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实录 |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召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3-06-13 11:06浏览次数:

 

2023年6月12日上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有关情况,在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中开展的主要工作、取得成效,并就下一步重点工作进行解读。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王燕枫,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陆建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节能与综合利用处三级调研员王琰,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城管局副局长杨诚刚,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蒋建兴,省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处长刘海东,省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监督管理中心主任钱亚洲出席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提问。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处副处长朱滨主持新闻发布会。

朱滨: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布会。

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建设美丽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党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以高起点、高站位、高标准,努力探索江苏特色的建设路径,力争“无废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主要介绍我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总体情况。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王燕枫,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陆建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节能与综合利用处三级调研员王琰,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城管局副局长杨诚刚,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蒋建兴,省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处长刘海东,省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监督管理中心主任钱亚洲。受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言人尹荣尧委托,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由我主持。我是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处副处长朱滨。

首先,请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王燕枫就我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向大家进行介绍。

王燕枫: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我谨代表省生态环境厅,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江苏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次发布会的主题是“无废城市”建设。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我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总体情况。

“无废城市”是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通过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旨在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目标。

建设“无废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22年1月,经省政府常务会审议,我省率先启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在生态环境部的大力支持下,9个设区市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因地制宜、创新驱动、齐抓共管,我省“无废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我们的做法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夯实系统谋划“总基石”。

一是高位部署建机制。2022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5个方面18项重点工作。2022年6月,配套出台《江苏省“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引导地方科学设计“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在省攻坚办增设由省生态环境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和农业农村厅等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指导各地有序开展建设,对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组织会商。

二是科学规划开好局。编制高质量实施方案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基础。我们以此为切入点,组织专家50余人次深入一线帮扶,指导地方立足本地实际科学设计“无废”蓝图。同时,制定了《江苏省设区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质量评估工作细则》,将考核结果纳入对地方污染防治攻坚成效考核内容。目前,各地均高质量完成实施方案编制任务,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作出表率。

三是上下联动强推进。5月,我厅制定了《2023年度“无废城市”建设重点工作计划》,从推进重点任务、加快探索创新等方面指导各地下大力气真抓实干,工作成效纳入设区市生态环境局年度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内容。此外,各地将“无废城市”建设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工程项目清单落实情况纳入各县区、部门污染防治攻坚成效考核内容,确保各项任务落地生效。

第二,推行绿色低碳,提升发展内在“驱动力”。

一是在工业绿色生产方面,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要求,各地加快实施钢铁、化工等行业绿色化改造,推动炉渣、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源头减量,2022年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8%。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我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推荐数量居全国前列。推进工业“绿岛”建设,全省多家一般工业固废智能转运中心投产运行,全省范围内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小量危险废物收集体系,基本实现实验室危废收运处全覆盖。补齐危废处置能力短板,截至2022年底,已建成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97座,总能力269.4万吨/年。

二是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支持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动以太仓东林村为代表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因地制宜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离田收储利用,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优化畜禽养殖区域布局,持续开展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整省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工作机制,全省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8.6%。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全省涉农乡镇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实现全覆盖。

三是在践行绿色生活方面,修订出台《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印发《关于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指导意见》。截至2022年底,全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小区约1.9万个,覆盖率约80%,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8.6万吨/日、厨余垃圾能力达1.2万吨/日;全省建成建筑垃圾年资源化利用能力100万吨以上规模的项目共24个、总能力达到3300万吨,基本形成了“工程渣土回填利用、拆除垃圾和工程垃圾资源化利用、装修垃圾分选处置利用、工程泥浆干化再利用”的分类处理体系。

第三,突出区域特色,下好创新示范“先手棋”。

一是“无废园区”建设。准确把握全省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固废管理新动向,我们先行选择环境风险较高的化工园区开展“无废园区”建设。4月,出台《江苏省“无废园区”(化工园区)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在张家港组织全省生态环境部门和化工园区召开现场推进会。通过“无废园区”建设,可全方位落实园区固危废管理主体责任,推动实现以园区为单元最大限度源头减量、利用处置不出园区,减少跨区域转移风险。

二是“无废集团”建设。我省钢铁、医药等行业固危废产生量大、种类多、委外转移量大,我们以“无废集团”建设为抓手,探索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实施路径,凝练形成钢铁、医药固危废环境管理指南,全面提升行业固危废治理精准化和管理规范化水平。目前,沙钢集团、扬子江药业等龙头企业正在开展“无废集团”建设相关工作。

三是“无废运河”建设。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以大运河为载体弘扬“无废文化”理念,扬州、淮安、宿迁等地正在开展“无废运河”建设试点工作,重点从打造清洁航运模式、强化流域生态整治、建设“无废景区”等方面构建“部门协作流域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正着手制定省域“无废运河”建设工作方案,统筹推进建设高颜值的生态长廊。

四是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根据示范区建设“一年试点、三年成型、五年成熟”的总体安排,环太湖三市按照“全区域、全种类、全收集、全处理、全利用”的总体要求,培育了多项多源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产业,建成了“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等为代表的一批示范项目,可为全省乃至全国有机废弃物协同收运及处理利用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第四,加强全面保障,用足政策导向“工具箱”。

一是制度建设。稳步推动省固废条例修订工作。省固废条例修订已列入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预备项目,我们已形成草案初稿。条例修订将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创新做法转化为行政法规,可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完善固废标准体系建设。我们制定了《“十四五”固体废物生态环境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方案》,出台了《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置技术规范 通则》等4项地方标准,初步形成“1+N”标准体系,标准的完善将进一步筑牢固危废环境管理根基。

二是资金保障。财政资金支持方面,今年印发的《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入库申报指南》,明确将“无废城市”建设项目纳入省级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各地共申请相关项目8个,总投资6亿元。绿色金融支持方面,加大“环保贷”“环保担”对“无废城市”建设项目的投入,“环保贷”已完成授信项目30个,放款金额5.8亿元;“环保担”已成功实施担保项目3个,担保融资金额12.3亿元。

三是考核激励。建立考核体系。为科学量化各地建设成效,我们制定了《江苏省“无废城市”建设成效评估办法》(初稿),对排名靠前的设区市政府给予通报表扬。建立奖励机制。正会同省财政厅制定《江苏省“无废城市”建设奖励办法》,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一定奖励,有效调动地方工作积极性。

四是宣传引导。5月,我厅印发了《2023年度“无废城市”建设宣传方案》,省市联动全方位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以“无废细胞”创建为主题,结合六五环境日,各地纷纷组织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四进”活动,提升公众对“无废城市”建设成效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以媒体宣传为抓手,在中国环境报、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以及中国无废城市建设等新媒体,共发表宣传报道50余篇,营造了“无废城市”建设浓厚氛围。

各位媒体朋友们,“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不断迭代升级、螺旋上升、滚动推进的长期工作。我们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要求,持续探索“无废城市”建设特色路径,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贡献更多“江苏智慧”!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也欢迎各位媒体朋友继续支持、关注生态环境工作。

朱滨:谢谢王燕枫总工程师的介绍。下面,各位记者朋友可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

新华日报记者:《江苏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方案》提出“聚焦转型升级,持续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格局”的主要任务,请问:在加快绿色园区建设、推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方面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谢谢!

陆建康: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从三个方面回答您的问题。

一是组织开展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部署,围绕盐城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总体定位,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意见》(苏发〔2022〕30号),按照意见精神,我委积极支持盐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创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化改造、产业循环型组合,提升资源能源产出效率,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积极支持盐城市“无废城市”建设,逐步实现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主要农业废旧物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全面提升、危险废物全面安全管控。积极支持盐城市探索以退役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废旧动力电池等为重点品种的综合利用,推广使用资源综合利用产品。

二是深化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建设内涵。围绕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产业发展、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政策保障等方面,深入实施《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委积极推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南京、无锡、扬州三市入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名单,三市人民政府分别印发了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了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目标、重点任务等,并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推进实施。到2025年,三市实现废旧物资回收网络规模化、网络化、数字化城镇全覆盖、农村基本覆盖,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三是注重平台建设。我委按照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和自主可控“465”现代产业集群的战略要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服务国家和省重大战略任务及重点工程实施目标,组织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组建设立“省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创新平台。积极支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五大类固体废物治理,借力省级创新平台,集成创新科技治理体系,探索建立协同监管体系,提高“无废城市”建设质量。谢谢大家!

南京晨报记者:近期,省委书记信长星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调研,指出省工信厅作为全省工业和信息化行业管理部门,要深刻领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意义、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全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注入强大动能。请省工信厅介绍开展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所做工作。

王琰: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就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我从以下两个方面简要回答您的问题。

一、狠抓工业节能降碳

制定印发《2023年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工作要点》,会同相关部门推动落实,稳妥有序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突出重点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多措并举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2021年和2022年,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6.8%和3.8%,今年一季度同比下降4%。一是狠抓节能技改。制定实施《江苏省工业领域节能技改行动计划(2022—2025年)》,摸排梳理建立重点节能技改项目清单204项,总投资近400亿元,节能量约350万吨标煤(截至去年底,已建成83项,完成投资约182亿元)。二是开展能效对标。修订41个产品(工序)能耗限额地方标准,构建全国领先的能耗标准体系。印发江苏省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达标水平,发布5个行业20个小类单位产品能耗基准水平和标杆水平,组织相关行业重点企业摸排现有产能装置能效水平现状,开展对标活动,提出能效升级改造方案。梳理最新的在建拟建项目清单207项,合计节能量306万吨标准煤。三是组织开展公益性节能诊断。去年共组织22个服务机构为6家重点用能企业全面节能诊断、114家中小专精特新企业专项节能诊断,为企业节能挖潜、降本增效提出建议方案。四是加强节能监察。2022年对冶金、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82家企业执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31个数据中心能效水平、155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执行法规标准及落实节能审查意见等开展专项监察。

二、积极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把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协同推进落实工业节能、节水、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各项措施。一是开展绿色制造单位建设。建立梯次培育机制和绿色工厂培育库,按照规范的标准体系要求,指导企业和园区从产品全生命周期和生产制造全过程全面提升绿色制造水平。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49家、绿色园区20家、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32家,省级绿色工厂584家,推动持续保持并不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二是开展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重点支持电子电器、纺织、机械装备、汽车及配件、轻工等行业企业,围绕轻量化、低碳化、循环化、数字化等重点方向开展绿色设计,拉动全链条绿色产品供给体系建设,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协同升级。累计入选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3家。三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废旧动力电池等新兴固废回收利用,2021年,全省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1.2亿多吨,综合利用率达94.1%。加强再生资源利用规范管理,现有工信部规范企业共计95家(其中废钢82家、废电池5家)。四是加强工业节水。组织开展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推荐,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提升工业水资源集约节约水平。钢铁、纺织、造纸行业的6家企业入选国家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名单。与水利厅等部门联合开展节水型园区创建,新增省级节水型园区9家。谢谢大家。

省广电总台融媒体中心记者:我们留意到,近期省生态环境厅出台了《江苏省“无废园区”(化工园区)建设工作方案(试行)》,我省现有23家化工园区通过认定复核,请问开展“无废园区”建设有哪些考核指标,为完成这些指标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刘海东: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来简要介绍我省“无废园区”建设总体情况。

一、背景情况

2022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苏政办发〔2022〕2号),提出“开展‘无废园区’建设,鼓励园区企业内、企业间和产业间物料闭路循环,实现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将“无废园区”建设探索创新任务交由我厅承担。

化工行业固危废管理一直是我们环境监管工作的重点难点领域。近年来,我省通过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活动,园区固体废物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但固危废产生量大、利用处置能力存在结构性短板、无序转入转出等问题仍然突出。“十四五”时期,我们以化工园区为重点,以“一体化管理”思路试行开展“无废园区”建设,推动固体废物在企业内、企业间和区域内高效配置,促进固危废源头减量、最大化利用,就地就近处置,探索“无废园区”建设新模式,可助推园区高质量发展。

二、指标要求

为指导化工园区实现“无废园区”建设要求,我们提出:到2025年,园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逐年下降;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运体系覆盖率达到100%、收集率达到80%以上,在设区市内综合利用率逐年增长;危险废物在园区内综合利用率逐年增长,焚烧处置的危险废物在园区内消纳率原则上应达到60%以上,焚烧填埋处置的在设区市内消纳率原则上应达到80%以上,飞灰、化工废盐综合利用率显著增长,最大限度做到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不出园区。

三、主要任务

为实现上述指标要求,各化工园区应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推进源头减量替代。园区层面加强固废治理与园区规划、产业结构优化等深度融合,促进项目间协同发展。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措施,推广低废产生的工艺和原料,有效降低工业固废产生量。二是完善收运贮体系。园区层面配套固体废物集中贮存场所、分拣中心等“绿岛”设施,完善小量、特殊类别危废收集体系。企业层面建立健全一般工业固废分类收集、规范贮存管理体系。鼓励经营单位探索建立危废智能共享包装体系,实施差异化收集托管服务。三是拓宽资源化利用路径。园区层面从项目引进、居间协调、统筹布局等方面促进固危废就地就近利用处置。企业层面通过“点对点”利用豁免管理、设施共享等,推动高值固废在企业内、企业间梯级利用和交换使用。四是优化利用处置能力。园区层面开展固体废物产生量与利用处置能力及设施运行情况评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聚焦飞灰、废盐等特殊类别固废资源化利用,推进园区能力匹配化发展。企业层面鼓励经营单位面向园区产废单位开展环保管家服务,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五是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园区层面在环保机构、环境监察、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形成保障能力,提升监管效能。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建立与园区管委会监管协作及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在项目审批、技术咨询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

四、保障措施

为确保“无废园区”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重点从以下三方面提供保障。一是压实园区管理机构固废集中管理职责。园区管理机构作为“无废园区”建设的责任主体,要认真梳理园区固体废物管理现状,按照《“无废园区”建设指标解释说明及措施指引》要求,因地制宜推进落实本方案中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二是增强“无废园区”品牌含金量。根据《“无废园区”建设指标评估细则》,省生态环境厅分别于2024年、2025年开展中期评估和综合评估,对在指标完成、模式建设、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园区,给予通报表扬和资金奖励。三是出台配套扶持政策。项目支持方面,将一般工业固废集中收集贮存项目纳入省环境基础设施“绿岛”支持范围。管理创新方面,对环境风险低的危废在园区内利用处置给予运输豁免试点;对废有机溶剂等产量大、回收价值高的液体类危废在企业间长期定向利用处置给予管道输运豁免试点;共享利用设施由园区负责日常监管,“点对点”定向利用按国家相关要求实行许可证豁免管理。

4月,我省启动“无废园区”建设以来,各地高度重视,徐州、连云港等地组织召开了启动会,部署开展了前期工作,后续我厅将持续指导地方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有关工作。谢谢大家。

中国改革报记者:刚刚,王燕枫总工程师提到,目前全省范围内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小量危险废物集中收集体系,基本实现实验室危险废物收运处全覆盖,请生态环境厅介绍一下具体采取了哪些做法?谢谢!

钱亚洲: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长期以来,我省小量危险废物管理存在诸多难题:一是数量多、管理难。据统计,2022年全省申报10吨以下产废企业达41729家,占全省申报企业总数(53869家)的77.4%。因企业规模小、人手不足,造成管理不规范,甚至一些社会源产生的危险废物因多种原因还未监管到位,存在一定环境和安全风险隐患。二是分布广、收集难。小量产废单位分布点多面广、种类杂,装运效率低,收集困难。三是价格高、处置难。小量产废企业因缺少规模效应,在市场议价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单位处置价格明显高于市场同类危险废物价格水平。四是成分杂、委托难。实验室危险废物多为化学反应后的残余物、各类药品试剂的混合物,成分复杂,收集处置过程中安全风险较大,部分处置单位服务意愿不强,导致实验室危险废物一定程度存在委托处置难的问题。

为破解上述难题,有效打通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小微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我厅积极推进小量危险废物集中收集体系建设,培育收集单位和网络为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提供收转处服务,实现规范收集处置,有效防范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推进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

一是完善机制体制,实现小微收集范围全覆盖。省厅先后三次发文推进小量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工作,以年产危险废物总量10吨以下的小微企业作为收集对象,要求试点单位具有专业环境技术人员、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和管理制度及相应的分析检测能力。尤其是2021年出台《江苏省危险废物集中收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在全国率先推行小量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实现“申报、收集、转运、利用、处置一体化服务,服务区域、收集种类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省已有97家小微收集单位投入运行并均已纳入省全生命周期系统管理,基本满足全省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需求。

二是多措并举,推动形成便捷高效的收处体系。通过调研帮扶、召开现场会、培育典型等方式指导督促各地加强统筹协调,明确小微收集单位规划布局,扫除收集区域和种类覆盖盲区,优化审批流程,加快收集体系建设。我厅要求收集单位采用信息化手段记录所收集危险废物的种类、来源、数量、贮存和去向等信息,实现所收集危险废物的信息化追溯。如省环保集团开发了高校实验室危险废物收运信息化系统,形成危险废物日常申报、扫码下单、线上接单、分配派单、智能称重、并包等功能,集成收集转移台账、仓储监控、数据分析等管理功能,实现危险废物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如江阴市锦绣江南公司创新地采用了“两个替代”——“智能收集设备替代危险废物仓库,信息化监管系统替代手工申报台账”方法,实现对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的全智能收运、全过程留痕,全规范监管。一方面,有效解决小微企业对危险废物“不会管”“难管理”问题,另一方面,有效解决小量危废“出路难”“价格高”问题。以江阴为例,该市小微危险废物集中收处平台的企业数量达到2743家,使用智能桶2500个,累计收集危险废物2700余吨,初步测算,按照每家企业每年节省危险废物处置费用五千到一万元,合计为企业节约成本一千多万元。

三是部门合作,开展全社会摸底调查。结合省危险废物专项整治,联合省教育厅、科技厅、市场监管局及省环保集团对全省小微企业和各类实验室危险废物进行排查摸底,纳入系统管理的小微企业数量大幅增长。截至目前,服务小微产废单位3.2万家,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4万家,尤其是将游离在监管外的2.2万家小微企业纳入收集体系监管,大大降低了环境安全风险。根据省委、省政府做好兜底服务的要求,省环保集团小微收集平台今年已为省内34所高校、105所中学提供了实验室危险废物一体化收处规范化服务,累计收处量超3400吨,占全省高校产废量80%以上,实验室危险废物收处价格下降一半左右。

四是延伸技术服务,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针对产废企业规模小、人手不足、管理不规范的情况,我厅鼓励收集单位为小微企业提供危险废物管理方面的延伸服务,推动小微企业提升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水平。如省环保集团小微收集平台建立了危险废物源头分类、规范收集包装、快速安全转运等各环节的一整套规范技术服务流程,并主动延伸服务,指导企业和高校做好贮存点、规章制度、台账记录的规范化设置和管理。为规范全省97家小微收集企业的技术服务行为,我厅联合省环保集团编制了《实验室及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运处一体化服务标准体系》,并邀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结合《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要求,对标准体系进行专项指导。

下一步,我厅将进一步推进小微收集体系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服务小微企业,有效防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谢谢大家!

现代快报记者:请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我们注意到我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中,提出重点加强五大类固体废物治理,其中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主要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牵头负责。请问,目前为止,江苏城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治理现状如何?谢谢!

杨诚刚:谢谢您的提问,也谢谢各位媒体朋友对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关心。我简要回答一下。

我省城市垃圾按照“大分流、细分类”的体系进行治理,“大分流”就是将城市生活源固体废物分为“餐厨垃圾(废弃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园林绿化和农贸市场等有机易腐垃圾”,“细分类”就是将其中的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近年来,我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的部署要求,以提升终端处理设施能力为重点,以完善收集运输体系为基础,因地制宜、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面。从2017年开始,我省各市、县(市)全面推进垃圾分类,逐步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分类系统。截至2022年底,全省开展垃圾分类的小区约1.9万个,覆盖率约80%,其中南京、苏州及所辖市、徐州等城市已经实现居民小区全覆盖,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成效在住房城乡建设部评估中位居第一档、位列全国大城市中第3名。共建成运行大件家具拆解和可回收物分拣中心284座,各县(市、区)同步配套设置了有害垃圾归集点,设区市共配备了7800多辆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收运车辆,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相匹配的运输网络正逐步建立健全。共建成运行垃圾焚烧处理设施66座,日处理能力达8.62万吨,形成了“焚烧处理、填埋应急”的格局,2022年全省共处理生活垃圾2779.3万吨(日均7.61万吨),焚烧处理量2747.4万吨,基本实现了原生垃圾零填埋;共建成厨余垃圾处理设施58座,日处理能力达1.2万吨,其中餐厨垃圾实现了县以上城市处理全覆盖。

建筑垃圾治理方面。印发《关于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指导意见》,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成品住房和绿色建筑等,着力转变工程建设生产组织模式,有效减少工程建设过程建筑垃圾产生和排放。截至2022年底,全省新建建筑装配化比例达39.4%,新建城镇建筑绿色建筑比例超过99%。

积极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省建成年资源化利用能力100万吨以上规模的项目共24个、总能力达到3300万吨,加上小型和移动式设施,构建了能力适度超前的设施体系;建成装修垃圾处理项目共47个、年处理能力760万吨;设置渣土调剂消纳场共200多处。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了“工程渣土回填利用、拆除垃圾和工程垃圾资源化利用、装修垃圾分选处置利用、工程泥浆干化再利用”的分类处理体系。

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对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结合“无废城市”建设,系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建筑垃圾治理工作,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建立完善常态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垃圾治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在此,呼吁广大市民群众,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共同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文明新时尚,为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我就回答这么多,谢谢!

江苏法制报记者: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请问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

蒋建兴: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推动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全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部署要求,重点推进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取得一定成效。

一、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2022年以来组织各地建立规模养殖场年度整治提升清单8000多家,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开展检查认定。建立健全巡查指导常态化机制,指导督促畜禽养殖场户全面履行主体责任。指导主要涉牧地区制定管理办法,推进台账规范化管理。举办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培训,编写《畜禽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典型案例和工作交流资料汇编》,高淳、如皋入选全国规模以下养殖场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典型案例。持续开展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累计建设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1家、省级场2078家。2022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泰兴等地采取“户用蓄粪池+田间调节池+大田利用”的模式,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

二、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引导地方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离田收储利用。加强秸秆还田技术指导和培训,稳定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质量,2022年全省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到4380万亩。在46个县(市、区)开展生态型犁耕深翻还田试点,全省实施面积突破200万亩。鼓励地方完善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培育壮大秸秆综合利用产业,2022年组织13个县(市、区)实施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宜兴市结合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和无废城市建设,利用秸秆、畜禽粪污、蓝藻等有机废弃物生产有机肥,打造太湖流域有机废弃物利用特色循环链。太仓市以东林模式为代表的秸秆饲料化增值利用,实现秸秆“过腹还田”利用,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助政策,补贴购置搂草机、打捆机、包膜机、抓草机、粉碎还田机、水田埋草机、旋耕还田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等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支持各地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建设提升。

三、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处置。加强废旧农膜回收规范管理,开展地膜减量替代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开展农膜回收成效评估和农田地膜国控点残留监测。加强废旧农膜回收网点与农村垃圾回收处置体系的协同推进,探索形成“镇级回收网点+县市统一清点分类归集”“种植户田间整理+专业回收主体田头收购”“规模主体自主回收+零散农户上门回收”等回收模式。2022年全省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8.6%。

四、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探索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和工作机制,2022年全省涉农乡镇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全覆盖,涉农县(市、区)域内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覆盖率达5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宿迁市推进建设“村居回收、乡镇归集、县区转运处置”的三级运行体系,在84个乡镇建立90个农药包装废弃物代贮回收站,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将所有农药经营门店作为村居回收点。全市初步建成县区收贮中心、乡镇代贮(回收)站和村居回收点“三级”回收网络体系,回收覆盖率达100%。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市明确由供销部门依托农药统一配供网络体系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成效显著。谢谢大家!

朱滨: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就开到这里。各位媒体朋友如果还有需要进一步了解的,也欢迎大家会后联系我们,谢谢大家。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