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携手合作,共寻绿色之路

发布时间:2023-11-03 10:26浏览次数:

近日,第七届中德环境论坛在苏州市太仓市举行。中德环境论坛由中德两国政府共同发起,旨在促进中德两国生态环境部门政策交流、企业及学术机构合作。

作为中国的友好合作伙伴,多年来,德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积极同中国加强交流合作,并在本国不断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循环经济。

凝聚共识,深化中德友好合作

中国与德国交往历史悠久,两国曾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碳等方面多次进行交流,签署《中德环境标志互认合作协议》《关于加强中德环境伙伴关系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关于建立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的谅解备忘录》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在互惠背景下,两国各地交往密切。以江苏省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就开始了与德国巴符州、北威州等友好省州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交流合作。自与德国北威州建立良好关系以来,德方已资助江苏省生态环保系统多名环境管理、技术人员赴北威州进行为期一年到一年半的工作研修,学习德国的先进环境管理理念和技术。

目前,中德形成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如首个中外双边合作的生态园区——中德生态园引入德国被动房技术,在保证人体舒适性的同时,实现节能减碳。据悉,生态园的被动房技术中心每年可节约一次能耗13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664吨。

能源转型,助力可持续发展

2021年5月,德国联邦政府内阁通过新《气候保护法》,提出到2045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近年来,德国多措并举,加快能源绿色转型,重视可持续发展。以今年为例:4月,德国关闭最后三座核电站,彻底结束“核电时代”;5月,德国太阳能行业协会(BSW Solar)称,德国已安装超过300万套太阳能发电系统,其光伏总装机容量超过70吉瓦。借此,该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可以满足其10%以上的电力需求;7月,德国政府通过新版《国家氢能战略》。该战略称,到2030年德国在氢能技术的领先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产品供应将覆盖从生产(如电解槽)到各类应用(如燃料电池技术)的氢能技术全价值链;9月,德国议会投票通过“德国建筑能源法案(GEG)”,规定从2024年起,要求每个新安装的供暖系统必须达到至少65%的可再生能源贡献比例,力推可再生能源使用。

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早在1904年,德国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最早实施垃圾分类的国家。在垃圾资源利用方面,德国也走在世界前列。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德国共回收了3.369亿吨的垃圾,回收率高达81.9%。

将垃圾山变为能源之丘、景观公园,是德国高效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的一个典型案例。据中国环境报此前报道,德国汉堡易北河畔的一座人工山曾是二战轰炸建筑瓦砾的堆场,后又被用于堆积工业废料和城市垃圾。2011年,当地政府在山上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并将垃圾产生的废液所携带的热量收集起来,为办公室供暖,同时,在山顶建长廊,供人们观赏汉堡全景。

在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德国还在继续探索,中国也将继续与德国展开合作交流,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