车中又引入了碳汇汽车的理念,“将机动车污染控制由强制走向自觉,由单纯的达标管理走向碳汇,也就是鼓励车主通过自愿出资植树造林,吸收、抵消自家车辆排放的二氧化碳。”张世达解释,根据测算,一辆普通排放的汽车按每年行驶2万公里,约排放二氧化碳约5吨,而半亩成熟林地每年可吸收约6吨二氧化碳,南京地区半亩林地的最低造价约为1500元。据此核算,达到国Ⅲ、国Ⅳ排放标准的汽车车主出资1500元种植半亩林地,基本可以实现车辆排放和林地吸收的碳平衡,抵消之后,也就相当于实现了该车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