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总书记强调的“根本大计”,江苏以“美丽”作答

发布时间:2023-09-13 09:59浏览次数: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建设美丽中国被摆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

江苏汇通江淮,畅达黄海,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江河湖海的省份,生态禀赋优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了“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把“环境美”作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江苏牢记嘱托,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7月召开的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更把美丽江苏建设作为重点强调的十项引领性任务之一。

新征程上,江苏如何进一步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如何更加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9月12日,“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场召开,释放出不少喜人的信号,美丽江苏的绿色未来触手可及。

蓝天白云“新常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蒋巍透露,“新时代十年,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

“最好水平”的背后是一条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铁底线。江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等级。

全省PM2.5浓度大幅改善56.2%,连续两年以省为单位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提升18.7个百分点;国家考核优良水体比例提升47.6个百分点,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太湖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发布会上的一系列数据振奋人心,蓝天碧水净土成为江苏老百姓真实可感的幸福。

2013年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PM2.5监测,每天固定时间、固定方位拍下一张照片,积年累月组成了几千张蓝天日记。蒋巍分享道:“明显感觉色调更亮,雾霾灰更少,水晶蓝越来越多!”今年,还有上海和苏州两地网友跨省“遥望”,蓝天白云已成为朋友圈的新常态。

美丽江苏,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加持。南京市雨花台生态环境局智慧监管平台上,轻点鼠标,便可实时查看空气质量指数、水环境质量等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可以快速调度各方力量进行追查治理。这样“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监控网络,全省已全面铺开建设:1400多个空气自动站、800多个水质自动站、2万多家安装了自动监测监控设施的污染排放单位,加之无人机、走航车、近岸海域监测船等辅助手段,污染来源无处遁形,污染防治有迹可循。

绿色低碳新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发布会上,有组“一升两降”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全省在GDP连跨7个万亿元台阶的同时,单位GDP能耗下降38%,碳排放强度下降43%。”蒋巍介绍。

经济发展大跨步,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与环境发展并肩而行,“含金量”与“含绿量”共同上升。这意味着,江苏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上已找到了“公约数”,寻求到了“最优解”。电动汽车、光伏、锂电池、海上风电、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季鸣介绍,今年上半年,江苏“新三样”出口总额超千亿元,同比增长29.6%,新能源车整车、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锂电池3个细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6.5%、36.9%、28.8%。

全省各地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涌现出多个“首个”,在全国乃至全球成为绿色“领头羊”。

——2022年5月,常州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正式投产,千年盐穴变身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储气罐”发电5小时能满足6万人一天用电需求。

——2022年10月,全国首艘纯电动集装箱船“江远百合”号驶离长江太仓港码头,率先开启了内河航运的“纯电时代”。

——2023年6月,满载液态二氧化碳的槽罐车平稳驶出国家能源集团泰州发电有限公司,亚洲最大的50万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正式投产。

为更好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全省还在服务上下功夫,如在缓解企业治污融资难、融资贵等方面,做强“环保贷”,累计融资413亿元。盐城开创了“绿色金融+湿地修复+蓝色碳汇”模式,推动设立黄海湿地生态银行,成功发放全省首笔林果树碳汇贷款。

一江一河青波荡,奏响幸福河湖最美旋律

长江奔涌,润泽两岸。432.5公里的长江江苏段,串联起8个设区市,1169公里的岸线涵养着江苏1/6的沿江生态。

如果时间倒转十年前,从高空俯瞰,南京燕子矶片区、南通五山地区、泰兴沿江地区等长江沿岸边,一道道“生态伤疤”触目惊人,粗放式经济的蛮横之举“割”伤了“母亲河”。“滨江不见水、邻水不亲水”的尴尬更困扰着百姓的生活。长江大保护迫在眉睫。

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冬生在发布会上汇报了长江重点实施沿江岸线生态修复的结果,“累计腾退生产岸线81公里,生态岸线占比提升至64.1%,长江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沉疴痼疾一扫而光,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当年问题,当年清零”,建立健全排污口长效管理机制。“生产岸线”终变“生态岸线”,奏响“长江之歌”。

太湖之水,孕育江南水乡韵味风貌,造就吴越大地的繁荣富饶,凝结成长三角生态发展的璀璨明珠。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询问太湖治理情况。江苏为此编制实施新一轮治太方案,细化分解100项具体任务,将“路线图”变成“施工图”。“今年以来累计打捞蓝藻38.8万吨,清淤200万方,蓝藻水华发生强度为近年来较低水平。”蒋巍介绍。太湖治理更加注意“水”“岸”并重,调水引流、生态清淤和湖泛防控缺一不可。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宜兴段全面建成,又为太湖增加一条大规模清水通道;梅梁湖生态清淤试点工程为太湖实施大规模清淤探索有效途径;无锡新城污水处理二厂采用新工艺,出水水质提升至准Ⅲ类水标准......新时代“太湖美”音调更响,和声更丰富。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草一山一湖休戚相关。江苏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但人多地少、资源缺乏仍是特殊省情。生态修复要从整体性、系统性、流域性出发,通盘考虑。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孙卫东在发布会上展示了初现雏形的江苏山水工程体系。顶层设计上,规划先行,落实“多规合一”。2023年7月,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获批,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批的省份。重点工程上,系统推进。2022年,“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成功申报国家山水工程,实现零的突破,获中央奖补20亿元。与此同时,土地、矿山、海洋生态修复也逐步落地,初见成效。近五年,共完成土地综合整治417万亩、矿山治理13.5万亩、造林绿化256.5万亩、湿地修复32万亩。

生态系统修复的最直接受益者不是人,而是生物。6903这一物种数便是江苏热情好客的见证。江豚逐浪嬉戏,东方白鹳筑巢,桃花水母再现起舞......全省多个“生态岛”试验区成为珍稀生物的大本营。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在吟咏江南的诗句中,绿水、青山、荷花、鸥鸟和水乡人家缺一不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总是那样令人心驰神往。现如今,诗中江南成为了当下的进行时,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最美注脚。

(新江苏 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