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断腕倒逼转型 刮骨疗伤重塑生态宜兴周铁镇实现华丽转身

发布时间:2014-05-05 00:00浏览次数:

裴焕良

 

“水从江苏宜兴市的丘陵地流出,经周铁镇汇向太湖。这个昔日污染严重的“化工之乡”,如今河水清清,白鹭蹁跹,获‘中国最佳人居范例奖’。”看着人民日报2月16日头版头条的这段导语,笔者感慨万千。这沉甸甸的荣誉,展示了生态文明在基层结出的新成果,呈现了宜兴市实施“产业、城镇、生态、文化”四轮驱动发展战略的新亮点,初步实现了5.8万周铁“水乡儿女”追求优美人居环境的新愿景。
  思路决定出路。周铁城镇临湖而筑,百姓濒水而居,周铁人民深深眷恋昔日的太湖美景,倍加呵护失而复得的宜居空间。回顾艰难历程,周铁之所以能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生态环境柳暗花明般的华丽“蜕变”,根本原因在于注重联系实际,坚持创新发展,以壮士断腕的坚强决心和刮骨疗伤的有力举措,倒逼转型发展,重塑生态美境。
  创新理念,目标牵引。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化工之乡”的生态“雾霾”和太湖水质危机的“阵痛”以及“治太”保源的特殊担当,激发出周铁人前所未有的环境自觉。如何借转型发展大势谋划周铁生态文明建设大局?镇委领导班子思考着解决三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一是宜兴加快转型发展周铁如何借势谋局?二是周铁转型发展的基石、方向、优势是什么?三是周铁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全镇上下深入思考和讨论形成共识,要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确立环保立镇、生态兴镇指导思想和生态宜居核心价值理念,从而使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真正进入镇委、政府的决策之中,进入全镇转型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之中,进入全镇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和行为规范之中。思想决定行动,全镇上下的共识为镇委果断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基础条件。为此,镇委决定继建成“全国环境优美镇”后,再争创“中国最佳人居范例奖”,引导全镇上下顺应转型发展大势,共建共享生态文明成果。
  创新思路,强力推进。创新实践需要创新思路来引领。争创“中国最佳人居范例奖”是个崭新课题,需要解放思想,开创思维,积极探索新的办法和举措来落实各项工作。为此,全镇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实际,重点在三个“点”上下功夫、求成效。一是突出重点。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对化工项目和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实施“一票否决”;持续整治化工行业,先后关停化工企业109家;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先后投入9700万元完成6期省“治太”项目,扎实推进控源截污、污水处理、河道清淤、生态修复等工程,强力整治镇域水环境。二是攻克难点。调优产业结构,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精细化工等优质产业集中,将化工企业降至总量的三分之一,引导逐步退出主导产业舞台;实施最严格污染排放标准,加快提升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水平,倒逼企业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开展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先行单位。三是打造亮点。先后投入1.2亿元,建成以湿地、公园、示范点为典型的52个生态亮点,形成了村村有公园、处处皆美景的生态景象。
  创新机制,全民参与。实践证明,用机制保障全民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一是以引导共建共管共享的公众参与机制。开展“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秀美家园”行动,引导全民自觉将生态建设元素有机融入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二是以确保生态成果常态呈现的长效管理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以完善镇级城市化管理体系为抓手,加强生态建设,积极构建环境管理新模式,建成令周铁“水乡”儿女们“居于此处不思出”的优美环境。三是以培育细胞工程的绿色创建机制。全镇共建成美丽乡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生态村、清洁生产企业和生态文明示范单位等50多个,使生态文明之花遍地盛开。         
(作者系宜兴市周铁镇委书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