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通榆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体系

发布时间:2014-10-13 00:00浏览次数:

张璘 司蔚 唐梦涵 缪蓓蓓 王华

 

   通榆河南起如皋市,北至连云港赣榆区,流经盐城等苏北7市,水网密布,河道纵横。特殊的地理、水文条件以及沿岸地区生产力状况,导致通榆河水环境形势一直比较严峻,给环境监测部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近年来,通过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的支持,该区域内22个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的来说,仍然落后于客观发展的需要。围绕建设通榆河“清水廊道”与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建设水环境监测工程显得尤为迫切而必要。

严峻的水环境形势
   通榆河流域水网水污染情势复杂。流域内河流数量众多、流速缓慢、水量交换性较差、污染来源隐蔽、水污染隐患较多。
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形势严峻。3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均为地表水水源、过境河流式水源,而其上游地区的工业污水深度处理能力不足、农业面源监控较为滞后,导致地表水水源地水质容易出现过境式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以及底泥季节性释放重金属等污染水质异常事件。
   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较重。通榆河流域工业产业仍以粗放式为主,以食品制造、金属、造纸、化工等行业为主导,酸洗及不锈钢污染突出,污水集中处理率低;农业面积占区域面积的47.8%,化肥施用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区域内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规模较大,投饵、清塘以及农田退水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间歇性影响。2013年,通榆河断面水质达标率仅为70%,北段受洪泽湖、废黄河来水影响,水质较好;盐城市区以南,受里下河来水影响,水质较差,部分河段达不到Ⅳ类。

环境监测能力“弱”在哪里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和繁重的环保任务,通榆河流域的环境监测能力却存在明显差距。环境监测站人员力量严重不足,通榆河流域现有环境监测站22个,但编制仅有700多个,对照国家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缺编260多个,在岗率不到90%。
   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还不完善,南水北调沿线共15个国控断面,但通榆河流域仅有3个,省控监测网络在污染事件易发区域不完善,布局需要优化,区域补偿断面需要补充。
减排监测较为薄弱,污染源监控不到位,不按标准测、漏测现象时有发生;污染源企业排污口现场端不规范,在线监控设备第三方运维管理不到位;有效性审核数据应用不完善,污染源监测信息公开刚起步,制度不健全。
水环境自动监测和应急预警能力落后,国家和省流域考核断面、主要跨市界断面、区域补偿断面地表水监测自动化程度不高,南水北调15个国家考核断面均已建成自动站,出入省界的有6个,而通榆河流域仅建成7个。
考核断面主要污染来源尚未摸清,对流域内重金属、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两类污染来源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对不达标的考核断面污染来源存在“说不清”的现象。

如何“说清”水环境质量
   作为东引北调的骨干通道和沿线地区的主要饮用水源,通榆河水源保护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开展水环境监测工程建设,让污染负荷“说得清”,是改善通榆河水环境质量的基础工程。
做好水环境监测信息汇总和发布平台。建立通榆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综合决策及信息发布平台,汇总环保、水利、交通、住建,以及农业、海洋渔业部门的水环境(海洋环境)环境保护与监测监控信息,实现流域水环境管理信息的共享与发布。 
   创新水环境监测管理网络 。打破地区限制,基于水污染控制与河道水量的时空分布研究,系统性优化设计流域水质监测网络,增设必要的监测断面和区域补偿断面,在长期存在水污染纠纷的上游地区设置加密点。从地区结构性水质污染类型入手,完善监测指标体系,划出特征污染物监测范围,细化特征污染物监测要求。
   提高水环境质量监测与应急能力 。加强对地表水有毒有害有机化合物、铁锰等常见超标重金属、污染事故中较难排查的酚类、硫醚类物质等的分析能力。
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对通榆河流域3个地级市、17个县(市)环境监测站达标情况进行后评估,定期更新设备仪器,配置水质监测巡测艇和应急监测、巡测车辆。
建设水环境污染自动监测预警站网 。在主要入海河流以及主要入通榆河河流上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争取70%的入海污染物实现在线监控、入通榆河主要的污染(氨氮、总磷、总有机氮)得到有效监控。在出现重金属污染的断面上,增配重金属自动监测仪。
   加强水污染源减排监测能力建设。 强化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完善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建设,加大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实现监控中心建设和验收率、监督性监测完成率、数据有效性审核率、人员培训率等达到100%;实现自动监测数据使用率和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完成率大幅度提高。
   加强考核断面水质达标基础性研究 。基于通榆河流域水污染控制单元以及淮河流域水污染控制单元的划分,计算通榆河流域的减排考核水污染物通量负荷,开展通榆河流域重金属水污染物的通量监测研究,识别通榆河水污染物主要来源及其分布。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