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太湖治理,苏州这样做好“加减法”……
春光潋滟晴方好,正是太湖佳绝时。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关心太湖治理。3月28日至31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率队到江苏调研太湖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太湖是苏州的“母亲湖”,苏州有6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位于太湖,饮用水取水量占到全市总取水量的50%以上。守护太湖,苏州使命在肩、责无旁贷。2023年度太湖安全度夏工作已全面启动,苏州连续第16年吹响治太“冲锋号”。随着太湖治理的深入推进,面对“全国湖泊治理标杆”的新定位,苏州将如何唱响新时代的“太湖美”?
“稀客”变“常客”,见证太湖之变
不久前,江苏省苏州环境监测中心在东太湖开敞水域发现大量小天鹅(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栖息。这已经是连续第11年,来自遥远北方的小天鹅们飞越千山万水来苏州东太湖做客了。
这些年,小天鹅们像约好了一样,如期而至太湖之滨。太湖成了童话般的“天鹅湖”。“稀客”变“常客”,是对太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无言赞许。
一碧太湖三万顷。守护太湖,苏州不遗余力。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以来,苏州累计实施“十大类”治太工程项目5600多个,投资840多亿元。
数据见证了太湖之变:2022年,太湖苏州水域水质稳中趋好,东部湖区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是太湖水质最好的区域,主要入湖河道望虞河水质优于省控目标1个类别,80个重点断面水质优Ⅱ比例达66.3%(全省第一),13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稳定达标,连续15年实现安全度夏。
回望过去的2022年,苏州太湖治理主要是抓住了这几个“关键”:
巩固源头治理成效。完成排污口排查整治2653个、涉磷企业规范化整治4790家,超额完成省定任务;439条劣V类河道治理全部完成;整治“散乱污”企业3427家,腾挪土地1.3万亩;劝退高污染、高耗能建设项目10个,关停化工企业24家。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累计投资40.7亿元,年度8大类63项治太项目全部完成建设目标。新增工业废水处理能力3.5万吨/天,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4.65万吨/日,新建市政污水主管网161公里。
提高有机废弃物利用水平,全市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能力达到产生量的99.6%、资源化利用率达89.6%。
实施流域生态修复与扩容。持续开展沿太湖圩区退圩还湖,累计完成退圩还湖7.88万亩,实施渔洋山、金墅港水源地生态修复,建成水源地水下森林。加快太湖生态岛建设,进一步筑牢太湖生态安全屏障。
做好“减法”,为母亲湖“减负”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对太湖的功能定位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态支撑”“长三角区域水安全保障重要载体”“全国湖泊治理的标杆”。
对照新的定位,今年2月,《苏州市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21—2035年)》审议通过,在多个方面设置了更为严格的约束性、预期性目标。
如今,苏州正在扎实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重点工作和今年重点任务,推动太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高水平实现“两保两提” (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流域防洪保安与水资源配置能力)。
下一步,苏州将通过一系列“组合拳”,为母亲湖“减负”。
——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严格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建立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加快低质低效企业转型转产和落后产能淘汰,推动生态敏感区内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和环境风险高的企业依法关闭或搬迁至合规工业园。
苏州市相城区黄桥街道曾经是有名的“电镀镇”,电镀企业一度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当地大力淘汰落后产能,通过集中整治,占地90亩的电镀园转型升级为苏州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目前已入驻“独角兽”区域总部型企业、数字经济类等企业250余家。
——深化工业企业控源截污。科学系统推进工业总磷源头治理,实现涉磷企业清单化动态管理,2023年底前完成涉磷企业规范化整治。继续推进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加强工业企业污水排放监测监控,实施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深化高标准农田和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确保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持续推进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加强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到2025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较2020年削减3%、2.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95%。
为了削减入湖污染,太湖生态岛高标准建设了消夏湾缓冲区项目,项目总投资3.2亿元,试点破解当前太湖最大的污染源——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困局。缓冲区以自然过滤处理的方法,每年可削减流入太湖的总氮8.7吨、总磷0.87吨。项目通过“三道湿地”将夹杂化肥农药的雨水净化,净化后出水又用于灌溉并给消夏江补充清洁水,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
做好“加法”,筑牢绿色屏障
在苏州高新区金墅港,蓝天、碧水、白鹭、绿草相映成趣,如今的金墅港是太湖饮用水源地之一。但这里曾经是一片废弃的鱼塘,圩区内部水生植物多样性低,水生生态系统失衡。苏州高新区实施金墅港退圩还湖及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利用水草构建起一片“水下森林”,保护太湖水源地水质安全。
守护太湖,苏州不仅要做好“减法”,还要通过治太工程、生态修复等举措,做好“加法”。
加快实施治太工程项目。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加强统筹协调,加大资金投入,扎实推进总投资额约56.2亿元的8大类51项年度治太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治太工程效益。
系统推进生态修复扩容。深入开展太湖沿线圩区退圩还湖生态修复工程,加快东太湖水草生境构建,巩固金墅港、渔洋山水源地“水下森林”修复成效,推进阳澄湖、澄湖水生植被修复,开展漕湖、鹅真荡等湖荡生态缓冲区建设,打造望虞河清水绿廊。
坚决确保太湖安全度夏。充分发挥安全度夏协调运行机制和一体化监测监控体系作用,保持全天候藻情监测、精准预警,严格落实属地责任,提升应急处置实战水平,确保连续16年实现安全度夏。
切实抓好环境问题整改。认真落实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涉太、涉水各项整改任务,对省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交办线索、太湖安全度夏前线指挥部交办问题,做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
着力推进太湖生态岛建设。实施石公先行区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环太湖湿地缓冲带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提升生态涵养能力,力争将石公半岛率先打造成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地和示范区。
多年的治太经验充分说明,治理好太湖必须坚持部门齐抓共管、区域协同发力、沿湖水陆共治。苏州各地各部门将齐心协力,坚决扛起治太使命担当,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守一湖好水,护万顷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