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首次!“青吴嘉”三地将联合创设生态修复基地

发布时间:2022-07-25 10:53浏览次数:

环境有价,损害担责,为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助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青吴嘉”三地将首次联合创设生态修复基地。

近日,经上海市青浦区、苏州市吴江区和嘉兴市嘉善县三地检察机关共同确定,将首次联合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创设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基地。

根据《关于长三角生态环境一体化示范区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联合基地工作意见》,三地将联合成立的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基地包括三个片区:

青浦”最江南”公益诉讼创新实践基地(青浦区金泽镇)

吴江区生态环境公益保护基地(平望四河汇集区域)

嘉善长三角一体化公益诉讼创新实践基地(嘉善县水务集团丁栅水厂,范围包括太浦河、长白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所在区域)

三地协作共建  可实现异地生态修复

京杭大运河与老运河、太浦河、頔塘河在平望汇集,成为了苏州“运河十景”之一。平望四河汇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基地由碳汇林项目片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片区、增殖放流片区和绿化养护片区四个片区组成。

吴江区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许剑峰介绍,将创设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承担方式,让破坏生态环境的赔偿义务人采用货币赔偿、劳役代偿和其他替代修复方式在修复基地进行生态修复,形成集预防、惩治、修复、教育、宣传为一体的生态环境立体防护网。例如,赔偿义务人可以通过购买可增殖放流的鱼苗进行放流,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责任。

“三地的修复基地可以进行协作共建,赔偿义务人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青吴嘉”三地选择一基地进行生态修复。”许剑峰解释。

据了解,平望四河汇集碳汇林项目占地约92000平方米,位于太浦河两岸,主要以种植水杉为主。为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碳汇林项目还对外进行开放,在未来,企业可以通过参与该项目获得碳排放、碳汇信用等指标;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碳汇购买”的方式种植、领养树木,以抵消在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值,获得“绿色证书”。

数字赋能提升修复质效 三地协作织牢生态守护网

为提升协同办案能力,三地还将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推进示范区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等跨部门大数据协同办案,实现案件数据和办案信息网上移送、网上办理、网上监督。

通过公益诉讼卫星遥感办案系统、无人机3D建模以及公益诉讼实验室和快检中心等数字技术场景应用,提升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赔偿工作质效。

如何更好地守护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生态绿”?2019年以来,三地一直在进行探索。

例如,为保护太浦河流域生态环境,三地检察机关建立了公益诉讼协作机制,联合行政部门开展巡航巡察、水质监测、增殖放流等工作,并在全国率先探索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在水环境和渔业资源公益诉讼保护中的实践应用。

针对三地禁渔政策不统一、部分水域非法捕捞频发的现象,三地联合出台了《环淀山湖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方案》,通过检察建议积极推动三地农业部门统一禁渔期与禁渔区。

据统计,自三地检察协作机制开展以来,三地检察机关共排查和办理公益诉讼线索、案件300多件,其中近三分之一涉及生态水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2021年,三地检察机关联合三地农业部门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向太浦河投放鱼苗18万余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