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为底,绘就美丽宜居生态画卷

发布时间:2022-10-20 10:23浏览次数:

洪泽湖畔数万只白鹭觅食翱翔,太湖上游滆湖首现“水下森林”,阳山桃乡书写新时代“桃花源记”,运河沿岸“城市伤疤”变成湿地公园……金秋十月,江苏大地处处可见美丽的风景。这份美丽,不仅源于山水田园的诗情画意,更缘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成为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在将宏伟蓝图绘就成现实图景的过程中,满怀豪情的奋斗者在江苏大地绘就“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画卷。让我们聆听他们的心声,记录下他们的二十大时光。

让“好风景”变“好钱景”

金秋时节,行走在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胡庄镇史庄村,村路整洁、移步换景。村民史根银说:“村里的环境就一个字,美!”

近年来,胡庄镇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农村综合环境整治等一批重点工程,让乡村开启“美颜”模式。

“今年镇‘新春第一会’聚焦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拿出320多万元,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激励村(社区)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胡庄镇党委书记何强告诉记者,该镇每月举办集中观摩“大比武”活动,通过实地看、现场评,每月列榜单、季度抢红旗,全面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热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胡庄镇刘元村党总支书记刘建华说,自己既是参与者,更是见证者。“我们村今年连续三个季度全镇人居环境考核排在前列,获得‘流动红旗’,村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把“好风景”变成“好钱景”,胡庄镇依托刘元、薛垛、赵市等村居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位于刘元村的合家欢家庭农场,集苗木花卉、果蔬种植、农副产品生产销售、餐饮、户外拓展、农业观光于一体。“生态环境好,农场出售的散养鸡、鸡蛋广受欢迎。”农场主郭美娟说,每逢节假日,前来开展团建、亲子游的学校和家庭很多。

今年前9个月,胡庄镇农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8.7%;上半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美丽经济”有力推动强村富民同频共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给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胡庄镇镇长李晓娟说,将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加快整合各类资源,致力“五大振兴”,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让“空心村”变“桃花源”

10月18日下午,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觅桃季文化茶空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谷正拿着梳理好的新一轮群众意见,与美丽农居建设项目总设计师就新居门窗的样式与结构进行会商。

“16号大家一起收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心潮澎湃,都憧憬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蓝图。”张谷告诉记者,适逢桃源村下辖自然村山南头村推进美丽农居建设,村民们热情高涨,纷纷建言献策,他整理好村民们的意见后,第一时间与项目负责人面对面敲定建设细节。“二十大报告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村里一定会营造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让大家过上更加幸福红火的日子!”

以前的山南头自然村房屋闲置荒废,空心化严重。如何让破败的村庄焕发生机?张谷把目光瞄向了发展现代农文旅产业,第一步便是盘活闲置的宅基地和农房。他带领村干部逐户走访,广泛听取民情民愿,按照“一户一策”逐个谈判。有了群众的支持,张谷又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构建起村集体牵头、公司综合运营、村民个性化联动的发展模式,整体打造融合原乡记忆、文旅功能和文创民艺为一体的新型村落。

一边规划,一边建设,在山南头,已经建成的饭店、民宿、艺术工作室等人气越来越旺。根据最新的美丽农居项目规划,初心学堂、锡西革命陈列室、画家创作室等正在一一建起,村里还将利用流转农房的部分土地建设“幸福小院”,让老年村民享受公寓式养老生活。

近年来,桃源村共流转闲置农房约5500平方米,打造17个文旅项目,实现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村级稳定收入从2009年并村之初的不足40万元,跃升至2021年的近500万元,人均收入从1.4万元增至7万元。“村党支部打出先锋领航、产业融合、乡村治理‘三张牌’,让只有38亩工业用地的桃源村打破了‘无工不富’的藩篱,走出了一条乡村致富的新路子。”张谷骄傲地说。

做桃源村“当家人”的第13年,张谷有了更“高端”的设想。今年以来,他积极与省农科院和各大农业院校联络,策划利用现有资源,建设水蜜桃专家工作站、劳模工作室等,吸引各类人才进驻,让桃源村成为年轻人和创客的聚集地。

“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美丽农居’向‘美丽经济’的蝶变。”张谷说,下阶段,桃源村将以更强的决心、更高的要求、更实的举措,确保高质量完成山南头美丽农居建设,走出一条“党建强、产业兴、村民富”的桃源新路径。

古运河水映照幸福生活

“江山就是人民,绘成你胸中的景象,为了千秋伟业,为了时代华章,前赴后继、铸就辉煌……”19日上午9点,沐浴着秋阳,扬州杉湾花园社区老年合唱团的10余名团员在团长张其凯带领下,来到三湾古运河畔齐唱《领航》。“这几天,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我们倍感振奋,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张其凯说,十年前大家所在的这个地方还是个人人避之不及的“脏乱湾”,如今这里空气清新、景色宜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坐落于此,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老百姓越活越滋润。

杉湾花园社区位于扬州市东南片区,与三湾景区仅一路之隔。“上世纪80年代,这里属于重工业区,聚集了80多家化工企业,烟尘满天飘、污水河里排,垃圾成堆、蚊蝇乱飞,居民家里几乎不敢开窗户。”杉湾花园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王康说,变化从2013年开始,党和政府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扬州按照“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念,搬迁化工企业,对运河三湾段开展河道疏浚、驳岸改造等工程。2017年9月,三湾全新亮相,昔日的“城市伤疤”一变成为风景秀丽的湿地公园,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大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些年来,三湾“蝶变”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样本。“杉湾花园是扬州东南片区最大的拆迁安置小区,住户大多是原先的村民,其长期劳作习惯导致小区内一再出现毁绿种菜的情况,影响小区环境卫生和整体形象。”王康介绍,这些年,社区持续开展整治行动,对社区内部两条河流马泊河和工农河进行了河道清淤、驳岸美化;实施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小区补栽绿植,新增停车位70余个;开展楼栋外立面亮化工程……由里及外,社区“颜值”和“品质”越来越高。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湾视察后,社区居民内心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促使他们更加自觉主动地保护生态、保护大运河。”王康说,居民们逐渐认同自己从“村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精气神越来越好。

“如今外地游客争相到访参观,随着三湾非遗文化园一期、二期建成,健康驿站不断建设完善,居民生活品质将有质的飞跃。”王康告诉记者,这些年,大学南路的贯通拉近了扬州东南片区与主城区的距离,周边还新建学校、商超、医养联合体,一个个新楼盘也拔地而起……古运河边,社区居民畅享越来越舒适便捷的幸福生活。

万鸟翔集“点睛”湿地之美

10月19日清晨,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溧河洼地区,数万只白鹭在此觅食、翱翔,不远处的浅滩上芦苇荡旁,许多鸟类爱好者不时按动快门,记录着眼前美丽壮观的景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鸟类爱好者姚绍明告诉记者,追寻珍稀鸟类的足迹,各地鸟类爱好者来到泗洪,二十大报告中的这段话,让他们格外有感触。

两条细长的尾羽、灵动轻巧的身姿……姚绍明指着远处一只正在草丛里优雅散步的小鸟告诉记者:“这是‘白红寿带’,在2012年就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而现在,它们已经是大家的‘老朋友’了。”

近年来,随着泗洪县生态环境稳步向好,震旦鸦雀、东方黑鹳、寿带鸟等珍稀鸟类重新活跃起来。最新观测数据显示,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鸟类226种,而1997年成立湿地保护区时鸟类仅146种,净增加80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泗洪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青介绍,泗洪县拥有洪泽湖40%的水域以及江苏省最大的淡水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全国首批被命名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也是江淮生态经济带“绿心”的核心区域。立足独特资源禀赋,泗洪县以“生态+农业+旅游+文化”发展模式,探索打造独具特色的水上生态牧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富民增收。

“在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认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今后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明确。”李青介绍,泗洪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绿色发展,充分挖掘沿湖5个乡镇水利、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资源禀赋,依托洪泽湖生态岸线、S330产业通道,开展“一廊五镇·百里湖湾”规划编制,奋力打造“湿地湖湾大美典范”,彰显大湖湿地生态之美、乡村振兴活力之美、文旅休闲魅力之美。

采煤塌陷地,如今貌若潘安

“欢迎来到美丽的潘安湖,小心别碰头,请不要在船上随意走动……”金秋十月,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上波光粼粼,湖畔码头,船娘朱雪宁站在船头招呼游客,抛锚、推杆、转动舵盘,在她娴熟的操作下,游船慢慢驶向开阔的湖面。

微风轻拂,绮丽多姿的湖光水色、色彩斑斓的千亩池杉林,随着船行被一点点推到了游客眼前,朱雪宁心情格外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让我感到无比振奋。”

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采煤塌陷后的疮痍之地,平均塌陷程度达4米、耕地常年积水2.4平方公里,村庄房屋几近损毁。外出务工,成为朱雪宁等多数矿工子女无奈的选择。2010年起,徐州对这里进行生态修复,潘安湖的“湖龄”也始于这一年,自此,塌陷地的土壤得以重构,大大小小的“坑塘”变成了水上公园,荒芜渐渐被葱茏所代替。 2012年,朱雪宁回到家乡时惊奇地发现,一个美丽的湿地公园出现在家门口,她当即决定留在家里,成为景区最年轻的船娘。平日里,朱雪宁在潘安湖湿地公园开游船,休息时便在景区做导游,月收入超过5000元。10年的开船生涯,她习惯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也愈发离不开这份心爱的工作。

近年来,潘安湖相继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等,年均接待游客百万人次,依靠“绿水青山”吃上“旅游饭”的村民们再也不愿离开。船行湖中央,一群群雀鸟在碧波上翩跹。“生态好,鸟自来,去年这里飞来一群小天鹅,足足50多只,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拍摄。”朱雪宁说,要把潘安湖人与自然相得益彰的故事,讲给更多游客听。如今的潘安湖,坐拥大小19座湿地岛屿,30余种一、二级野生动物,约100万平方米花卉植物,200多个鸟类品种,是名副其实的生物王国。

湖里朱雪宁驾着游船,岸上的孙歌尧则在奶奶经营的香包工作室里忙活。孙歌尧的奶奶王秀英,是当地有名的香包手艺人,带领马庄村及周边上百人学习制作香包。 2020年大学毕业后,孙歌尧回到家乡帮奶奶经营香包生意,开网店、直播带货、设计新款式和配色,让传统中药香包融入时尚元素。去年,马庄村销售香包800余万元,带动周边3000余人就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指明了新方向。”潘安湖风景区管理处处长鹿存益表示,接下来将一体化推动潘安湖、马庄村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牢牢端稳“生态碗”。

清淤禁捕后,长出“水下森林”

金秋十月,泛舟滆湖,湖光潋滟,两米深处水草摇曳、鱼翔水中,尽收眼帘。滆湖今年首现的51万平方米“水下森林”刷屏网络,成为常州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

滆湖位于太湖上游,是太湖一道重要生态屏障。为改善滆湖水质,常州投入275亿元,累计实施沿岸污染源整治工程、湖体环保清淤项目、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等50个项目,不断筑牢绿色生态基底。

“这真是一个激荡人心的时代!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同事们一致表示,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扎根一线、脚踏实地,坚持‘守水有责、守水尽责’,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在滆湖生态清淤试点工程现场,武进区水利局工作人员虞金凯介绍说,清淤主体工程已进入尾声,完成清淤71.2万立方米,工人正在有序进行淤泥固化作业,项目预计年底完工。

“党的好政策带来幸福生活,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曾经的滆湖渔民高建明上岸后当起“兼职护渔员”,清断桩、找沉船、查设施、看监控,用行动改善湖区环境、协助维护禁捕退捕秩序。“与以前起早贪黑在湖上讨生活相比,这份工作更稳定安逸。”高建明表示,“湖里的鱼多了,鸟儿也来安家。节假日还有很多市民来湖边拍照‘打卡’,以前从没见过。”

常州“一盘棋”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围绕滆湖、长荡湖推进的“两湖”创新区,是常州市建设长三角生态中轴的引领区。常州市生态环境局系统开展水生态、水资源、水污染“三水共治”,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倍感振奋,同时深感重任在肩。”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顾晓彬表示,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增创绿色发展优势,推动蓝绿空间占比达70%以上,打造水清岸绿、空气常新、净土丰饶、鱼水和谐、留住乡愁的水韵“两湖”。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