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014000650/2014-11645 组配分类:建设项目(核与辐射除外)环评
发布机构:江苏省环保厅 发文日期:2014-03-06 09:31:09
名 称:江苏省环保厅无锡至张家港高速公路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公示的通告 文件编号:
内容摘要: 时 效:

江苏省环保厅无锡至张家港高速公路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公示的通告

发布时间:2014-03-06 09:31浏览次数: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实行公示的通知》(环办〔200326号)有关要求,无锡至张家港高速公路项目已进行了竣工环保验收现场监测和调查工作,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具体情况请登录江苏省环保厅网站(sthjt.jiangsu.gov.cn)查询。欢迎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

一、公示时间:(201436——2014313日)

二、公示期间联系电话:0510-81835818

三、电子信箱:yf@jshb.gov.cn 

四、通讯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周新东路123702室 江苏省环保厅苏南环保督查中心  214121

五、联系人:殷飞

 

无锡至张家港高速公路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公示材料

 

一、项目基本情况

锡张高速公路起于沪宁高速公路无锡硕放枢纽,与无锡环太湖公路相联,沿苏锡两市交界北延,相接沿江高速公路,止于沿江高等级公路(港丰公路)。锡张高速公路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里程约49.093km200311月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同意建设项目批准立项,200701月上海同济大学完成了无锡至张家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200705月江苏省环保厅以苏环管〔200795号文对报告书进行了批复。20083月工程开工建设,201010月项目建成通车,201210月经省厅核准试生产。该项目投资概算为42.6亿元,其中环保投资6590.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55%。本工程项目占地面积为390.3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46万平方米,绿化率达11.8%

二、环保措施落实情况

(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采用的生态保护措施有:土地利用减缓措施、植被破坏减缓措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和绿化工程,其中土地利用减缓措施包括:优化施工图设计,部分路段采用低路基;临时用地结合地方政府安排尽量少占用良田;在沿线两侧不设置集中取土坑,改用河道综合整治土方和自购土方。植被破坏减缓措施包括:在施工期注意对植被的保护,对大型苗木进行妥善移植;加强地表土的有效管理,在临时用地复垦时表面敷设有肥力土壤。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包括:加强路基的生态防护,防护工程紧随路基展开作业;各施工单位制定并实施雨季施工防护措施。绿化工程包括:对互通、边坡和中分带实施绿化,对公路两侧的绿色通道实施绿化。

(三)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尽可能使用低噪声设备;将施工临时运输道路设置在远离村庄和学校处,避免穿越居民集中区;加强机械作业施工管理,严禁夜间进行打桩作业。公路建成后,在沿线敏感目标附近路段种植灌木、苗木等植被,加深、加高路基边坡的绿化林带,对敏感目标形成立体防护体系;配合地方政府敏感点居民点实施整体搬迁,解决交通噪声扰民问题;对沿线部分噪声敏感点设置声屏障。

(四)水污染防治措施

在桥涵施工过程中,加强项目施工管理,杜绝施工机械燃油的跑冒、滴、漏;建立奖惩考核制度,杜绝向沿线水体丢弃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行为发生;在施工营地设置化粪池处理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污水作为农肥返田;桥梁和涵洞施工产生的废渣在固定地点放置,未有直接排河行为发生。

在试运营期间,根据调查单位的整改建议,在大桥实施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处理后尾水排入不与宛山荡直接相连的周边农田灌溉水系;服务区和收费站的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尾水回用不外排。

(五)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在工程施工期间,对施工便道和未完工路面经常洒水,保持路面湿润抑尘;在敏感路段增铺草垫,控制公路扬尘污染;加强对石灰、水泥、黄沙等物料的运输管理,采取蓬布遮盖、表面潮湿处理和定期洒水等措施,抑制二次扬尘污染;对尾气排放超标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更新尾气净化装置,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合理布设沥青拌和场、混合料拌和场、混凝土构件预制场和物料堆场等污染源,将其设置在环境敏感点主导风向的下风向300米以外。

在试运营期间,加强机动车辆运输管理,严禁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车辆上路行驶;提高收费工作速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选择种植香樟、杉树、泡桐、桉树、马尾松、樟树、广玉兰、杉树、龙柏等常绿树种,对废气污染物进行阻隔、吸附和净化。

(六)固体废弃物防治措施

在施工营地、混凝土构件预制场、沥青拌和场、混合料拌和场设置生活垃圾堆收集和堆放场所,委托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委托当地环卫部门对建材废料和建筑垃圾进行清运。加强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和保洁,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在服务区、收费站设置有生活垃圾箱,委托环卫部门定期外运处理。

(七)突发性事故环境风险应急防范措施

制定危险品车辆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响应程序和应急防范措施,针对不同危险品泄漏事故提出了具体的处置要求。

三、验收调查情况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无锡至张家港高速公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明:

(一)生态环境影响调查

1、经调查,本工程实际永久性征用土地5854.43亩,比环评时减少了606.97亩。本工程占用耕地3867.4亩,占沿线现有耕地总数的0.66%,人均减少耕地0.0061亩。本项目用地占当地土地比例比较小,不会改变当地的土地利用基本方式。

2、公路路基边坡采取以生态防护为主,工程防护为辅的防护措施,建设单位采用客土喷播或挂网客土喷播的方法进行植草护坡,选用砼预制块衬砌拱防护与绿化等防护形式结合,取得了很好的视觉和防护效果。

3、本项目的土方来源主要为两种,一种是河道综合整治的土方,另一种是施工单位自购,在沿线未设置集中取土坑,缓解了项目所在区域土地资源紧张问题。临时施工场地做到了及时清理、平整,并进行复垦再利用。临时施工便道部分改建为水泥道路,方便了沿线居民的出行。

4、该公路线形设计美观,服务区、收费站、互通区景观视觉良好,风格鲜明。公路中央分隔带、边坡等绿化景观效果良好,凸现了当地自然景观特色。

(二)声环境影响调查

1、目前锡张高速项目的车型比为大:中:小= 34.916.248.9,目前无锡至张家港高速公路平均车流量为18890pcu/d,达到环评初期车流量(25198 pcu/d)的75.0%

2、根据验收监测结果,在目前车流量下,沿线68处村庄敏感点昼夜等效声级均达标。

3、建设单位对翁更上、沿塘巷等34处敏感点共138户采取环境搬迁的措施,其中沿塘巷、杜家塘2处敏感点采取了整体搬迁的措施,彻底解决了距离公路较近的居民房屋受交通噪声影响的问题;对马桥、小西庄等35处声敏感点采取种植降噪林带措施,有效降低了交通噪声对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全线建设完成了乔灌结合的绿色通道,在敏感点周围,主要采取乔木、灌木密植的立体防护,经类比分析可以达到1-2dB的降噪效果,同时绿色林带具有良好的景观视觉效果。同时建设单位承诺在2014-2016年投入1350万元用于沿线声屏障的建设并制定了声屏障的建设计划。

(三)社会环境影响调查

因公路建设产生的征地拆迁、通行阻隔等社会影响问题,得到了较好地解决:

1、公路征用土地5854.43亩,临时占地1421.3亩,拆迁房屋建筑物计37.6万平方米。经调查,失去了部分土地的农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安排就业,生活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因耕地减少对区域农业经济造成的损失可从公路兴建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中得到补偿。拆迁住房的居民一般就近安置于乡镇附近,新址选择在交通、电力、通讯等较为便利的地方,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

2、为消除和减少阻隔影响,全线共设置了分离式立交18处,互通式立交8处,通道74处,平均每公里1.48处,很好地解决了与现有公路、沿线河流、乡村道路的交叉问题,满足了沿线居民出行和耕作的需要。人行通道的设置考虑方便现有的村镇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并与地方道路相衔接。同时高速公路施工期的临时便道大部分修整为水泥路,大大方便了沿线居民的出行。根据对沿线居民的调查表明,高速公路沿线通道布设合理,基本满足了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出行的需要。

(四)水环境、大气环境影响调查

1、水环境

1)施工期水环境污染防治。建设单位认真执行江苏省环保厅对该公路环境保护的批复意见,采取了有效措施,防止了工程施工对沿线水体的影响。

2)生活污水处理。锡张高速沿线7个收费站和1个服务区均设置专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且都已经正常使用,污水经过处理后全部用于绿化,不外排,未对当地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3)路(桥)面径流。本项目路基段取消了边沟排水,采用漫流方式。同时路基段鱼塘距离隔离栅5m以上距离,并设置了遮挡,路面径流不会进入到养殖水体中。优化桥面排水设计,在宛山荡大桥跨河段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同时在大桥两侧底部设置事故径流收集池,避免桥面径流和事故径流直接排入宛山荡。

4)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建设单位优化桥面排水设计,在宛山荡大桥跨河段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同时在大桥两侧底部设置事故径流收集池,经过缓冲处理后的尾水排放至不与宛山荡直接相连的小河沟,避免了尾水排放可能对宛山荡造成不利的影响,建设和运营单位积极落实了事故风险防范应急措施,制定了应急预案,加强了对运输车辆的监督,该公路试运营期未发生过危险品车辆泄漏、爆炸等事故。建设单位在宛山荡大桥两侧增设环保警示标志,提醒过往司机谨慎驾驶,预防敏感路段的车辆运输事故的发生。

5)公众调查。81.5%的群众认为公路施工对沿线水体影响轻微,部分群众认为公路施工对原有的灌溉水系有所影响。公路建设期注重了对沿线水环境的保护,运营期没有增加沿线水环境的污染负荷。

2、大气环境

1)施工期。建设单位加强了对施工期的粉尘控制,采取了洒水降尘等有效措施,地抑制了二次扬尘。

2)运营期。建设单位和运营单位加强了公路沿线的绿化种植和养护管理工作,以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五)环境管理状况调查

建设单位和运营单位高度重视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在开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交工验收阶段和运营阶段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成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组织落实了不同时期的生态保护、污水处理、隔声降噪等各项环保措施,全面贯彻落实环保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营的“三同时”制度要求

(六)公众意见调查结果

从公众意见结果表明,公众普遍认为本公路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