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预案管理推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

发布时间:2012-08-29 00:00浏览次数:

以预案管理推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

●  孙书华 (江苏省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

  当前,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环境应急预案作为预先制定的涵盖事前准备、事中响应及事后恢复全过程的方案或计划,已成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抓手和重要突破口。自2003年国家启动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预案体系建设工作得以快速推进,但预案“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突出,预案如何更实用、预案落实不力等难题亟待破解。
  近年来,苏州等地在省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的指导下,直面严峻的环境安全形势,主动思考,准确定位,构建完善了多层面、多类别、多行业的预案体系,不断提升预案质量,强化预案管理和落实力度,以预案管理工作带动了环境风险防范与事件处置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苏州市基本情况及环境风险分析
  苏州市发达的工业、稠密的人口、临湖依江的地理位置和繁忙的水陆交通,决定了苏州市面临着极大的环境风险,具体表现在:
  1. 重点环境风险源数量多。在2010年全省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中,苏州市行业企业数居全省第一。三大类行业1513家企业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企业占92.6%,涉及的化学品种类多数量大,产业结构偏重化工类,且大型企业少,中小型企业多,环境安全隐患很大。
  2. 周边环境敏感。苏州位于太湖之滨,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三大类行业所有企业都集中在太湖流域(703家)和长江流域(519家),且大型企业相对集中在沿江地区,太湖流域多中小型企业。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沿江及太湖饮用水源地安全极易受到威胁。
  3. 移动风险源风险大。苏州拥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苏州港,城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拥有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网,京沪、沪宁城际高铁等铁路和沪宁、苏嘉杭等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危化品运输车、船在运输过程中隐藏着巨大的环境风险,也容易影响到饮用水源地的安全。
  面对巨大的环境风险监管压力,苏州市迎难而上,化压力为动力,于2006年组建专门机构,以预案管理工作为突破口,带动环境应急管理其他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有效维护了地方环境安全。
二、苏州市预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1. 狠抓政府、部门层面的预案体系建设。2007年至2011年间,苏州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推动了政府、部门预案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在政府层面,除编制发布了总体专项预案———《苏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还分别编制了水污染事件、固废污染事件、饮用水源地安全及辐射事故专项预案;在环保局层面,2008年即编写了《苏州市环保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同时,要求各县(区)参照市级做法,积极推进政府、部门预案体系的建设完善。截至2011年底,苏州市、县(区)全部构建完善了涵盖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及辐射污染事件等多类别的政府、环保部门预案体系。
  2. 着力提升企业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苏州市针对辖区内环境风险源量多类杂,且大多沿江临湖布局的特点,紧扣当前企事业单位预案普遍存在的针对性、实用性欠缺问题,认真思考,突出重点,大胆创新,组织苏州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业力量,选取了辖区内环境风险性较大的化工、印染、造纸、酿酒、火电、仓储、电镀、电子行业、表面处理、蓄电池、钢铁、危废处置及污水处理厂13个行业典型企业,编制了行业环境应急预案范本,突出各行业的环境风险特点及针对性应急措施。范本编制完成后,还邀请国家、省、市相关应急管理与行业专家对范本逐个评估,将修订完善后的范本作为《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事业单位版)的实际应用案例,下发至辖区内各相关行业企业,为企业预案编制工作提供了更加明确、更有针对性的思路。
  3. 积极创新预案评估模式,深入推进预案备案管理。苏州市着眼于主动服务企业,积极整合资源,创新工作思路,提出了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分行业、分片区集中评估”的模式,针对某一区域内相同或相近行业的中小型企业,以10至20家单位为一组,集中组织开展预案的外部评估。评估工作由地方环保局牵头组织,评估专家由环保局从国家、省、市、县级环境应急管理专家库中遴选。这一模式受到了中小企业的普遍欢迎。完成预案内外部评估后,苏州市积极推动各层次各类型预案的备案工作,除部门、企业、园区及水源地预案的备案(存档)工作,苏州市还积极推动了政府专项预案在上级环保部门的备案工作。截至2011年底,苏州市已推动辖区内所有大型环境风险源企业、20%中小型企业完成预案的评估、备案工作。
  4. 强化预案的贯彻落实。苏州市在政府、企业、园区层面分别采取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措施,推动各类预案的有效落实。针对政府层面预案,层层细化落实职责,强化部门联动机制建设,积极开展市、县级环境应急能力达标创建,在机构建设、人员培训、制度完善、硬件装备配备、软件能力提升等方面狠下功夫。此外,还依托典型企业,构建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和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提升环境应急保障能力。针对企业、园区预案,将预案管理工作与环境风险日常监管相结合,分阶段、有侧重点地组织预案修编和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行动,邀请典型行业专家参与,对相关企业的环境风险进一步排查,以预案为依据对企业的环境安全管理制度、风险防范设施建设、物资装备保障、救援队伍建设等情况进行现场核查。
三、经验与启示
  预案管理工作作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突破口和主心轴,亟待深化相关主体的认识,进一步健全预案体系,深入开展全过程管理,推动预案“从无到有”向“从有到优”转变,以预案管理为手段最终实现环境应急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1. 深化对预案重要性的认识,深入推进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通过专题培训、警示教育等方式加深各级领导、环境应急管理人员以及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对预案管理的认识,引导和激发各类主体做好预案管理工作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认真对待预案编制、管理工作,对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全盘梳理、主动思考,积极采取措施,逐步构建完善的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和准备机制。在此基础上,深化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不断修订完善政府、环保部门、企业、园区、敏感保护目标等各层次预案,在现有综合性预案的体系框架下,结合环境风险特点,进一步细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辐射事件等不同类别事件的专项预案,不断拓展环境应急预案体系的广度与深度。
  2. 创新预案管理模式,实现预案“从有到优、从全到精”的优化管理。结合环境风险特点和主体需求,创新预案管理模式,逐步促进预案质量的优化。一是加大预案编制指导工作的深度和力度。利用科研机构力量,推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出台;研究分行业企业预案编制指南,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不同行业企业开展预案编制;加大对预案编制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指南与范本讲解相结合、典型单位介绍、现场观摩、交流研讨、到企业实地指导编制等多种培训方式,使得预案编制程序更规范、重点更明确。二是深入推进预案评估与备案管理。加快各层面、各类型预案评估工作进度,创新中小型企业预案评估工作模式,帮助中小型企业摆脱评估工作“找不到专家、不愿支付费用、无限期拖延”的困境。全面开展预案备案工作,规范备案程序,严格备案审查,采取分级备案模式,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重大环境风险源及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均到省级环保部门备案,将政府环境应急专项预案纳入到上级环保部门备案序列中。
  3. 重视预案的贯彻落实,以预案管理为手段带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全方位开展。完善的预案对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提出了基本要求,也是环保部门对环境风险源日常监管的主要依据。应切实加强对预案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在政府、部门层面,预案的贯彻落实具体体现在风险防范体系、保障体系、队伍能力建设和应急演练等环境应急常态工作的有序开展。一是构建企业、园区、敏感保护目标等多层次环境风险防范体系。二是依托社会力量,政府资金配套支持,构建“合理布局、调运便利”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和社会化救援队伍体系,细化充实应急专家库。三是强化预案培训工作,建立预案演练的长效机制,将预案的内容真正内化为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在企业、园区层面,对预案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应作为环境风险源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以促进企业、园区更深入地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督促风险防范设施、物资装备、救援队伍等尽快落实到位。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