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赏菊觅茶时,记得添衣润燥、防御大雾

发布时间:2023-10-08 10:15浏览次数:

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第五个节气。此后,气温下降,少雨干燥,晨露更凉。

寒露之时,鸿雁南迁,菊花盛开,人们可觅秋茶,吃芝麻,秋钓边。但随着天气转凉,还应注意添衣保暖,防范大雾和烟霾天气。

寒气更盛,秋意渐浓

寒露节气始于10月上旬末,10月下旬结束。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继续南移,北半球阳光照射的角度开始明显倾斜,地面所接收的太阳热量比夏季显著减少,冷空气的势力范围所造成的影响,有时可以扩展到华南。北方东北、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

寒露至,添衣暖足不添愁。谚语“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生动反映出此时天气的寒冷,人们已不能像以前那样赤脚趟水过河或下田。

与节气对应,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深秋将至,最后一批鸿雁南迁,雀鸟不再活跃,海边蛤蜊涌现,菊花竞相开放。

唐代诗人元稹曾将这一景象写入诗中: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兴化垛田是赏菊的好去处。在这里,垛与垛之间各不相连,形同海岛,被称为“千岛之乡”。秋风拂过,可与亲朋好友驾舟穿行其中,一览金色菊花海,捕捉一抹秋色,体会“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的诗意。

觅茶品蟹,养阴润燥

“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暮秋时节,若调养不当,人体易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秋燥症状。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理论,此时人们需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平衡饮食五味,并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防治咽干口燥等症。

老南京有喝“寒露茶”的习惯。其茶叶为每年寒露的前三天或后四天采摘而来,又称“正秋茶”,暖身暖胃,有甘醇清香之味。

此外,恰逢菊花盛开,用菊花泡茶、酿酒,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之效。

寒露前后,虾蟹繁多。每年此时,阳澄湖边都会收获一批大闸蟹,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江南一带有在寒露时节听昆曲、蒸螃蟹的习俗,以舒筋益气、理胃消食。

如今,阳澄湖不止有蟹,还有一片“水下森林”。2021年,苏州市实施阳澄湖万亩水生植被修复试点项目,在阳澄湖生态退化区水域撒播繁殖体库或移植水生植物,构建异龄复层多物种多季相组合的群落类型。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项目恢复阳澄湖历史本地种10种,水生植物物种数均值由恢复前2种增加至6种。恢复区沉水植被盖度增加,水体透明度均值由恢复前0.68米提高至0.96米,9个恢复区水体总磷均值由恢复前的0.064mg/L(Ⅳ类)降低至0.042mg/L。

大雾、烟霾天气易发

10月,气温下降明显,每当遇到秋雨,空气中丰沛的水汽很快达到饱和,有时出现雨雾混合或者雨后大雾的情况,降低能见度。夜间则更为多见。

此外,受高压控制,大气层结稳定,在连日无风的情况下,聚集在城市中的汽车尾气和工厂排出废气、粉尘不易扩散,会形成烟霾天气,如果空气中湿度大还会形成雾、霾混合天气。

因此,在出行时,应关注空气质量预报,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室外锻炼或大运动量活动。若不得不外出时,需注意加强自我保护,佩戴好口罩,携带湿巾,随时清洁。回家后,及时脱掉外衣,洗脸、洗手、洗口鼻,减少污染。同时,尽量不戴隐形眼镜,避免眼部过敏或被感染。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