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四省党报联动聚焦“长江大保护”
跟随“微笑天使”畅游净美长江

发布时间:2023-03-10 10:01浏览次数:

2023年03月10日  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与2017年1012头相比,5年数量增加23.42%,年均增长率为4.3%。而此前,2006年第一次科考普查数量为1800头,2012年第二次普查数量为1045头。前后对比,江豚数量曲线止跌回升,实现了历史性转折。通报上述数据的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表示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并将其作为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的标志之一。 

全国两会期间,新华日报联合安徽日报、江西日报、湖北日报,跟随一只只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呵护的长江江豚,感受它们的自由和快乐,也通过连线长江流域四省代表委员,共同了解流域内为保护长江、留住“微笑”而付出的努力。

    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佘才高代表:  跨省协同立法,保护“微笑天使”

新华日报记者 陈月飞 

 去年10月24日,国际淡水豚日,南京市鼓楼区的长江江面上,出现了长江江豚游弋的身影。这些长江“微笑天使”们不知道,一部跨省区域协同、专为它们定制的新法规当天起正式实施,无论它们上游至安徽马鞍山还是下游到江苏镇江,都在法规保护范围。 

 去年9月,苏皖两省人大常委会同步批准由南京、镇江、马鞍山三市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龙翔评价说:“决定的出台,既是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具体举措,也是维护长江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新实践,为今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跨行政区域协同立法蹚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参与立法的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佘才高对这次全国首例单一物种流域性区域协同立法的前前后后历历在目,对南京市和江苏省保护长江、守护环境的努力如数家珍。 

 “随着长江大保护的实施,以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推进,长江江豚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暂时得到了遏制,但极度濒危状况尚未改变。”佘才高依然记得江苏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南京晓庄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李朝晖的介绍。他回忆,南京之所以牵头启动江豚保护立法,是因为南京、镇江、马鞍山三市所辖江段虽仅占长江干流总长度的4%,却汇集了约100头长江江豚,占长江干流江豚数量的22%,占整个长江流域江豚总量的10%。作为水生哺乳动物,长江江豚喜欢在开阔平缓的流域成对或者成群活动,活动半径在二三十公里。南京、镇江、马鞍山相隔不远,江豚经常“串门”,必须通过协同立法,构建多层次多维度跨行政区域的保护体系,才能实现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保护。 

如何进行制度设计,要广泛听取各方建议。在佘才高眼中,常年观察、监测、记录长江江豚活动情况的志愿者,无论是对江豚保护还是对立法,贡献都不小。比如,多次参加长江江豚救助行动的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提出“在保护区之外的其他水域建立保护小区”等建议,就为立法提供了有益借鉴。 

佘才高也多次参加沿江调研,特别是一次与来自苏皖两省三市的全国、省、市三级人大代表一起、长达10小时的“沉浸式”跨省域深度调研,让他记忆犹新。从安徽马鞍山芦苇江湾到江苏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从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到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代表们边实地察看保护情况,边深入探讨立法条文的可行性。  作为交通行业代表,佘才高对跨江通道可能影响长江江豚及其生境的问题十分关注。最终,被形象称为“豚评”的条款列入法规,条款规定,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要求进行专题论证,落实避让、减缓、补偿、重建等保护措施。“有了这一法规性要求后,今后在哪建桥梁、通隧道,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长江江豚的保护,从制度上为‘微笑天使’留下一方安全的生存空间。”佘才高说。 

长江大保护的流域性,要求以法治方式保护长江必须加强一体协同。作为连任的全国人大代表,佘才高履职期间既专注交通领域,也关注生态环保。他积极参加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调研视察工作,也高度关注《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等法规制定,尤其对江苏全国人大代表们连续两届4次建言、为长江保护法立法贡献江苏智慧印象深刻。 

 2014年、2016年、2017年,江苏全国人大代表3次联名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建议尽快制定长江水环境保护法。2017年底,全国人大环资委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建议将长江保护立法列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2018年3月,江苏32名全国人大代表继续联名提出此项议案。2021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施行,江苏结合省情实际对立法工作提出的建议,在其中有多处体现。

   马鞍山市委书记袁方代表:  护碧水东流 绘生态画卷

安徽日报记者 范孝东 夏胜为 

长江江豚被誉为“微笑天使”。曾经,长江里很难见到江豚的身影。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变化。在全国人大代表、马鞍山市委书记袁方看来,这种变化的最直观体现,就是江水的“清澈度”和江豚的“能见度”大幅提升。科考结果显示,2022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比2017年增加23.42%,5年年均增长4.3%。这是长江流域各省市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有马鞍山的一份贡献。 

过度捕鱼是江豚生存的最大威胁。袁方表示,保护江豚首先要从治渔开始,推进渔民上岸。2019年,马鞍山市用3个月时间拆解各类渔船5651条,在全国率先实现对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禁渔禁捕,退捕渔民过上了“有房住、有工作、有社保、有学上、心情舒畅”的生活。 

 “去年10月,马鞍山、南京、镇江三市人大常委会,联合作出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这是全国首次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袁方介绍,为了巩固禁渔禁捕成果,马鞍山市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海事等多部门协同,建立长江生态法庭和驻长江检察室,强化对非法捕捞、非法运输、非法销售的全链条打击。 

禁渔禁捕以来,长江马鞍山段的鱼类规模、资源密度分别达到禁渔前的1.5倍和2倍,长江刀鱼种群恢复到禁渔前的4倍,老百姓经常拍到江豚戏水的动人场景。 

 “长江是江豚的家,保护江豚根本上是要保护修复长江的生态环境。”袁方表示,近年来,马鞍山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把治渔与治污、治岸统筹起来、一体推进,展现了“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生动图景。 

据介绍,马鞍山市一方面下大力气抓治污,扎实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尾矿库污染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另一方面,下真功夫抓治岸,实施长江岸线综合整治,推动向山矿区生态修复和绿色转型发展,长江东岸实现了从“滨江不见江”到“城市生态客厅”的美丽蝶变,薛家洼、浮沙圩、凹山矿坑经过整治成为生态公园,吸引市民游客竞相“打卡”。 

大江奔流,自江西入安徽,经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在江淮大地蜿蜒416公里,滔滔东去,素有“八百里皖江”之称。2018年起,安徽省把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列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实施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分级管控措施;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打响“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让产业变“绿”,让“绿”变产业。 

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2022年,安徽省长江流域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4.8%,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水中国宝长江江豚逐嬉皖江,鸟类国宝东方白鹳展翅巢湖。 

安徽省将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推进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实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推进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在线监测设施建设,落实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推动建立并实施长江干流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等,守护一江碧水东流。

   九江市委副书记蒋文定代表:  巩固转折性成就,争做绿色发展示范生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卞 晔 

 大江流日夜,春山绿两岸。 

 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到长江上、中、下游调研,主持召开座谈会,深刻阐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辩证关系和战略考量。 

 九江,襟江带湖,是江西省唯一沿长江设区市。江西省152公里的长江岸线,均在九江市境内。 

 自2020年到九江工作以来,全国人大代表、九江市委副书记蒋文定十分关注长江大保护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及‘长江十年禁渔’,体现了党中央对长江大保护的高度重视。”蒋文定表示,作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指标物种和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长江江豚的保护对九江尤为重要,“2018年时,长江江豚总数约为1000头,其中鄱阳湖就有457头。”  近年来,九江市坚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要求,精心组织抓好江豚保护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政策。 

“我们创建了2所‘守护江豚示范学校’,全面提升社会江豚保护意识。同时,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建立护豚队,并实施增殖放流。”蒋文定介绍,近两年,九江市在长江和鄱阳湖累计放流四大家鱼、棘胸蛙、胭脂鱼、黄颡鱼等各苗种夏花和冬片4亿尾以上,极大丰富了江豚食物来源。 

九江市湖口县与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中心合作,为江豚科普教育、救助迁徙、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科学指导,基本做到“服务有专家、救助有力量、报告按程序”;此外,该县投资2.5亿元建设了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中心,江豚保护能力和保护水平显著提升。  “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和长江十年禁渔的全面实施,长江、鄱阳湖九江水域水生生物生境呈现转折性变化。”蒋文定欣喜地告诉记者,近年来,鄱阳湖多年不见的鳤鱼回来了,长江江豚出现频次大幅增加。2022年科考数据显示,鄱阳湖长江江豚数量增至492头,实现了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 

不单是保护长江水生生物,长江岸线的变迁也是近年来九江市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要求的历史见证。  九江市整合水利、生态、农业、林业多方治理资金,以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升级版为抓手,大力开展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设施建设,推进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近3年,九江市整体拆除码头46座,规范提升码头等项目76座,对沿江1公里范围内37家小化工企业全部关停退出,累计腾出岸线4645米,拆除建筑物2.3万余平方米,复绿面积10余万平方米。“目前,一条集‘守护长江、美化长江、展示长江’于一体的沿江生态廊道在九江已基本成型,长江江西段岸线颜值显著提高。”蒋文定说。 

 2019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支持江西九江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的意见》。“我们将巩固好转折性成就,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争做绿色发展示范生。”蒋文定同时建议,国家层面设立更多绿色发展基金,引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领域,引导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节能改造;健全细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推动实现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用水权等环境权益便捷交易,促进减碳降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童金南委员:设立公众“长江日” 深化长江大保护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宏斌 实习生 熊以琳 

 2月28日,一条喜讯传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达1249头,实现了历史性的止跌回升。这条喜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长江大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目前,长江大保护正持续向纵深推进。如何进一步唤起全社会的长江大保护意识?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童金南建议,设立公众“长江日”,深化长江大保护。 

童金南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长江流域覆盖11个省市,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流域内各地发展不平衡,长江既流经经济发达的长三角,也流经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省份;既流经国土空间中的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也流经重要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和生物保护区。长江流域人口总量已大大超过亚马孙河、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江河流域人口的总和,人口密度达到500人/平方公里以上,远超世界其他大河流域。由此可见,长江大保护不仅关乎广大流域区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而且对于世界大河流域人类主导的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童金南说,长江流域是一个人地复杂的巨系统,长江大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着眼于全流域的一体化保护,既需要法律、行政、科技等多手段共同发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长期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批科技工作者在长江流域开展各种科研工作,一直关注长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在人类活动下所发生的变化,认为国家及时出台的长江大保护政策措施,尤其长江保护法的出台,有力地保护了长江生态环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研团队经多年观察认为,近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尤其是长江主流域的保护工作落实基本到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发现一个需要引起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即长江大保护在政府层面得到重视,而部分群众(甚至有些基层干部)保护长江的意识还不强。 

童金南认为,没有广大公众的参与,没有公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离开广大公众对长江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监督和抵制,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双赢”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大量实践表明,如果公众和社会都行动起来,人人都自觉参与和践行生态保护,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化转变,将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作用将胜过政府投入。 

如何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调动全民保护长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此,童金南建议国家为长江设立一个专门的节日——“长江日”。他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设立“长江日”,旨在通过开展有组织的、统一时间的公众活动,调动广大民众参与保护母亲河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通过“长江日”活动,为长江大保护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共促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长江日”活动的具体内容,童金南表示,应当包括: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有关长江的科学知识、长江与中华民族的关系、长江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长江的环境现状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在长江大保护中的意义等;动员沿江广大民众参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如组织沿江群众到江边进行垃圾清理,开展河、湖清淤活动等;在每年的“长江日”发布《长江生态环境现状年度报告书》。

                                                                                                                                                                                                  (新华日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