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生产方式改革
连云港实现粮食安全和生态环保双赢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0浏览次数:

江苏是全国率先控减直播稻的粮食大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则是全省改直播稻为机插秧先行示范县。省市县联动、同向发力的稻作生产方式改革,正对江苏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产生长远影响。

东海县因地制宜、系统推进,从种植结构调整、秸秆离田、农田退水循环再利用三个方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直播稻改机插秧  农业面源污染源头减量

直播稻需要泡田,产生大量含氮磷因子的农田退水,减少直播稻种植是农田退水源头减量的关键。

2023年,东海县突出重点,加强水稻机插秧社会化服务,在平明镇、房山镇、黄川镇、石榴街道、张湾乡统筹布点,建设江苏东海水稻工厂化育秧工程项目。育秧工厂项目分为“一个中心、四个工厂”,配有育秧基地1300亩。全县育秧5亩以上的社会化服务主体196家,投入育秧流水线195条。

其中东海县农发集团采取“县农发+大户+散户”的社会化服务模式,推广集中育秧面积6000亩,平明、房山、黄川和石榴4家育秧工厂已建设完成并投产,安装自动化育秧流水线39条,平明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为全省最大的机械化育秧中心,占地面积23.57亩,建设规划7300平方米育秧工厂,工厂内安装自动化水稻育秧流水线10条,配有300亩育秧基地,育苗期实行智能化管控,育秧中心可满足东海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示范园及周边农户水稻种植育秧需求。

东海县今年完成非直播稻60万亩,较去年压减30万亩。

在海州区的岗埠农场,最高峰时有1万多亩直播稻,每年减少2000亩左右,目前已经实现100%机插稻。农场还开展机插秧与直播稻对比试验,让大家更有直观感受和对比。

统计显示,机插秧苗成本高于直播稻种,但化肥、除草所需费用低于直播稻。实际产量上,直播稻比机插稻每亩产量低100—150斤左右;出米率上,直播稻比机插稻低3—5个百分点,米质也有显著区别。

完善收储用体系,推动秸秆离田“五化”

秸秆处理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治理的薄弱环节。秸秆离田实际操作中,堆场无处安放、秸秆去向、秸秆离田农户没有补贴缺少积极性都是难题。

东海县创新工作方法,利用闲置土地建设秸秆堆场,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补贴600余万元,推动秸秆离田“五化”,即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

目前,东海县秸秆收储用体系逐步完善,全县建成秸秆收储场112个,形成秸秆离田、加工、销售产业链,减少直播稻泡田时稻秆腐熟产生的污水。全县有营业执照、加工场所、生产人员及制度、两千吨以上规模、稳定销售渠道的“五有”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合作社)26个,基本形成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组织及农户参与、乡镇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储运体系。今年夏季,东海县秸秆离田收储面积达32.4万亩。

退水回用,创新稻田生态管控

农田退水等面源污染是当前江苏省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东海县加大蔷薇河等重点河道周边土地规模流转力度,集中机插秧,减少稻田退水对水源河道污染。围绕全县重点河流,利用现有水利沟渠设施,多方投入2亿多元,建设71个农田退水循环利用试点,配套临时泵站279台,通过精准管控田间水层,闸控农田退水,将本应排掉的农田“肥水”回用于农田灌溉,既节水节电,又减少稻田中氮磷肥流失。2022年以来,东海县通过退水回用,节约农田灌溉用水6000万立方米。由于退水不外排,县域内汛期河道水质污染时长从2021年的4个月,缩短至2023年的1.5个月。今年1—7月,东海县7个国考断面平均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下游蔷薇河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岗埠农场建设高标准农田生态净化灌排系统、河岸共治、尾水循环利用、实施源头减量等措施,紧抓“不直排、不入河、再循环”三个关键环节,通过“生态沟渠+”治理模式开展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基本构建起农田退水循环利用体系。今年夏种期农田灌溉“首泡水”得到有效利用,可减少农田退水1700万方,电费和用水人工费分别减少30%、50%,不仅节约水资源,还大大减轻农田退水对海州区淮沭新河、鲁兰河、马河水质影响,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

江苏省《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加强农田退水治理的具体目标:推广“退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养分再利用”的种植模式,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应明确生态化改造措施。2024年底前,一、二级保护区取消直播稻种植,推进直播稻改机插秧。

江苏省稻作制度改革与农业生态保护的融合创新,正像一粒种子,由连云港生根、发芽,再播撒向更广袤的土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