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荷都”的绿色品牌

发布时间:2014-05-05 00:00浏览次数:

中国荷花之都——金湖,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淮安、扬州、安徽滁州的两省三市交界处,上连洪泽湖、下接长江,被誉为苏北的“小江南”。县域面积约1394平方公里,水面就占1/3,淮河入江水道横穿腹地,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三湖环绕。持续的生态建设,金湖已成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推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示范县、国家生态示范区,也是中国荷文化之乡、中国荷文化传承基地、中国湖鲜美食之乡,享有“荷香飘万里、水运通天下”之美誉。
近年来,该县全面贯彻建设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围绕在苏北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县的奋斗目标,坚持把生态创建与加快经济发展、彰显荷都特色、提升群众幸福感相结合,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完善生态设施。 2013年5月金湖县被命名为省级生态县,同年10月通过国家级生态县技术评估。

坚持理念先行  在凝聚创建共识上下功夫

金湖县牢固树立“环境就是发展的战略资源、生态就是最宝贵的财富”理念,把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作为一项关乎未来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希望工程,一项百姓拥护、全民积极参与的民生工程,科学谋划、扎实推进。早在2007年,金湖县委、县政府就提出创建生态县的构想,编制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坚持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同等位置,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
强化创建领导。及时成立创建指挥部,县委书记亲自担任创建指挥部政委,县长任总指挥,县四套班子全体领导全部分工参与,并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凝聚创建共识。2010年12月,以“生态环保让金湖更美好”为主题,擂响冲刺生态创建的战鼓,专题召开了县委工作会议。2012年6月县委工作会议作出“率先全面达小康,率先建成生态县,奋力推动金湖实现新起点上的充分发展”的决定,全面动员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多次召开交办会、点评会、观摩会,强势推进。
广泛宣传发动。金湖县在新闻媒体开辟生态创建专栏,在城乡交通要道设立生态创建宣传标牌,多次邀请国家、省、市环保部门领导、专家和南京大学教授来金湖授课,开展党员冬训、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等生态创建专题培训,组织生态环保征文比赛、演讲、文艺表演等活动,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创建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积极加大对外宣传推介,举办了建设生态荷都(北京)座谈会、生态荷都(南京)汇报会等,《绿色水乡、明秀荷塘》、《来了、还想来的中国荷花之都》等200多篇稿件、影像被央视、人民日报、旅游卫视等媒体采用,《金湖“湖水文章”绿色盎然》、《创建生态城市、建设幸福金湖》等400多篇稿件在江苏卫视、《新华日报》等媒体刊播,全方位唱响生态荷都、美丽金湖品牌。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在全县家喻户晓,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得到显著提高。
形成创建合力。县政府每年都与各部门和各镇签订生态创建与环保目标责任状,每个镇都设立环境保护服务站,所有行政村都聘有环保监督员,形成了“政府统领、属地负责、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推动绿色转型  在增强创建支撑上练内功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金湖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环境生态化“五化同步”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少的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主导产业,坚决抵制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项目,抵制通过治理难以达标项目,抵制“五小”行业项目,抵制劳动密集型项目,抵制资源消耗项目。
坚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形成了优质水稻、优质水禽、优质水生蔬菜、优质水产品的“四优”生产格局,拥有204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有机食品、8个绿色食品品牌,“三品”生产面积占比江苏第一。
坚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建成万亩荷花荡、水上森林公园、白马湖生态渔村等生态旅游景点,形成了“赏金湖荷花、品生态美食”的生态旅游特色。
金湖县立足县域实际,按照“发展领先苏北,水平比肩苏中”目标定位,紧扣“扩量提升、充分发展”主题主线,抢抓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科学谋划了“一主四辅”发展战略,即打造提升一个精品主城区,繁荣发展淮安金湖经济开发生态新区,高效农业、文化生态旅游综合示范区,白马湖特色旅游、生态湿地保护区,现代农业、承接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辐射的功能区等四大辅助中心,努力建设长三角北部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水乡生态园林、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给自然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
坚持把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和衡量生态创建成效的根本标准和重要标尺,金湖县先后实施饮用水安全、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城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城乡公厕建设等一大批重点民生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宜居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省级生态县考核验收时,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率为92%,为全省最高值,在国家技术评估期间的民意调查中,群众满意率上升到99%,再创历史新高。
狠抓设施建设  在夯实创建基础上做文章

金湖县把生态环保设施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工程来抓,全面打响设施攻坚战。实施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先后投入1.8亿元,建成了日处理4万吨的城区污水处理厂和乡镇污水处理设施20多座,其中,日处理污水400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12座,实现了机关、学校、农贸市场、医院等“十个必接”,在全市率先推行镇级污水处理厂市场化运行,步入了规范化管理轨道。实施城乡垃圾收集处理工程。投资5300万元,建成国家一级标准的县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镇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4座,配备农村环境保洁员945名、垃圾运输车815辆,建成垃圾池(房)3349座,平均每9.2户家庭设立1个垃圾池(桶)。在苏北率先建成“组保洁、村收集、县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统筹处理体系,建立集村庄、河道、道路、绿化“四位一体”的农村环卫管理模式,实现了环卫管理长效化、城乡统筹运转常态化、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实施城乡饮用水安全工程。投资1.3亿元,建成日供水量达10万吨的第二自来水厂,实施城乡区域供水,对全县113个自来水厂的枯水期和丰水期饮水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建立并健全了饮用水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保障体系。实施环境监测预警工程。启动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先后建成县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大气自动监测站2座、水质自动监测站2个,新增环境空气PM2.5和重金属监测设备,形成了集大气自动站、水质自动站、污染源监控设施、重金属监测线为一体的环境监控预警体系,实现了对污染源、重金属、环境空气、水环境质量“实时在线监控”,建立了空气质量日报、预报制度。

建设优美环境  在提升创建品质上求突破

金湖县把天蓝、地绿、水清作为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直观感受的重要标志,对水、大气、土壤等基本生态圈进行治理,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大力推进美好城乡建设。
一是实施蓝天工程。扎实开展烟尘、机动车尾气、秸秆禁烧禁抛等专项整治,对480辆私家车、147辆出租车和部分单位执法车辆实行“油改气”,建成全省首批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
二是实施碧水工程。2010~2012年累计投资5001万元,疏浚县乡河道145条,整治村庄河塘182条(面)。实行“河长制”,对农村146条重点河道、685公里的河段实施长效管护,基本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镇镇碧水相连、村村净河环绕的人水和谐环境。
三是实施绿地工程。加快公园、道路、单位、居住区绿化步伐,重点抓好沿湖、沿河、沿路生态防护林和绿色镇、村建设,建成了一批生态廊道,实现农民公园(广场)全覆盖,农田林网化率达99%,成为省农村村庄绿化整体推进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0.5%。
四是实施宜居工程。深化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三城同创”,全方位打造“中国荷花之都”。坚持区域环境集中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与村庄整治联合推进,把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向农村延伸,先后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近11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9%,荣获全省“十一五”“农村无害化卫生改厕工作先进县”称号。县镇13所医院、30多个村卫生室和20多家诊所,实现了医疗废水处置系统覆盖到镇、医疗废物规范处理覆盖到村。实施村庄墙体立面出新和农贸市场、油田作业、废品收购点等重点整治工程,建成3个省级重点中心镇、3个省“三星级康居乡村”,1个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2个农民集中居住点新增进点建房3279户,862个村庄环境整治通过省级考核验收。
五是实施修复工程。坚守生态红线,对明确的3处重要湿地、2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个清水通道维护区、1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进行严格保护,累计面积达372.76平方公里。近两年,先后投入1.5亿元,完成3.2万亩的白马湖退养还湖工程,再现碧波荡漾、风光怡人的景观。投资1620万元,完成了造纸废液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生态修复工程。
六是实施细胞工程。全县11个镇中有9个镇建成国家级生态镇,119个行政村全部建成市级以上生态村,建成绿色学校44所、绿色社区18个。

加强环境监管  在巩固创建成效上出重拳

金湖县始终把严格执法、强力治污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注重抓源头、控过程、治末端,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和社会稳定。
一是严格环境准入。坚持“绿色招商”理念,严守环保“底线”和生态“红线”。先后劝退不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的亿元项目20多个、累计投资额达80多亿元,6年未审批过化工项目和“三高一资”项目。
二是严格环境监管。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管理,执行率达100%。严格工业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对全县224家企业实行绿、蓝、黄三级动态管理,同时在媒体上公布,并与银行征信系统联网。推动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先后有8家工业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11家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4家通过省循环经济项目认定。
三是严格环境执法。坚持以保护饮用水源、遏制行业污染为重点,以全面整治环境违法问题为抓手,扎实开展了化工生产企业、重金属、秸秆禁烧等专项整治行动,对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快处理、严处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