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草”为墨,绘好太湖生态画卷
“我们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搞不好就不是‘金山银山’,反而成了亏钱买卖。”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尤为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举了太湖治理的例子,对环境更美提出更高标准、更严要求。
太湖是苏州重要的生态资源,更是实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生态保障。江苏省苏州环境监测中心始终将太湖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作为重中之重的核心工作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建立了一支目标明确、技术创新、服务高效的水生植物监测队伍。2022年,通过遥感监测、无人机监测与地面调查结合模拟实验的方式,对太湖水生植物生长分布现状开展了全面调查,形成了“空天地”一体化水生植物监测与评估能力,为建设美丽太湖提供决策支撑。
“考虑到太湖水域面积广阔,水生植物分布情况复杂,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研究和测试,结合无人机验证,为太湖‘量身定做’了一套水生植物提取模型。”苏州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监测技术人员介绍,利用遥感技术从宏观角度对太湖水生植物分布情况开展整体监测,发现东太湖与胥湖湾是目前太湖水生植物主要集中分布的区域。
“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好多穿下水裤的人在浅水附近捞水草,一问才知道是环保(苏州环境监测中心)的人来调查的。”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
通过对太湖水生植物开展生物多样性“地毯式”地面调查,苏州环境监测中心获取了大量宝贵的太湖水生植物种群结构、生长状况等数据,形成了太湖水生植物分类图谱。经调查,太湖现有水生植物16科28属32种(不包括人工引入景观种和微生境的偶见种),浮叶植物主要分布在东太湖水域,以菱、荇菜为优势种;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在胥湖湾水域,以马来眼子菜、苦草、穗状狐尾藻、黑藻为优势种;挺水植物主要分布在东太湖沿岸区,以芦苇、芦荻为优势种。
苏州环境监测中心还构建了人工微型水陆生态模拟系统,对活体植物开展包括种间竞争、生物毒性在内的各项实验。研究发现本土水生植物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对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的危害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今年,苏州环境监测中心将以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太湖新图景为目标,探索建立以“三站一岛”为链、“两湖一河”为面的“+生态”监测研究体系,以“穷源竟委”的心态磨练意志,以“事不避难”的干劲锤炼本领,建立对太湖水生植物的生态贡献与本土物种稳定性的评估能力,助力太湖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