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场

发布时间:2023-09-15 10:41浏览次数:

9月12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 系列发布第八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场,邀请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蒋巍,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季鸣,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孙卫东,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冬生,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秘书长凌屹,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连春,向大家介绍江苏贯彻总书记对江苏“四个走在前”“四个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努力建成美丽中国省域范例的情况。

胡竹: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系统反映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担当新作为,省委省政府新闻发布平台组织举办“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系列发布的第八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场。

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蒋巍,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季鸣,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孙卫东,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冬生,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秘书长凌屹,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连春,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我省贯彻总书记对江苏“四个走在前”“四个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努力建成美丽中国省域范例的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省生态环境厅蒋巍厅长介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情况。

蒋巍: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一直以来,江苏都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点、调研点和研究点,对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更是念兹在兹、尤为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四次亲临江苏考察,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亲自擘画了“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提出把“环境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反复叮嘱我们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特别是,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把美丽江苏建设作为重点强调的引领性任务之一,省委《决议》把“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走在前”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一体部署推进。省人大先后开展环境保护法、长江保护“一法一条例”、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执法检查等,有力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法律法规贯彻实施、落地见效。省政协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围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等主题召开专题协商会,为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如今,全省上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显著提高、行动更加自觉,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更加浓郁,一幅富饶秀美、蕴藉隽永的“水韵江苏”画卷徐徐展开,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最美注脚。

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时代十年,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全省PM2.5浓度大幅改善56.2%,连续两年以省为单位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提升18.7个百分点;国家考核优良水体比例提升47.6个百分点,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太湖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PM2.5浓度同比改善3.1%、优良天数比率同比提升3.3个百分点;国家考核优良水体比例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太湖湖体总磷、总氮浓度同比分别改善14.8%、15.4%。如果数据不够直观,给大家举个例子,自2013年开展PM2.5监测以来,我们的工作人员每天在固定时间、固定方位拍一张照片,通过前后比较可以明显看到,天空色调变得明亮,雾霾灰越来越少,水晶蓝越来越多!如今,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手可及,乡村田园里婉转轻盈的“茉莉花”小调,传唱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旋律;波澜澎湃中饱含深情的“长江之歌”,律动出万里山河的绿色生机,苍翠碧波间亲切柔和的“太湖美”,唱响了水韵江苏的美丽图景,新时代鱼米之乡绿意渐浓,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视察江苏时指出“江苏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更加显著

我们始终把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必须守牢的底线,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等级。我们大力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着力破解治气难题,对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加快重点行业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噪声、异味等问题,集中开展“两治一提升”专项行动和“清洁城市”行动,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坚持抓好长江大保护,实现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当年问题,当年清零”,建立健全排污口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推进长江生态保护修复。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用“沧桑巨变”充分肯定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我们认真贯彻今年全国两会总书记对太湖治理的最新要求,编制实施新一轮治太方案,细化分解100项具体任务,将“路线图”变成“施工图”;围绕群众关切,加大蓝藻治理力度,确保饮用水安全,今年以来累计打捞蓝藻38.8万吨,清淤200万方,蓝藻水华发生强度为近年来较低水平;今后,我们还将朝着打造世界级生态湖区不断迈进。与此同时,我们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着力打造宜居农村环境;创新开展“无废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全域“无废城市”;我们大力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不断培育优秀案例,一首《遇见条子泥》带你走进世界自然遗产——条子泥“海天一色、万鸟翔集”的欢乐天堂。

三、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相得益彰的特点更加鲜明

当环保标准逐步提高、环保政策逐步强硬、环保力量逐步强大的时候,如何兼顾政府、企业、社会各方诉求,寻求多重目标下的动态平衡,而不损害社会尤其是企业发展活力,我们深切感受到只有找到“公约数”,才能获得“最优解”、画出“同心圆”。一方面,加快推动转型升级。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区域生产力布局,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推动化工钢铁煤电行业优化布局、绿色转型,推进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如今,全省在GDP连跨7个万亿元台阶的同时,单位GDP能耗下降38%,碳排放强度下降43%,发展的“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多、“含碳量”更低。另一方面,倾心倾力服务发展。坚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任务,面对基层、企业遇到的环保难题,我们更多从高质量发展角度指导“怎么行”。出台保护企业产权“23条”等政策,依法慎用强制措施,让企业家安心谋发展;建立“企业环保接待日”“金环对话”等多项机制,变问题为议题,帮助企业解决治污难题;做强“环保贷”、做大“环保担”,推开“EOD”模式,累计融资413亿元,缓解企业治污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用好“厅市会商”机制,建立排污总量指标省市县三级储备库,支持优质重大项目建设。比如,连云港徐圩新区坚决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耗能落后化工产能,既减少了污染排放、改善了环境质量,又腾出环境容量上马了盛虹炼化等优质重大项目,加快了结构优化、提供了就业岗位、推动了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有力地印证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关系、相辅相成效果。与此同时,我们用好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中德环境论坛、全球滨海论坛等平台媒介,宣传江苏绿色低碳发展成效,积极争取举办更多的主场活动,让国内外更多领域关注并参与江苏生态文明建设。

四、积极开展保护修复,生态系统格局更加稳定

近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保护与发展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愈多样、愈精彩!因此,我们坚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摆在重要位置,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目前记录物种数达6903种,人们时常可以看到“微笑天使”江豚在长江江苏段逐浪嬉戏,“鸟中国宝”东方白鹳在江苏无锡等地“成群做客”,“昆虫界国宝”中华虎凤蝶在江苏南京“翩翩起舞”,“活化石”松叶蕨在太湖生态岛“快乐生长”。积极推动生态创建,累计建成3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比如,东台市坚持滨海湿地保护,打造美丽海湾中国样本;江阴市聚力长江修复,主城区8公里长江岸线全部变为生态岸线;姜堰区开创了“农旅结合”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切实将“绿水青山”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文化发展新动能。大力建设生态工程,累计建成67个生态安全缓冲区,总面积约3230公顷,在吴中、溧阳、南通等地创新开展“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在持续削减污染负荷的同时,推动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通过这一系列工作举措,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环境容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苏夯实生态根基。

五、坚持改革创新探路先行,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

我们牢牢把握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试点省重大机遇,将法规标准、环境基础设施、监测监控作为支撑攻坚、惠及长远的基础工程来抓。不断完善法规标准体系,近年来,先后制修订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规章14部,近三年累计出台地方标准114项,数量是过去10年总和的两倍。今年,我们还积极推进《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制(修)订,开展新一轮33项标准制定,着力解决一些领域无“标”可循、无“规”可用的问题。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超过2100万吨/日,污水管网里程约8万公里,分别为5年前的1.6倍和1.25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较2019年底提高17个百分点;危废处置能力超过240万吨/年,是5年前的2.5倍,医废处置能力达到疫情暴发前的1.5倍,环境治理基础逐步夯实。提升监测监控能力,累计建成1400多个空气自动站和800多个水质自动站,2万多家污染排放单位安装了自动监测监控设施,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加之无人机、走航车、近岸海域监测船先后列装,以及卫星遥感和嗅辨等手段的辅助,我们已经能够把一个区域的污染来源基本说清楚了。坚持改革创新集成,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有效激发治污减排内生动力;制定绿色发展领军企业计划,激励企业绿色转型;开展“绿岛”建设,这一做法被写入国务院《“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央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评价,江苏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时代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今年7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明天,省委省政府将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全面部署美丽江苏建设任务。下一步,我厅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和即将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按照定3年、谋8年、展望13年的思路,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奋力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在前、作示范,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的发布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胡竹:

谢谢蒋厅长。

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

光明日报记者:

做好“双碳”工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请问江苏如何“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季鸣:

感谢您的提问。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迫切需要。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我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三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一是强化政策系统谋划。坚持全省一盘棋,统筹部署、分类施策,积极谋划我省碳达峰碳中和整体布局、构建政策体系,明确实现全省碳达峰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目前已印发实施《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意见》《江苏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决定》,以及部分重点领域的碳达峰实施方案,为我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电动汽车、光伏、锂电池、海上风电、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把绿色低碳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今年上半年,江苏“新三样”出口总额超千亿元,同比增长29.6%,新能源车整车、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锂电池3个细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6.5%、36.9%、28.8%。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组织开展重点领域能效水平排查,制定江苏省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企业技术改造实施方案,推进重点领域节能改造绿色发展。三是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任务,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2021年设立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每年财政拨款6亿元,专项用于双碳领域科技创新,重点支持前沿基础、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示范等六类项目,涌现出一批优秀节能降碳技术。南京大学研究团队研发的全钙钛矿叠层电池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是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国家能源集团泰州发电有限公司建成国内煤电行业首个50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江苏远洋建造的全国首艘纯电动集装箱船“江远百合”号,率先开启了内河航运的“纯电时代”。四是强化试点示范带动。积极推动各条线、各层次绿色低碳试点示范。支持盐城全域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把绿色低碳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支持常州市打造新能源之都、实现新能源“发、储、送、用”四大环节深层次融合。南京、常州、镇江、淮安等4市获评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绿色制造、绿色建筑、低碳交通等领域试点示范数量均在全国前列。五是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光伏、风力等新能源,逐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竣工投用,田湾核电7、8号机组开工建设,建成3座LNG接收站和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海上风电装机并网规模全国第一。

未来一段时间,是我省推动实现碳达峰和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的叠加并行期,需要将“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奋力描绘美丽江苏新画卷。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扩大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终端消费中的比重。加快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和推广,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做到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二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市场化机制,积极构建节能降碳标准体系。同时,深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实践,持续推进“1+14”省级改革试点。三要持续深化长江大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深化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4+1”工程,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推动长江江苏段环境质量早日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四要扎实推进美丽江苏建设。落实美丽江苏建设总体规划,坚持沿江沿河沿湖沿海“四沿联动”,建立完善美丽江苏建设决策咨询机制,积极推进美丽江苏监测评估,加快启动美丽江苏建设“十百千”试点示范工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现代快报记者: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请问江苏有哪些具体的经验做法、成效,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推进举措?

孙卫东: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也是我们自然资源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江苏通江达海,河湖众多、水网密布,自然资源要素齐全,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态保护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美丽江苏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近年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做示范”。

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我们落实“多规合一”要求,基本建立了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两心三圈四带”省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总体规划层面,今年7月25日国务院批复了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是全国第一个获批的省份;4个需报国务院审批的设区市总体规划已全部上报,9个需报省政府批准的设区市总体规划已全部获批,县级总体规划正在加快报批,进度全国领先。详细规划层面,全国率先发布编制指南及数据库标准,全省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覆盖率约60%,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为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等提供依据。专项规划层面,编制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规划等,确定“五区三带”生态保护修复格局,明确海洋功能分区,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供空间指引。

二是坚决守牢生态安全边界。我们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全面强化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以“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构建江苏省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和湿地总量管控,加强自然岸线保护,严守资源安全底线,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耕地保护方面,强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划定5990万亩耕地、534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2021、2022年连续两年实现耕地净增加共约23万亩。生态保护方面,划定陆海生态保护红线约1.82万平方公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约1.47万平方公里,覆盖了60%以上的森林(林地)生态系统和50%以上的湿地生态系统。

三是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从整体性、系统性、流域性出发,以国家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抓手,统筹开展土地、矿山、海洋、湿地保护修复。一方面,逐步构建“山水”工程体系。去年,我省以“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题,成功申报国家山水工程,实现零的突破,获中央奖补20亿元。邵伯湖西湿地修复子项目入选“中国山水工程”13个典型案例。今年8月,我们启动省级山水工程申报,重点支持河湖湿地、丘陵山地、海洋、城镇和生物多样性5个方向。江苏山水工程体系已初现雏形。另一方面,同步推进土地、矿山、海洋生态修复。开工28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示范项目,进展居全国前列。扎实推进太湖流域矿山治理和盐城海洋生态修复等5个国家工程建设。高质量完成了长江沿线8个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近五年,共完成土地综合整治417万亩、矿山治理13.5万亩、造林绿化256.5万亩、湿地修复32万亩,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四是深入落实全面节约战略。以“向资源存量要发展增量”为主线,连续9年开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考核,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在要素保障方面,出台进一步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政策文件,最大限度提升要素保障效率。今年1-7月,已保障323个省重大项目,保障率95.6%。有力保障风电项目用海,海上风电装机总容量全国第一。在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实施增量空间复合集聚、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存量土地盘活焕新,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在今年全国“土地日”主场活动上作经验介绍。“十三五”以来全省建设用地供应存量占比由30%提升到6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十三五”期间下降25%、“十四五”以来再下降11%。2022年以来全省新上工业项目用地平均容积率达1.3,同比提高15.9%。探索同一海域内不同用海主体合理分层使用,扎实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干热岩等地热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突破。

下阶段,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四个重大转变”,准确把握“五个重大关系”,深入落实“六大战略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形成从陆域到海域、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全空间全要素全方位推动美丽江苏建设。主要做好四个方面:

一是持续加强空间规划引领。抓紧推进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报批,确保整体进度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指导各地分层分类开展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编制;加快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有效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尽快印发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年内基本完成市县规划编制,强化空间格局与目标任务的传导与落实。

二是持续严守资源安全底线。启动《江苏省耕地保护条例》立法前期工作。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开展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制定沿海未利用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专项规划,梯次推进改良利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将红线从“图面”落实到“地面”。制定省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细则,严格规范红线内各类人为活动。

三是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健全省市县三级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协调机制,形成由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多部门配合的工作模式,统筹各类资金、整合支持政策、加强分区指导,上下联动、协同推进。三年高质量完成国家山水工程建设任务,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苏样板;制定省级山水工程中长期实施计划,按批次部署实施,年内确定2024年度省级山水工程入选名单;鼓励市、县积极探索山水实践,全面建成江苏特色山水工程体系。统筹推进土地、矿山、海洋、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不断夯实美丽江苏生态基底。

四是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发挥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16条政策举措的支持作用,持续优化用地用林用海审批,提升资源保障效能。通过产业更新、闲置扩能、成片开发等改造模式,更大力度推进存量换增量、地下换地上、资金技术换空间,以较少资源占用支撑更多优质发展增量,引导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性转变。

我们还主动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正全力筹备办好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充分展现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进一步提升生态治理水平。再次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自然资源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江苏新闻广播记者:

南通是江苏省唯一滨江临海的城市,是万里长江奔流入海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通时充分肯定了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请问:南通在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方面开展了哪些探索实践?下一步还将有哪些重要举措?谢谢!

凌屹: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近年来,南通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亲临南通,点赞南通“沧桑巨变”。2022年,我市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获国务院、省政府督查激励。今年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湖州主场活动上,南通作为全国6个地方代表之一进行了经验交流。在具体实践中,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创监测以来最好水平。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25.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连续多年全省第一。今年以来,我市PM2.5平均浓度和优良天数比例均列全省第一。我们创新机制,采取区域治水工程、水务一体化改革等措施,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比2018年上升45.2个百分点,主要入江入海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

二是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更足。在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较2018年削减36%、59.3%、47.2%、84.2%。全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8.1%,完成4371家“散乱污”企业整治。着力优化运输结构和能源结构,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比例提高了8.4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1081万千瓦居全省第二。

三是自然生态屏障不断筑牢。坚持“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全力守好出江入海生态屏障。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关闭退出沿江化工企业273家,沿江1公里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实现“清零”,率先完成长江退捕任务,长江南通段水质总体保持Ⅱ类,五山地区滨江片区成为生态修复保护典范。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6%。打造“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标杆区,对440个陆域、131个近岸海域单元严格管控。生物多样性“家谱”日益丰富,五年来物种数量从2234种增加到3641种。

四是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完善。率先在全省构建四级污染防治攻坚体系,“三代表一委员”开展常态化督查,形成全面组织、全域覆盖、全员参与的系统防治格局。大幅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新增污水管网长度1265公里;危险废物年利用处置能力达144万吨,较2018年翻了一番。深化改革创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非现场监管执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南通方案”。全面彻底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和部署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美丽南通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苏贡献南通力量。

一是更大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抓好重点污染源治理、重点行业VOCs减排等工作,确保空气质量保持全省领先。推进幸福河湖、美丽海湾建设,统筹区域治水、农户生活污水治理,完成入江入海排污口整治。加强污染地块修复,实施危废分级分类管理,保障土壤环境安全。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下大气力解决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扬尘等问题,不断提高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

二是更高起点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底。充分发挥南通滨江临海、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高起点推动沿海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临港产业、新能源等重大项目,全力构筑江苏向海发展的“蓝色板块”,奋力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重要支点。推广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技术和绿色能源体系为抓手,全面推动纺织、化工等八大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有序推进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及LNG项目建设。

三是更严标准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抓严生态系统监管,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有效衔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为生态保护划线立规。巩固拓展沿江生态保护修复成果,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强化岸线整治和保护,建设“南通之链”滨江绿道,全线贯通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军山生态岛等项目建设,不断夯实生物多样性“家底”。

四是更实举措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大力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加快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践引领区。强化监测监控、预警应急、行政执法联动,持续发挥“三代表一委员”督察作用,凝聚治理合力。加快省生态文明学院建设,与省生态环境厅密切协作,努力把学院打造成全省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深入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欢迎各位媒体朋友继续关注、支持南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香港大公文汇报记者:

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利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对江苏这样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而言,治水护水更是必须扛牢的政治责任。近年来,江苏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在全国率先开展幸福河湖建设,统筹推进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等重点任务,请问进展如何?未来还有哪些推进举措?

王冬生:

感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河湖治理保护始终关心关切,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长江,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对大运河,希望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对洪泽湖,要求认真做好环保工作,让它永远保持清纯美丽;对太湖,要求全面加强太湖治理,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和期望作为必须肩负起的政治责任,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重要指示,在全国率先全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持续改善全省河湖面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不断提升。

一是高位推动,河长牵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幸福河湖建设,2021年6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发布省级总河长令,明确了幸福河湖建设的总体定位和建设方向。同年8月,省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推进全省幸福河湖建设的指导意见》,细化了部门责任,明确了实施路径,将幸福河湖建设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纵深推进。今年5月,省委书记信长星主持召开省总河长会议,进一步研究部署河湖治理保护工作;省长许昆林亲自到长江、太湖等地调研指导。省级河长主动巡河,示范带动全省5.7万名河长履职担责,推动解决河湖治理保护一批突出问题。各设区市制定出台幸福河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幸福河湖建设在全域铺开。

二是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突出抓好长江、大运河、太湖、洪泽湖“两河两湖”治理,坚持因地制宜、因水施策,提高重点河湖治理的针对性。长江重点实施沿江岸线生态修复,累计腾退生产岸线81公里,生态岸线占比提升至64.1%,长江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太湖坚持点线面结合,注重源头减磷控氮,加强调水引流、生态清淤和湖泛防控,强化湖里湖外协同联动,河湖水环境明显改善,富营养化程度明显减轻,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治理目标由“两确保”(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向“两保两提”(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流域防洪保安与水资源配置能力)迈进。洪泽湖重点加强空间治理,出台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明确4大类24项重点任务,周边滞洪区建设完成投资6.67亿元,自然保护地核心区、缓冲区退圩还湖1.5万亩,入湖水质优Ⅲ比例提升至96%。大运河重点统筹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编制《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规划》,打造大运河生态廊道,生态岸线占比提升至57.3%,行洪、排涝、调水功能有效发挥。突出关注老百姓房前屋后的河塘沟渠,累计建成农村生态河道2.9万公里,连片打造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试点,提升农村人居水环境。

三是典型带动,示范引领。编制印发全省幸福河湖建设典型案例,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引领,为全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搭建互学互鉴平台。全省各地幸福河湖建设精彩纷呈。南通焦港、苏州吴江区长漾入选国家幸福河湖建设试点;苏州七浦塘获评第二届最美家乡河;常州等地推进幸福小微水体整村成片治理。省际跨界河湖协同共治“五联”机制、长三角示范区联合河湖长制成为区域治水示范,联合上海市、浙江省共同打造元荡等跨界幸福河湖。开展“幸福河湖进行时”“水美江苏,‘河’你在一起”等宣传报道,展现江苏治水成效,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幸福河湖建设。

四是严格标准,考核激励。2021年10月,江苏在全国率先颁布《幸福河湖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规范了幸福河湖建设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标准。以幸福河湖建设为主基调基本完成新一轮“一河(湖)一策”修编工作,省级编制34个,市级实现全覆盖。在全国首创幸福河湖建设基金,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幸福河湖建设,激发河湖空间的经济活力。坚持将幸福河湖建设作为河湖长制年度督查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过程跟踪、督查问效,省河长办会同水利、生态环境、住建、农业农村、交通等职能部门,对各地幸福河湖创建情况进行联合审核把关。省财政专门设立每年5000万元的幸福河湖奖补资金,“建成一条,补助一条”,有效激励各地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下阶段,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决策部署,聚焦美丽江苏建设工作重点,发挥河长制多部门联动优势,全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率先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河湖治理保护新路子,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一是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快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吴淞江整治工程,加快推进骆马湖新沂河提标、长江扬中河段二期等流域防洪工程立项实施,提升工程防洪减灾能力。开展太湖、里下河、淮西片区防洪排涝、城市防洪避险课题研究,制定实施区域治理专项方案,提升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加快推进病险工程、重点塘坝消险,补齐短板弱项,提升调度保障能力。

二是突出“两河两湖”治理。牢记“国之大者”,推动“两河两湖”治理保护取得更大实效,打造水韵江苏靓丽名片。持续开展长江岸线清理整治,狠抓长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强化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统筹优化沿线空间规划布局。加快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清淤、洮滆湖综合治理,强化蓝藻打捞、生态清淤、调水引流、湖泛防控等工作,保障太湖实现“两保两提”目标。实施洪泽湖治理保护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稳妥推进退圩还湖,持续推动“百里画廊”“醉美湖湾”建设,构筑江淮生态走廊“绿心地带”。

三是强化河湖空间管控。建立重点保护水域空间管控网络体系,健全水域保护部门协同和区域协作机制,确保全省水域面积不减少、水域功能不衰退。联合公检法司等部门深入开展河湖保护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存量问题逐步“清零”,维护良好水事秩序。强化水域岸线管理,加强水域状况和水生态监测评估,推动水域保护省级试点,建立河湖健康档案,实现河湖空间节约集约利用。

四是加强水资源保护。严格区域用水总量管控,调优水资源配置结构,实行取水许可全过程管理,加快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推进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不断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水源地保护,优化水源地布局,组织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长效管护评估,加强水源地日常管护能力和应急水源保障能力建设,保障饮水安全。

五是加快水生态修复。试点开展母亲河生态复苏行动,持续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集中连片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全面推行“多位一体”综合管护模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依托水利枢纽和河湖水域,大力推进水情教育基地、节水科普基地、水利风景区等载体建设,加大水文化宣传普及,营造全民节水爱水护水的浓厚氛围。

新华网记者:

近年来,盐城先后获得“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也将在盐城召开。请问,盐城是如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下一阶段还有哪些战略谋划和推进举措?

王连春:

非常感谢您对盐城的关心关注,借此机会,我代表盐城市人民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位媒体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将于9月25到27日在盐城举行,会议以“绿色低碳发展 共享生态滨海”为主题,开展系列广泛深入研讨,发布系列生态保护研究成果,同时提出全球滨海论坛伙伴关系倡议和盐城共识。届时,国内外有关政府部门、地方政府、联合国相关机构、有关国际组织、学术机构等约400人将出席,也诚邀各位记者和各界朋友,来盐城见证会议盛况!

近年来,盐城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借力世遗,擦亮盐城国际名片放大生态优势。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深度参与国际生态治理对话与合作。倡导构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在生态互鉴、经济互融上开展务实合作。连续四年举办黄(渤)海湿地国际研讨会,推动升格为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以“生态朋友圈”广泛凝聚绿色发展的全球共识。以申遗成功为新起点,守护独特生态资源,扎实开展湿地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质量,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全市湿地总量超过76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2.4%。2022年鸟类监测报告记录境内鸟类436种,约占全国1/3,遗产地水鸟178种,占全国60.14%,珍稀濒危鸟类117种,23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物种名录。编制丹顶鹤人工繁育盐城标准,人工孵化和育雏成功率均达100%;麋鹿数量达7840头,占世界种群总数近70%,野生麋鹿种群数量世界最多、基因库世界最大。

二是聚力攻坚,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持续向好。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施减污降碳、臭氧和PM2.5污染防治、区域联防联控“三大协同”战略,打好大气治理“组合拳”。 2022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84.1%,全省第一,PM2.5平均浓度26.6微克/立方米,全省第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27,连续七年列全省第一。聚焦地表水国省考断面全Ⅲ类目标,坚持水岸同治、陆海统筹,实施串场河、新洋港、蟒蛇河“三河”水系整治。2022年,17个地表水国考断面、51个省考以上断面、21条入海河流断面优Ⅲ比例和14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实现4个“100%”。扎实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全面启动“无废城市”建设,全市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三年实现双“100%”。群众可以放心呼吸清新空气,安心饮用干净水源,享受万鸟翔集、鱼翔浅底、人水相依的生态红利。

三是致力转型,推动高水平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强生态环境源头管控,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做好产业选择,加快构建涵盖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绿色能源、海洋经济等“5+2”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和23条重点产业链。2022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0%。在全省先行先试低(零)碳产业园建设,打造兼具绿色能源、低碳制造、智慧园区、创新孵化和认证服务五大基础功能的低(零)碳产业园。持续优化能源结构,科学开发“风光”资源,成为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海上风电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被誉为“海上风电第一城”,“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超过60%。

四是着力示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作为提升群众生态获得感的重要抓手,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实施重点河道水系治理,重塑水乡生态,绘就水韵之美,展现“百河之城”魅力,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被评为第三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之一。今年以来,城镇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18万套、改造老旧小区204个,改善农村住房1.04万户,建成农村生态河道1153公里、全省第一,城镇居住环境进一步提升。以风景带动“钱景”,条子泥获评首批全国“美丽海湾”,与大纵湖景区一起创成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成为最受欢迎打卡地之一。打造丹顶鹤、麋鹿、勺嘴鹬“湿地吉祥三宝”,整合提升19个盐城市级旅游园区,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2022年,全市年游客接待量257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5亿元。

盐城拥有地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区域面积大的空间优势、集疏运体系完备的综合物流优势、“风光火气氢”一体发展的综合能源优势、绿色生态宜居的环境优势、乡贤资源丰富的人脉优势以及正在积极打造的一流营商环境优势,这非常“6+1”是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底气所在。下一步,我们将以高质量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抓手,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升环境质量,让美丽生态颜值更高。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生态岛”试验区、生态安全缓冲区、“美丽海湾”“美丽河湖”建设,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盐城范例”。高水平办好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为全球滨海地区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二是践行“两山”理念,让美丽生态价值更大。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守护独特生态资源,强化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支持,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多元转化。依托两张国际名片,积极探索湿地旅游、滨海旅游的新模式、新路径,建设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统筹推进城郊都市休闲圈和里下河水乡、古黄河等生态风光带建设,推动生态康养产业全市域布局,建成长三角地区高端康养基地。

三是聚焦低碳零碳,让绿色发展动能更强。坚持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聚焦 “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探索“风光+”、海上“能源岛”等示范应用,打造长三角综合能源保供基地。大力推进低(零)碳产业园建设,加快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研发应用,积极争取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

盐城,向海而生,因生态兴。我们将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全力建设“绿色生态”之城,努力让“美丽风光”变成“美丽经济”,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盐城贡献。

胡竹: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