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城市,有一种新的Citywalk—— “走江”,建立我们与长江的新联结

发布时间:2023-09-01 16:23浏览次数:

  走江,即沿江漫步、骑行或奔跑。以南京中山码头为原点起跑,国企职员、资深跑者周水欣,沿着滨江风光带一路北行。跑过江豚书屋、中山码头丛葬地纪念碑、南京铁路轮渡栈桥旧址、下关火车主题公园,一直跑到南京长江大桥南堡的玻璃栈道。回程走栈道下方的大桥公园,滔滔江水就在眼前奔涌。 

若干年前,南京江边只能步行。遇到下雨天,鞋子上沾满泥巴,沿岸是未经整理的野草、芦苇与大石块。这些年,南京在提升城市防洪能力的同时,整合了岸线资源,让出了景观空间。 

是江边的跑者,也是长江新变的见证者。对“周水欣们”来说,用脚步丈量长江、与她重归亲密,这是一种新的感受长江的方式。 

我们走江吧  看万里长江绽放新颜 

中山码头,汽笛拉响,满载通勤市民的大船过江到对岸浦口码头,要十来分钟。记忆中的这一幕,久远得像发黄的相片。那时,除了乘轮渡过江,周水欣并不会在江边过多停留。 

如今,“下雨的时候最美妙。江面雾气渺渺,似仙境。江风裹挟雨雾打在脸上,好像轻柔拍在脸上的爽肤喷雾。春天,岸边柳枝发出嫩绿新芽,摇曳生姿;夏天,有水杉和香樟释放浓香。”  在颜色鲜明富有弹性的江边绿道上,周水欣一边跑步,一边观赏大桥风景。运气好的话,会正好看见时速350km的复兴号风驰电掣飞过铁路桥。往回跑时,又看到一列绿皮慢车从另一个方向晃晃悠悠驶过,咣当咣当,响着时光深处的韵律。 

“据说我跑的这一段,号称‘南京最美滨江风光带’。”周水欣骄傲地说道。在下关滨江段跑一个来回,大约15公里。江边的每一帧都是风景。途中跑累了,她会到火车主题公园小坐。公园内一节蒸汽火车头和三节绿皮火车车厢,来自有名的T66次“南京西—北京”列车。当年,只要去北京,T66是最快最舒适的车,22点10分上车,睡一觉醒来就到北京了。现今它“告老退休”,变身咖啡馆、酒吧,周水欣坐上车,面对江面喝一杯咖啡,与长江聊聊心事。 

有时,她跑到长江观豚处,运气好的时候,会碰见翻出肚皮的江豚。在民国海军医院旧址旁,有处“梧桐语江边自然体验中心”,里面有内容丰富的水生生物科普展览,不定期举办各种与长江有关的课程和实践活动,还可以坐下来看书。“现在,江边的生活真丰富啊。”周水欣眼里流露着满足。 

南京知名摄影师顾树荣,是一名定格长江变化的“城市猎人”。 

你听过江豚呼吸的声音吗?那是“长江精灵”发出的欣悦之声。今年5月,南京鼓楼滨江风光带江豚观测点落成,成为全国首个建在城市中心的江豚监测站。落成那天,顾树荣为江豚观测点拍下了“定妆照”。 

南京是全国大城市中唯一在城市中心江段有野生江豚稳定栖居的城市,近30头“萌萌哒”的江豚,为长江下关滨江段生态环境“打分投票”。顾树荣做了一番功课后了解到,江豚活跃和此处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关:夹江水流流速较缓且不通航,适合胆小的江豚定居;这里又地处秦淮河入江口处,秦淮河裹挟着大量营养物质进入长江,区域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资源丰富,吸引了江豚前来觅食。 

 “十年禁渔成效显著,江水清了,江豚多了。”顾树荣感叹。 

走江的人也多了!退休后的顾树荣成了其中的一员。三天两头走江,他丝毫不觉得腻。“长江南京段可拍的东西太多了。因李白‘三山半落青天外’而得名的三山矶,刚改造过,有了亮化,拍的人暂时还少。三桥湿地公园,种了粉黛乱子草,美得如烟似雾。鱼嘴公园一直是看日落的好去处。去年建成开放的大桥公园二期工程,最具亮点的环形景观桥‘映虹桥’,一段玻璃栈道成了南京顶流打卡点,火得不得了,南京人基本都去看过。”  眼前,曾被无数迁客骚人吟咏过的长江,从时间深处走来,浩浩汤汤,奔涌向前。伫立江畔,被江风紧紧拥抱的我们,仍能感受到自己和长江那种特别的联结。

  “走江”更要“走进长江”  打开她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扬州仪征,地处大运河入江口。清末,仪征十二圩成为沿江最大的食盐中转中心。“列樯蔽空,束江而立,覆岸十里,望之隐若城郭……”仪征鼎盛时期的景象,时时在仪征作家汪向荣的心头掠过。 

“1984年,我从苏北盐城商校毕业,在毕业去向一栏填写了:沿江一带。如己所愿,我来到江北唯一临江而建的县级城市仪征。到明年,就整整与长江结缘40年啦。”  仪征江岸线长28公里,理想的走江路径是花上一天时间,自西向东骑行。但对汪向荣来说,更深层次的行走发生在历史文化意义上,对仪征长江故事的探索与打捞。利用业余时间,他阅读了包括《仪征县志》《仪征水利志》《盐都纪盛》在内的文史资料,真州大码头片区、江上盐都十二圩片区、长三角原点青山镇、江淮分水岭陈集……被他用脚步一寸一寸地丈量。 

从20多年前开始,汪向荣迷上了仪征城南的南门大码头。说来,他从小就对码头感兴趣,粗声嗡气的江上声响,慰藉了他整个童年。 

有道是“上海十六铺,仪征大码头”。十六铺,外滩最著名的码头,承载着上海的人文记忆。与它比肩而立的仪征南门大码头,修建于明洪武年间,勾连起运河、淮水和长江。盐商、漕运、贸易皆交汇于此,舟楫往来、商贾云集,仪征“风物淮南第一州”的美名并非浪得虚名。而今,繁华安在? 

几十年间,汪向荣成了大码头的常客。他喜欢找居住在当地几十年的居民唠嗑,通过见证者的回忆,一张大码头“古地图”在脑海中逐渐拼凑完整:哪里还有古宅,哪里还有古井,哪里还有古树……还在的,赶紧拍下作为资料留存;已不在的,就标注下来。继后,则是拍视频、留影像、搞专访,编纂有助于修缮仪征大码头的文件资料。不同场合,汪向荣一次次奔走呼吁:恢复仪征大码头既是当地居民所盼,也是仪征历史文化建设所需…… 

“走进长江”有多种方式,打开其历史文化,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维。 

叶兆言最新长篇小说《仪凤之门》正是作家走江的成果。叶兆言家住鼓楼滨江,单独或带着外孙女走江的生活日常,促使他用“长江视角”打开南京城市历史。 

《仪凤之门》对南京历史文化的一个特别的发现,是重新“镀亮”了南京下关。这片获益于南京开埠、因江而兴的地带,如今在南京算不得著名,却是百年前的顶流商圈:“民国初年,下关一带已有烟户万余家,商户数千户……旅馆、浴室、茶楼、戏院、绸缎庄、成衣店、钟表店,还有钱庄和银楼,应有尽有。

当时南京人流行一句口号,‘南有夫子庙,北有(下关)大马路’……”叶兆言在小说中写道。 

一度,南京人遗忘了下关,如今“下关往事”借助走江而被逐渐擦亮。在沿江城市,长江主题的“文化行走”悄然兴起。 

“针对长江南京段,我们设计了好几条线路。第一条是江南水师学堂—挹江门—绣球公园—仪凤门,这条线会讲到鲁迅南京求学的故事、挹江门的开辟及仪凤门的变迁。第二条是阅江楼,涉及长江岸线西移对南京城防的影响,岸线西移直接导致南京城的军事重点从石头城转移到狮子山,于是有了后来决定朱元璋命运的龙湾之战,阅江楼的故事也由此伏笔。第三条是中山码头—下关大马路—下关火车主题公园,这条线特别丰富,可以讲到孙中山灵柩南下、下关开埠和京电号小火轮载解放军35军指战员胜利渡江的故事。第四条是中山码头—浦口码头—浦口火车站,自然绕不开朱自清的《背影》和浦口的发展变化。最后一条就是幕府山了。传说中的达摩一苇渡江,近代史上侵华英军抢滩登陆和日军的屠杀暴行,以及近几十年间过度采矿、生态修复到建成幕燕滨江风貌区,都牵系在这一条线上。”南京悦的读书会创始人张静说。 

新华日报记者于锋曾带着一群Walker行走下关。著名的下关大马路上,断续可以看到有铁道路轨显露于路面,这是清末修建的一段市内铁路,连接下关与市区,上了年纪的“老南京”称之为“小火车”。于锋告诉大家,那个年代,南京街头传唱着一首小曲:“扬子江头看落霞,秦淮河上响鸣蛙,乘车直入华灯市,风鼓铁轮送到家……”  “长江对南京人来说,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欣赏风景、看看日落的地方,无比浩瀚的长江文化在等待我们打开。比如今天为什么要复建阅江楼、幕府山经历了怎样的涅槃新生,这些故事同样精彩和重要。”张静说。 

 Citywalk视野下  城市需要怎样的“滨水封面” 

人们总是通过滨江地带和长江发生关联。长江资源如何转化成城市的景观资源、文化资源、休闲资源、美学资源,很大程度上依赖滨江空间的转译和纽带功能。 

曾几何时,南京背江发展,近江却不亲水,岸线杂乱无序。对当年南京城市的“人水关系”,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所长刘红杰印象深刻。后来,他作为段进院士团队成员,参与制订了南京《魅力滨江2035规划》。这份规划中,南京确立了建设“新时代山水城市绿轴 世界级魅力人文江岸”的发展目标。 

 “与武汉、重庆、上海等城市不同,南京长江江面宽阔,气势磅礴,这决定了南京长江两岸不容易形成特别亲密的对望关系。”刘红杰说,“加上南京江岸具有宽度多变、江山多娇、洲岛多布、岸线多折、文化多元的特征,因此,南京滨江不追求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感,而是主打绿意盎然的旖旎风光,争做‘金陵大花园,长江保护衣’,并由此成为引领南京新时代拥江发展的特色山水绿轴。”  刘红杰非常喜欢余秋雨对南京的评价,“把历史溶解于自然”,此话也恰恰道出了南京滨江结合“山水绿轴”“人文江岸”的特色道路。 

沿江各市,如火如荼的滨江空间建设悄然契合着近来兴起的Citywalk潮流。 

 Citywalk,并非传统的“遛弯”,而是强调以行走为尺度和方法,去打开一座城市。Citywalk是了解城市最接地气、最生动真实的方式。潮流背后,是国际上谈论已久的“步行城市”概念——走过了车行优先、追求效率的高速发展阶段,人们转而渴望在城市里“慢下来”。 

在刘红杰看来,想在江边完成一场体验感还不错的Citywalk,至少要满足两个要求——  首先是有可供行走的绿道。如今,南京从二桥到三桥的核心江段基本完成了绿道覆盖,同时向东向南拓展。其次,要有便捷的抵达江边的通路。建设南京眼步行桥时,南京就把附近的一座大型立交桥改成了隧道,南京眼才因此成了市民游客观光休闲、亲近长江的好去处。在这两个必备条件之外,刘红杰呼吁南京滨江借力于本地丰富的高校资源,为高校的各种活动提供空间;城市规划建设时也应把更多的资源向滨江地带倾斜,让南京“城绿交融”的特色更加彰显。 

如今,长江已成南京最鲜明的城市意象。叶兆言小说主人公活跃的下关滨江一带,已是南京的“明星江段”“滨水封面”。 

在下关滨江重启繁华的过程中,下关滨江商务区管委会提供了一些方法和经验。他们改造出新了南京潮水位站、中山码头、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中山北路576号民国建筑、下关历史陈列馆、招商局旧址、民国海军医院旧址、铁路轮渡栈桥、和记洋行等历史遗存,彰显了下关厚重独特的人文底蕴。荣华码头江豚雕塑群、江豚观测平台、长江微笑驿站、揽江台、阅江台、下关西火车主题街区、映虹桥等全新景观节点亮相,并串连成线。此外,精心营造、随处可见的花境步道、花阶、旋梯,使江边路与江滩内外贯通,大大提升了市民的亲水体验,原先南京“江不见城、城不见江”的局面被精彩改写。 

在苏州,滨江风光同样引人流连。张家港的“长江明珠”双山岛、长江入海的最后一道湾张家港湾、“最美江村”永兴村及140万平方米滨江亲水景观带,合力描绘出最美“江海交汇第一湾”。常熟则襟江带湖,打造铁黄沙生态岛、螺蛳湾生态湿地以及“田园江滩”,荣膺我国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在江边,漫步、直播者不绝如缕,周末还有许多上海市民到这里休闲。 

不过,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副院长陈璇看来,目前百姓与长江重归亲密的“关系维度”仍有待拓展,“不论苏州或其他沿江城市,长江文化的‘解说体系’还有待建构,滨江空间要考虑如何更好地把长江文化故事讲给老百姓听。”  陈璇建议,政府要深入挖掘长江文脉,在此基础上办好长江主题文化节、购物节,在江边构筑文旅消费场景。不妨充分利用AR、VR、元宇宙等最新技术手段,更新讲故事的语态,以沉浸式文旅体验的形式,为人们“走进长江”创设情境。 

 “近几年仪征政府对小船厂、泄洪区违章建筑和违法垂钓的整治力度很大。同时,仪征沿江绿化风光带的景观层次可以进一步加密,在休闲娱乐功能之外更多植入名人诗词等历史人文元素,尤其是要加强对沿江工业锈带的系统保护,恢复长江文化从古到今的沿革关系。”对自己生活了近40年的“心仪之城”,汪向荣心心念念,想要留住她的历史。 

时已入秋,江风有些微凉。 

吃罢晚饭,南京咖啡店主陆仪和胖胖再次出门走江。在小区里绕10圈是5000步,从家沿江走到目的地也是5000步,但陆仪说,走江有风景,有故事,有奔头。江边,她看到了带娃摆摊的努力,年轻人浪漫的沿江骑行,也有人把长江当作自己的“秀场”。人们在江边的生活,如此真实、庞杂,富有力量。 

 “走江是一件有希望的事情。”走江的这几年,陆仪发现自己眼中有了光,“长江总是能够带给我们希望。”

(新华日报记者 冯圆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