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世界自然遗产效应 畅通“两山”理论转化通道 打造美丽江苏的亭湖经验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的核心区,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全面强化世界自然遗产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彰显地域特色,积极调整优化生态环境布局、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空间,同步推进亭湖区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品质”,进一步畅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为建设美丽江苏提供“亭湖经验”。
一份见证历史的环境质量新答卷
站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战决胜时刻,亭湖区生态环境系统全体干部职工更加自信、更有决心,让亭湖大地天蓝地绿水清,环境更优美,生态更宜人。
今年, 亭湖区环境质量持续向好。PM2.5平均浓度为32.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5%;优良天数比率为82.2%,同比增长5.15%。全区5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标,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断面有5个,比例为100 %;入海河流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并达到Ⅲ类水质考核要求。
成绩源于奋斗的艰辛,作为污染防治攻坚的主力军,亭湖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智慧和汗水奋斗在污染防治攻坚的主战场,脚步不停歇,永远在路上。
2016年以来,亭湖生态环境局连续四年荣获亭湖区年度绩效考核综合先进奖;2018年被亭湖区人大常委会表彰为人民代表满意政府部门;2019年获得盐城市生态环境局考核综合先进集体;连续被评为区、市、省级文明单位;获得盐城·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9年,亭湖生态环境局党总支被盐城市生态环境局党组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场气势如虹的污染防治攻坚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亭湖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爬坡过坎的攻坚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
问题是工作的导向,更是攻坚的方向。亭湖区始终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突破口,向污染宣战,向顽疾亮剑,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持续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开展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落实应急减排86家企业,制定“一企一策”管控方案,按预警和管控要求落实到位。构建网格化监测体系,2019年在全市率先建成57个微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今年在盐城市率先建成9个乡镇(街道)国标法六参数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并且实现了亭湖区乡镇(街道)全覆盖。加大秸秆“双禁”督查巡查力度,连续5年实现“零火点区”。建成区燃煤锅炉整治全覆盖,整治燃煤锅炉182台。开展建材行业、餐饮油烟专项整治,整治率分别为87.1%、90.2%。重点行业VOCs排放量较2015年减少121.25吨,削减73.6%。
不断强化水污染防治。全面实施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制定国省考断面达标保障方案。今年新建两个省考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全力抓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环境隐患整治。成立通榆河城东水厂断面水质达标攻坚领导小组,定期开展国省考断面水质监测。
积极推进土壤、危废等污染防治。
完成重点行业企业污染地块信息确认,完成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系统中疑似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核算。开展危险废物整治专项行动,对区域企业进行固废危废情况排查,摸清产废底数,已有145家企业(单位)纳入江苏省危险废物动态管理系统管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纳入区政府2020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行政村年底可达80%以上。
一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协奏曲
坚持依法依规监管,有力有效服务的方针,牢固树立“监管中服务、服务中监管”的理念,强化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严格的环境监管执法,为守法企业发展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开展污染防治设施环境安全专项整治,检查53家工业企业的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发现相关33个环境隐患已全部整改到位。开展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专项整治,对企业从已完成建设的项目、正在建设的项目、环境设施及风险评估三方面全面仔细排查,检查32家企业“三同时”落实情况,责令6家企业限期完成验收,对相关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立案查处。开展“散乱污”专项整治,按照关停取缔、整合搬迁、整治提升三种类型整治。全面推进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截至11月底,亭湖区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累计受理各类有效问题线索3967条,办结3919条,办结率达98.8%。
坚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作主旋律,服务市场主体解难题。环评审批严格高效,共审批服务项目71 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系统备案项目640 个。按时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童建明、刘清明、顾磊三人被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表彰。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激励企业持续改进环境行为,目前共有441家企业参加环境信用评价,其中蓝色企业440家,黑色企业1家,无红黄企业,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网站上每日更新评价结果。
( 周军 洪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