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将在两年内完成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一头头黑灰色的江豚,相伴嬉戏,一起一伏,岸边的市民惊叹不已,用手机拍摄出清晰的江豚画面。
江边远眺“江豚拜风”,绿道边偶遇河麂,石臼湖变身“天鹅湖”……在南京,这些野生动物们频频现身。南京的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毓秀一处,古今文明融贯一城,拥有森林、农田、湿地、灌丛、草地等多种生态系统,长期居住着长江江豚、中华虎凤蝶等80余种珍稀物种。为了更好地让动植物们“定居”,近期,南京将启动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为了让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更具系统性、专业性,摸清“家底”尤为重要。
珍稀物种在南京“安家”
为有效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摸清南京生物多样性家底,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2018年,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在浦口区和溧水区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试点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浦口区共发现陆生维管植物980种,陆生脊椎动物162种,陆生昆虫219种,水生生物391种,大型真菌141种,共计1893种,其中红色名录物种27种,受保护物种30种,外来入侵物种81种。
在溧水区发现了秤锤树、白鹤、小天鹅、白鹇、中华虎凤蝶、拉步甲等1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踪迹,其中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白鹇,首次在溧水区无想山区域发现,确认为该物种的最北分布记录。由于近年来捕捞强度过大和生态环境改变,野生马口鱼已十分稀缺,但是调查员们在溧水区无想寺水库及周边溪流发现了马口鱼踪迹,这些生物物种的发现也印证着溧水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依托本底调查成果,溧水区积极组织编制了《南京市溧水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在溧水区划定了12个优先区域,提出了7个优先领域、25个优先行动和21个优先项目,成为未来10年溧水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
南京将花两年时间对本土动植物“摸底”
今年,南京市将启动面向全市范围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摸家底、建网络、定对策。
据南京市生态环境局生态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南京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预计2年内完成,将对全南京市30块样地、1100余条样线和9000余个样方进行野外实地调查、物种鉴定和威胁因素分析等,这些地块包含了市民们耳熟能详的紫金山、老山、栖霞山、方山、汤山、牛首山、石臼湖、玄武湖、金牛湖、绿水湾、龙袍湿地、新济洲等关键的生态空间管控区及风景名胜区等。目前调查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即将正式启动现场调查工作。
“通过本项重点工作,有望全面摸清南京市的生物多样性本底,掌握长江江豚、中华虎凤蝶、震旦鸦雀等地方特色物种的数量及分布情况,从而构建南京市环境指示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册,为南京市珍稀濒危物种等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监测和保护策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生态处处长徐天骄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