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鸟精灵

发布时间:2024-04-24 16:11浏览次数:

一、活动概要

活动名称:湿地鸟精灵

设计理念:全球许多鸟类的生存环境正在恶化,除了栖息地遭破坏等因素外,气候变化也在影响着鸟类的生存。在白马湖国际重要湿地核心区,研学导师带领学生们了解鸟的种类及食性、观鸟塔进行观鸟、模拟鸟类觅食,了解鸟类的生存环境及环境破坏对鸟类的威胁,增强学生们保护湿地、保护鸟类的意识,为保护湿地贡献力量。

概况说明:在研学活动过程中,研学导师通过讲授法、观察法、PBL项目式教学对白马湖湿地鸟类的情况进行教学,例如鸟类210种,其中水鸟有84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4种,IUCN易危及以上的7种,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对望远镜、观鸟记录册等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生灵、保护湿地、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在研学的过程中,通过视觉感知鸟类(青头潜鸭、小天鹅、东方白鹳等)的特点,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通过讲解、演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望远镜、观鸟记录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然游戏锻炼、手工制作、语言描述等形式来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情感目标: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体验大自然的魅力。使学生们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三、时间安排

研学活动时段:全年(秋冬季最佳)

研学活动时长:一天

四、对象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

五、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望远镜、鸟类记录册、自然铭牌材料、鸟窝/鸟屋材料包、研学手册、研学证书

身体和心理的准备:由专业活动策划人员对团队研学活动打造定制化方案,研学导师对教学对象年龄及群体特征提前熟悉,并对课程内容进行培训及试讲,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教师:淮安湿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淮安市观鸟会会长余星翰;白马湖旅游度假区研学旅行指导师刘鹏、刘晶、王俐媛;白马湖旅游度假区自然教育师杨帆

活动场所:淮安白马湖国际重要湿地核心区、科普馆

社会支持和宣传:通过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新华网、学习强国、江苏卫视、现代快报、江苏公共新闻、淮海晚报、无线淮安等官方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六、活动过程

(一)研学前

面向所有参加研学的孩子和家长建群,提前两天召开线上营期说明会,介绍本次研学旅行的目的、意义,让参与者提前了解、收集相应的资料,熟悉研学内容,完成研学的前期知识储备及活动准备。

知识储备收集概要:

1.鸟的种类、形态特征

2.为什么鸟要迁徙?鸟类迁徙与湿地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研学中

第一环节:开营、分组破冰,气氛值“拉满”

介绍研学营的目的和任务,时间安排。自然教育活动原则的导入,自然教育开营仪式感。通过互动游戏、自然名牌等环节,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激情点燃,更好地融入进当日的研学行程中。对参加研学的孩子进行随机分组,让他们在团队中可以彼此交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小组研学任务。锻炼其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以及领导力。

第二环节:问题导入

结合当日研学课程主题任务,通过生活情景、故事情景、观察发现、预设问题等方式,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导入课程。

(三)实践活动—观鸟

根据分组,划分区域,说明注意事项及时间安排,指导体验者结合研学主题进行实践活动。结合观察记录,采取小组汇报成果的形式,由指导教师、班主任等进行点评;同时学习小组修改完善记录表单。

(四)创意手工

鸟窝、鸟屋制作。使用鸟窝、鸟屋材料包进行手工制作,在过程中让其感受到不同物种之间生存空间的差异化。

(五)分享总结,问题拓展

1.根据分组,小组代表进行活动分享,交流自己的心得和发现。

2.研学导师/班主任进行现场点评,鼓励学生分享更多的活动心得。

3.结合心得和发现,提出本次研学活动预设的深入思考探究问题,进行深度延伸,给学生留下更多自我思考的空间。

(六)研学后

【研学评价,服务反思】

1.根据学生参与完成情况进行书面点评(研学手册和实操环节),肯定亮点,指出需改进部分,发放证书。

2.对本次活动进行复盘思考,发现问题和不足,总结活动亮点,用于后期活动的改进和提升。

 

(核心区观鸟塔-观鸟实践教学

 

()核心区-湿地鸟类知识教学

 

(课堂教学-湿地鸟精灵

 

(湿地科普馆教学

7.活动特色

在策划设计上,具有独创性,依托白马湖国际重要湿地的资源,通过专业讲师对湿地鸟精灵知识的讲解及现场教学,使学生们亲身感受鸟类的特征及生存环境,将自然科普向自然教育提升,推动生态环境自然教育专业化发展。

在组织实施上,以专业的研学导师、领队、讲解人员、活动策划人员、拍摄宣传人员、医务人员等组成的保障团队合作下,顺利开展湿地鸟精灵研学活动。

8.活动评价

参加活动的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均认为此次活动的环节及实操安排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科研学习能力,开拓眼界,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了解并传播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