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全省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会议
为推进“十四五”期间全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控污减排,促进水环境持续改善,3月18日,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全省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会议,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秦亚东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播放了南通海安市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专题片,介绍了海安市农田退水治理四种模式:
一是高标准农田生态化灌排系统,以2100亩低标准农田为基础,每700亩建设一条自嵌式植生生态排水沟,形成生态缓冲带。灌溉期时农田中多余退水通过生态排水沟进入退水回收装置。农田排水通过生态排水沟中的水生作物净化吸附后再排出。在生态排水沟末端建有一个退水回收装置,回收有机质等含量高的水,通过管道将这部分水输送到渠首进行循环利用,有效减少尾水污染,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田生态改善有机结合,促进农田整体生态环境改善。
二是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工程,在里下河地区和重点断面周边打造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工程,串联畅通周边各个河道,并在支流与干流交汇处建设闸控体系,形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封闭水系。将农田退水排入有闸控的支流,支流中的水再引入农田进行灌溉。闸控处于关闭状态时,农田退水被暂时拦截生态缓冲净化。再次灌溉时支流内的退水经过提水泵站重新流入到农田中,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有效减轻农田退水对主干河道的影响。
三是农田退水导流生态修复,在河道两侧建设30-50米宽生态缓冲带,拦截农业面源污染,试点建设农田退水生态排水系统,将稻田退水优先导流至有闸控的支流,无闸控的支流建闸或者建设低位拦水坝。支流中有序种植2种及以上水生植物或实施生态浮岛,重构水生态系统,提高河流净化地表径流功能,恢复河流生命力。对于桑园、蔬菜等旱作物农田,在沿河一侧建设不低于20cm的围堰,确保整治范围内汛期农田地表径流不入河。
四是改变传统耕种方式,创新种植管理手段,化“零”为“整”,鼓励种植大户承包,统一耕种,方便管理的同时也减少了化肥农药施用量;化“散”为“精”,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侧深施肥,实现精准施肥;化“多”为“少”,减少直播水稻面积,从而减少氮磷含量极高的泡田水;化“旧”为“新”,改变传统的秸秆还田,推行循环利用新模式,降低秸秆还田量。
秦亚东强调:
一要深刻认识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的重要意义。开展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二要充分认清当前面临的紧迫形势。进入新发展阶段,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农田退水问题已成为影响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三要认真抓好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各项工作落实。要切实履行好属地管理、行业主管和统一监管的工作责任。统筹部署安排,聚焦国省考断面、饮用水源地等重点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工作,同时加强监测预警和监督指导。加强组织保障,加大资金支持,坚持奖惩并重,全力推动改造项目有序开展。
本次会议以视频方式召开,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土壤生态环境处、生态环境监测处、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局、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省环保集团、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在主会场参会;各设区市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所辖生态环境派出机构负责人在分会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