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打造生态三品牌提升城市“含金量”
2022年空气质量达到历史最优水平,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双达标

发布时间:2023-03-28 09:29浏览次数:

“蒹葭一望暮苍苍,长荡湖头烟水长。”据江苏省常州市观鸟爱好者群体常州自然观察团2023年2月发布的《长荡湖湿地鸟类观察》,2022年,长荡湖湿地共观测到鸟种18目53科222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白鹤、东方白鹳、黑脸琵鹭、黄胸鹀和青头潜鸭。相比2021年,观测到的总鸟种数略有上升。

“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近年来,常州市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不断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新图景。”常州市生态环境局生态文明建设处处长倪小明说。

打好“三大保卫战”,迎来环境质量改善的历史性突破

2023年1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给常州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充分肯定2022年常州市为全省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作出的突出贡献。

常州市委、市政府在复信中表示,全市将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为高水平建设美丽中国省域范例贡献常州力量。

两封信的背后,是常州环境质量改善取得的新的历史性突破。

2022年,常州坚持迎“蓝”而上,空气质量达到历史最优水平:PM2.5浓度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是全省唯一一个空气质量五项主要指标全部改善的城市,其中二氧化氮、臭氧改善率全省第一,PM2.5、PM10、优良天数比率改善率全省第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11.1%。

同时,常州坚持向“水”而生,2022年,全市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双达标,Ⅱ类水质同比提升25.5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省第一;主要入湖河道总磷、总氮均值分别同比下降11.8%、13.1%,洮滆两湖总磷分别同比下降18.1%、12.3%,太湖治理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2022年,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农业面源治理得到有效推进,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92.3%,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8万亩。

绿色转型,让城市发展“含金量”更足

新年伊始,常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新能源之都建设推进大会,对打造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进行了全面部署。建设新能源之都,常州已蓬勃成势。目前全市新能源领域形成“发电、存储、输送、应用”产业闭环,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五,产值超5000亿元。

高歌猛进的新能源之都建设,助力常州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转型的“含金量”。2022年,常州工业产值总量首次突破两万亿元,跃居全省第三。其中,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产业均实现同比增长。在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2022年,全市新增光伏装机容量24.53万千瓦,全年累计发电155.37万千瓦。

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全市全面落实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30条政策,积极培育14家省级“绿色发展领军企业”、22家省级“绿色工厂”,促进工业稳增长、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同时,全面推进“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2022年整治提升“危污乱散低”企业2569家、盘活批而未供土地1.3万亩、低效用地再开发2.5万亩,获批全省唯一“危污乱散低”出清资源配置改革试点。

随着钟楼区被命名为第五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之一,常州市各辖市区均跻身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行列。通过多年努力,“生态绿城”已经发展为常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重要名片。

2022年,常州市继续坚持以“为城乡持续增强生态功能、为市民提供更多绿色产品”为核心,扩绿641.5亩。生态绿城项目建设使得自然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净化环境等生态功能和碳汇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同时为常州市民提供了一批优质生态产品,让“处处皆绿,人人可享”的幸福宜居绿色生活触手可及。

固本强基,推动环境治理能力跃上新台阶

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常州具有重大意义。

2022年,紧扣环境治理能力提升,常州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体系。2022年10月,《常州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正式出炉,对全市未来3年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目标任务进行了详细部署。

在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方面,2022年,常州市持续提升非现场监管能力,在12个工业园区上下风向建成24个环境空气VOCs站点和380个微站点,完成2844家排污单位自动监测监控联网和397个秸秆焚烧视频监控联网,建成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一体化平台并完成试运行。

2023年,常州市生态环境工作将着力打造三个品牌。一是“生态中轴”品牌。围绕“两湖”创新区建设,将“两湖”地区打造成长三角生态中轴的引领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区;深化“美丽岸线”建设,系统实施长江岸线风貌整治、沿线支流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标志性大运河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积极推进溧阳天目湖湖群等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是“工业绿岛”品牌。以“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为契机,牵头做好电镀、涂料行业整治提升,重点推进4个电镀表面处理园区、3个印染集聚区、2个至3个涂料集聚区以及孟河喷涂“绿岛”、横林地板“绿链”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全省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的工业绿岛常州范例。

三是“无废城市”品牌。以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五大类固体废物为重点,构建“无废城市”建设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特别是结合新能源之都建设目标,提前布局谋划动力电池回收再生利用产业,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无废循环发展产业链。 (中国环境报  宋佳 冯胜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